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发展研究丛书)
QQ咨询:
有路璐璐: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发展研究丛书)

  • 作者:胡刘 薛俊强 何玲玲 黄蓉生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96022
  • 出版日期:2018年09月01日
  • 页数:323
  • 定价:¥6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拓展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的魅力,亟待从学术性与现实性两个维度及其内在统一关系上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时空观、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现代性批判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等问题,是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发展研究丛书》围绕以上这些问题展开了具体深入的探讨,不仅回应了学术上的争议,而且面对现实实践,对一些重大现实问题作了学理上的建设性分析与回答。
    文章节选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发展研究丛书》:
    (一)马克思社会历史时空观的理论意义
    **,社会历史时空的实践创造性规定为冲破形而上学时空观的预成论以及理解唯物史观的辩证决定论提供了新的理论支点。唯物史观的辩证决定论区别于机械决定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承认并强调历史过程中因果联系的辩证性。按照机械决定论的观点,历史时间���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个维度的前后顺序的不可逆性不仅是**的,而且历史发展只能是过去决定现在、过去和现在决定未来,即历史的因果决定性只能是单向的决定。这显然包含着历史发展的一种预成论观点。历史过程中的因果联系的辩证性,只有在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社会运动的时空关系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因为,承认社会历史时空的实践创造性,就必然承认历史时间中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个维度之间的双向决定关系;人类实践在分工与合作中展开使得历史时间中本来依次出现的三个维度或三个环节能够以“浓缩”的形式并存于同一社会空间之中,从而形成相互规定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以至于历史进程具有了累积性和加速陛的特点。因此,把握社会历史时空的实践创造特征,不仅能冲破形而上学时空观上的预成论,而且能更深刻地把握唯物史观的辩证决定论。
    第二,社会历史时空的实践创造性规定,为揭示社会历史规律及其实现机制确立了根本途径。社会历史时空的实践创造特征表明,人能够在自身实践活动中创造自由时间,即把自然生命的时间转变为自由发展的空间,即使时间成为人的积极存在。从人类实践活动创造社会财富的角度看,社会财富是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时间的客体化,即社会历史时间的凝固和结晶。这就是社会历史时间向社会财富的空间形式的转化。也就是说,社会财富作为实践活动的结果,以空间的形式保存、固定、巩固了人类实践活动以时间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人类本质力量。这不仅为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提供了物质手段,而且创造了人们之间交流思想、知识、经验等等的日益扩大的交往空间。而社会财富以及思想、知识、经验等等在不同世代人们之间的创造、消费、保存和传递,就是人类社会历史所特有的累积性进化方式,即社会历史时间的展开,也就是所谓的社会历史活动结构。但是,作为社会历史时间的凝固形式的社会历史空间,不仅表现为实物形态,而且也表现为关系形态,即作为社会关系的体系而存在,也就是所谓社会历史关系结构。社会历史关系结构作为实践活动的产物,又反过来构成实践活动的前提和制约因素。简言之,社会历史运动是社会历史时间的空间化与社会历史空间的时间化的统一。因此,考察社会历史时间与社会历史空间的内在联系,即社会历史活动结构与社会历史关系结构的相互转化,也就是揭示社会历史规律及其实现机制的根本途径。第三,社会历史时间的实践创造性规定,为历史研究彻底贯彻历史辩证法提供了现实基础。其一,社会历史时间的实践创造特征表明,在社会历史时空的辩证关系中,社会历史空间是相对保守的方面,社会历史时间则始终是革命的、能动的方面;僵化的社会历史空间结构只能通过社会历史时间来打破。因此,只有实践活动的时间因素,能为历史研究真正避免和克服总是着眼于解释过去的保守性、僵化性思维,转向坚持立足于现在、面向未来审视过去的辩证思维,提供条件。其二,社会历史时空的实践创造性特征表明,“现在”为历史研究复原“过去”提供了可能。从实践角度看,社会历史时空是人类实践的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样态的统一体;“过去”是“现在”的前提,“现在”是“过去”的表现;“现在”蕴含着“未来”的征兆。因此,历史研究通过批判地分析“现在”来透视“过去”;同时,历史认识也只有以对“现在”的正确理解为前提,才能正确地认识“过去”。因为,历史研究是通过广义的文化语言去复原“过去”的社会历史时空,但历史学家只能用自身时代的文化语言去思考和表达“过去”,即让不同样态的社会历史时空在“现在”的时空中展开文化语言的“对话”。其三,社会历史时空的实践创造性特征,赋予了“未来”在历史认识中的测量功能。从实践角度看,“现在”是“过去”与“未来”的交汇点,“未来”是“现在”展开的方向。因此,“未来”又是批判地分析“现在”以及审视“过去”的一种尺度。
    ……
    目录
    导言 学术性与现实性:拓展马克思主义研究魅力的双重维度
    一、学术性与现实性的疏离: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瓶颈
    二、学术性与现实性的统一:马克思哲学观的内在规定
    三、学术性与现实性:拓展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魅力的双重维度

    专题一 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研究的检讨与校正
    一、缘起:辨析”实践“的理论地位
    一、推进:究诘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可能性
    三、问题:概念不清与文本误读
    四、出路:澄清概念与文本研读的方法论自觉

    专题二 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发展观的实践论阐释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发展观的方法论基础
    二、社会历史发展本质论
    三、社会历史发展整体论
    四、社会历史发展过程论
    五、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论

    专题三 马克思实践论视域的社会历史时空观及其当代意义
    一、传统物质论视域的时空观及其缺陷
    二、马克思对社会历史时空的实践论审视
    三、马克思社会历史时空观的当代意义

    专题四 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一、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内容结构
    二、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文化哲学视野
    三、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当代意义

    专题五 现代性批判与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建构
    一、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
    二、探索现代社会运行逻辑与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建构

    专题六 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现代性批判
    一、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实质:经济学层面的“现代性”辩护
    二、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悖论:“现代性”界限在“历史深处的凸显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革命意义:对”资本现代性“的彻底批判和超越

    专题七 马克思资本理论方法论的整体性阐释
    一、资本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二、资本作为一种总体性范畴
    三、资本作为一种”活体“对无产**解放的意义

    专题八 资本主义”生产剩余价值“的新变化及其研究进展
    一、生产剩余价值的新变化
    二、生产剩余价值的新特点
    三、”生产剩余价值“的理论研究进展

    专题九 超越”资本逻辑“:共产主义的历史承诺
    一、资本全球化与共产主义复兴的时代契机
    二、”资本逻辑“、共产主义与自由个性
    三、探索超越”资本逻辑“的时代难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

    专题十 “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社会理想观的文本阐释
    一、马克思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视域形成及运思轨迹
    二、“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内涵之文本阐释

    专题十一科学社会主义“科学性”特质:“恩格斯问题”新解
    一、“恩格斯问题”与科学社会主义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
    专题十二 列宁的马克思主义整体观探析
    专题十三 马克思丰义哲学与现代社会主义关系新解
    专题十四 马克思“民族观”的价值意蕴及其中国化
    专题十五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现代化
    专题十六 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及其在中国运用的思考
    专题十七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与当代启示
    专题十八 《大众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与启示
    专题十九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出场学审视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