《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发展研究丛书》:
(一)马克思社会历史时空观的理论意义
**,社会历史时空的实践创造性规定为冲破形而上学时空观的预成论以及理解唯物史观的辩证决定论提供了新的理论支点。唯物史观的辩证决定论区别于机械决定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承认并强调历史过程中因果联系的辩证性。按照机械决定论的观点,历史时间���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个维度的前后顺序的不可逆性不仅是**的,而且历史发展只能是过去决定现在、过去和现在决定未来,即历史的因果决定性只能是单向的决定。这显然包含着历史发展的一种预成论观点。历史过程中的因果联系的辩证性,只有在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社会运动的时空关系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因为,承认社会历史时空的实践创造性,就必然承认历史时间中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个维度之间的双向决定关系;人类实践在分工与合作中展开使得历史时间中本来依次出现的三个维度或三个环节能够以“浓缩”的形式并存于同一社会空间之中,从而形成相互规定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以至于历史进程具有了累积性和加速陛的特点。因此,把握社会历史时空的实践创造特征,不仅能冲破形而上学时空观上的预成论,而且能更深刻地把握唯物史观的辩证决定论。
第二,社会历史时空的实践创造性规定,为揭示社会历史规律及其实现机制确立了根本途径。社会历史时空的实践创造特征表明,人能够在自身实践活动中创造自由时间,即把自然生命的时间转变为自由发展的空间,即使时间成为人的积极存在。从人类实践活动创造社会财富的角度看,社会财富是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时间的客体化,即社会历史时间的凝固和结晶。这就是社会历史时间向社会财富的空间形式的转化。也就是说,社会财富作为实践活动的结果,以空间的形式保存、固定、巩固了人类实践活动以时间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人类本质力量。这不仅为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提供了物质手段,而且创造了人们之间交流思想、知识、经验等等的日益扩大的交往空间。而社会财富以及思想、知识、经验等等在不同世代人们之间的创造、消费、保存和传递,就是人类社会历史所特有的累积性进化方式,即社会历史时间的展开,也就是所谓的社会历史活动结构。但是,作为社会历史时间的凝固形式的社会历史空间,不仅表现为实物形态,而且也表现为关系形态,即作为社会关系的体系而存在,也就是所谓社会历史关系结构。社会历史关系结构作为实践活动的产物,又反过来构成实践活动的前提和制约因素。简言之,社会历史运动是社会历史时间的空间化与社会历史空间的时间化的统一。因此,考察社会历史时间与社会历史空间的内在联系,即社会历史活动结构与社会历史关系结构的相互转化,也就是揭示社会历史规律及其实现机制的根本途径。第三,社会历史时间的实践创造性规定,为历史研究彻底贯彻历史辩证法提供了现实基础。其一,社会历史时间的实践创造特征表明,在社会历史时空的辩证关系中,社会历史空间是相对保守的方面,社会历史时间则始终是革命的、能动的方面;僵化的社会历史空间结构只能通过社会历史时间来打破。因此,只有实践活动的时间因素,能为历史研究真正避免和克服总是着眼于解释过去的保守性、僵化性思维,转向坚持立足于现在、面向未来审视过去的辩证思维,提供条件。其二,社会历史时空的实践创造性特征表明,“现在”为历史研究复原“过去”提供了可能。从实践角度看,社会历史时空是人类实践的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样态的统一体;“过去”是“现在”的前提,“现在”是“过去”的表现;“现在”蕴含着“未来”的征兆。因此,历史研究通过批判地分析“现在”来透视“过去”;同时,历史认识也只有以对“现在”的正确理解为前提,才能正确地认识“过去”。因为,历史研究是通过广义的文化语言去复原“过去”的社会历史时空,但历史学家只能用自身时代的文化语言去思考和表达“过去”,即让不同样态的社会历史时空在“现在”的时空中展开文化语言的“对话”。其三,社会历史时空的实践创造性特征,赋予了“未来”在历史认识中的测量功能。从实践角度看,“现在”是“过去”与“未来”的交汇点,“未来”是“现在”展开的方向。因此,“未来”又是批判地分析“现在”以及审视“过去”的一种尺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