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张仲景医学全集:张仲景医学源流(第3版)
QQ咨询:
有路璐璐:

张仲景医学全集:张仲景医学源流(第3版)

  • 作者:傅延龄 陈明 付长林
  •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ISBN:9787521405774
  • 出版日期:2018年12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3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了张仲景各医学流派代表性医家的学术观点及成就,包括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辨证论治派、经典考证派、伤寒温病汇通派、中西汇通派、日本古方派等,同时就张仲景医学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文章节选
    **章 张仲景医学的渊源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陈寿《三国志》、范晔《后汉书》无传。唐·甘伯宗《名医录》云:张仲景为“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甘氏的这种说法虽然所据不详,但多为后世所接受。 张仲景为东汉末年人。《隋书经籍志》著录:“张仲景方十五卷。仲景后汉人。”至于其准确的生卒年月,一般认为他生于公元160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太平御览·何颙别传》曰:“同郡张仲景总角造颙,谓曰: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总角”既可以是幼年,亦可以是少年的称谓,幼年、少年皆为“总角”时期。根据这条记载,推测张仲景见何颙时,大概是十二三岁的年纪。也有人认为张仲景生于公元150年,卒于公元211年。还有人认为张仲景生于公元150年,卒于219年。另有一种说法,认为张仲景生于公元142年至145年之间,卒于210年左右。要准确考证张仲景的生卒之年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按照《何颙别传》��名医录》的记载,张仲景是南阳人。《襄阳府志》亦持如是说法:“按《襄阳府志》:张机,字仲景,南阳棘阳人,学医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灵帝时,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少时与同郡何颙客游洛阳。颙谓人曰:仲景之术,精于伯祖。仲景宗族二百余人,自建安以来,未及十稔,死者三之二,而伤寒居其七,乃著伤寒论十卷行于世。华佗读而喜曰:此真活人书也。又著《金匮玉函要略》三卷。汉魏迄今,家肄户习,论者推为医中亚圣,而范蔚宗《后汉书》不为仲景立传,君子有遗憾焉。”关于张仲景的籍贯,除了河南南阳的说法以外,还有涅阳、棘阳、枣阳几种说法,涅阳说、棘阳说和枣阳说皆出现于明清以后,但缺乏史料佐证。一般多认为张仲景出生于河南南阳。 张仲景撰写了《伤寒杂病论》,这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它奠定了中医理法方药结合的基础,树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后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主要是在《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说,《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源头。后世医家学习、继承、补充、发挥和发展《伤寒杂病论》的理论和辨证论治方法,如此遂形成了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的张仲景医学。 **节 汉以前医学分派 中医学源远流长,其学术形成与发展、流派演变既与医家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认识相关,同时也受各历史时期文化、社会、政治以及相关学科状况的影响。春秋战国之际,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更与冲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学术文化的迅速发展,不同学术流派的形成,这便是那一时期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状况。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曰:“郑国子产创法家,齐国孙武创兵家,鲁国孔丘创儒家,重要学派除了道家,东周后半期都创立了。基本原因就在东周社会,由于兼并战争而发生巨大变化。宗族制度在破坏,家族制度在兴起。在兴起的经济基础上,反映出创造性的学术思想。”那一时期的医学发展也不例外。从汉代前医学发展状况来看,当时医学已有师承授受关系。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有扁鹊师从长桑君,其学生有子阳、子豹等人。另按《说苑》的记载,扁鹊的学生还有子容、子明、子越、子游、阳仪诸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太仓公淳于意学医于公乘阳庆和公孙光,其弟子有宋邑、高期、王禹、冯信、杜信、唐安等。师承授受关系的存在是学术流派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其重要基础。 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以扁鹊为代表的众多医家,也有很多重要的医学著作,其中反映出不同的学术流派、不同的学术观点。中医现存*早的理论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就是从战国到两汉时期形成的。《黄帝内经》中方**面的知识较少,而关于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针灸、辨证、摄生九个方面的知识则甚为丰富。在这一时期问世的理论医学著作还有据说是扁鹊所撰的《难经》。《难经》的不少学术观点与《黄帝内经》不同,如它关于命门、三焦的认识,以及它关于关格的认识等便与《内经》存在一些明显的不同。《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早的本草学专著,托名为神农所著,学术界认为它是临床医学或曰“经方派”的代表性著作。 在春秋战国到东汉的一段时期,已经出现理论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分派。学术界认为,张仲景是中医临床医学派代表性的杰出人物。 根据东汉·班固(公元32~92年)所撰《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医家被划入“方技”一类,方技包括医经、经方、房中、**四派。“医经”派以中医理论研究为主,他们在学术上的特点是“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医经派的代表性著作是《黄帝内经》《难经》等。 “经方”派则指用经验方**疾病的临床医学流派,他们的学术行为特点是“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汉书·艺文志》记载的经方十一家著作均已佚失。学术界认为,现存的《神农本草经》和已经亡佚的《汤液经法》是临床医学流派的代表性著作。 张仲景正是在全面继承与总结前人的医学成就基础上,熔医学理论与方药于一炉,写成了我国**部理法方药完备的临床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勤求古训”指出了《伤寒杂病论》的渊源。《素问》《九卷》《八十一难》和《阴阳大论》都是理论医学著作。《九卷》一般认为指的是《灵枢》。《胎胪药录》应该是临床医学著作,大概是一部妇科与儿科学专著,不过其书已经亡佚。有一种观点认为“平脉辨证”也可能是一种临床医学著作。 “博采众方”的“众方”,除了《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以外,还有哪些著作呢?晋代皇甫谧(公元215~282年)《针灸甲乙经·序》说,“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有学者经考证认为,皇甫谧所言伊尹《汤液》可能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载“经方”类著作中的《汤液经法》。《汉书·艺文志》提到的另一种著作《神农黄帝食禁》,它的一些内容经过考证,可能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的*后两篇,即《伤寒杂病论》的食禁部分。有学者把《汉书·艺文志》经方十一卷的标题与《金匮要略》的篇名相对照,发现二者十分吻合:“以两者部类而言,则彼此略可覆掩,没有过多差异。”这些资料说明《伤寒杂病论》与《汉书·艺文志》所载“经方”类著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汉书·艺文志》所提到的“房中”及“**”两派,他们所关注的**在于养生,倾向于“和平寿考”的摄生观念及追求一种所谓“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的宁静祥和的精神境界,从而达到“保性命之真”的**人生追求。其具体内容偏于养生与修炼,而其目的则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追求长生不老,这与以**疾病为主的理论医学及临床医学有所不同。 第二节 《伤寒杂病论》的几种重要学术渊源 一、《汤液经》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中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又云:“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伊尹汤液》在《隋书经籍志》中已不载,而《隋书经籍志》主要依梁阮孝绪《七录》和《隋大业正御书目录》而成,则知《伊尹汤液》在三国之末齐梁之前(公元265~502年)已经遗失。汉·班固《汉书·艺文志》经方类著录“《汤液经法》三十二卷”。所谓《汤液经法》之书,亦久佚。宋·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云:“《内经·素问》有《汤液醪醴论》。《事物纪原》:《汤液经》出于商伊尹。《郊祀志》:莽以方士苏乐言,起八风台于宫中,作乐其上,顺风作《汤液》。皇甫谧曰: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认为仲景据《伊尹汤液》而为《伤寒杂病论》。清·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在“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下云“按后汉张机仲景取是书论次为十数卷”。另外,姚振宗在《后汉艺文志》“张仲景方十五卷”下云:“按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引皇甫谧曰: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按汉志经方家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仲景论定者,盖即是书。”根据王应麟、姚振宗二人所考,皇甫谧所言之《伊尹汤液》,即班固《汉书·艺文志》所谓的《汤液经法》。 据《针灸甲乙经·序》推测,皇甫谧亲见并曾阅读《伊尹汤液》,而且还曾亲见“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他对比二者,得出结论:《伤寒杂病论》是仲景在《伊尹汤液》一书基础上“论广”而成。“论”者,所谓“研究”和“条理化”;“广”者,所谓“扩大”和“补充”。张仲景正是在对《伊尹汤液》一书进行研究和条理化,并结合自己的**经验而增补与扩充一些内容,撰成此书。这正与《伤寒论·序》所言“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之意合拍。 林亿《伤寒论序》云:“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与皇甫谧一样,林亿亦认为《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在《伊尹汤液》一书基础上“论广”而成。 有关《汤液经法》的作者,从今存文献看,*早为皇甫谧云是商人伊尹“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但有学者认为,*早著录于《七略》的《汤液经法》一书,直至班固所修《汉志》,均不曾著录其撰著者。从我国文化发展史与医学发展史的角度看,若云商人伊尹“为《汤液》”之书,其可能性是很小的。《汤液经法》的作者极有可能是托伊尹之名。皇甫谧的说法,无论是依据某种文献,还是得之于口耳相传,均难令人相信。 《汤液经法》一书在现存的医学文献中著录或引录甚少。1988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马继兴教授主编的《敦煌古医籍考释》和1994年甘肃中医学院丛春雨先生主编的《敦煌中医药全书》,均收录《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下简称《辅行诀》)一卷,其卷端署“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据考证此书可能为陶弘景所撰,抄写年代约在宋代以前。该书的不少内容为张仲景继承《汤液经法》提供了佐证。《辅行诀》书中有言:“陶弘景云: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卷,为方亦三百六十首……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表明该书为《汤液经法》的节略本。书中又言:“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汛、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存、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辅行诀》的这句话说明张仲景曾师于《汤液经法》。《辅行诀》中有多处引录《汤液经法》文,其方剂与《伤寒杂病论》诸方有惊人的相似。如小阳旦汤即《伤寒论》之桂枝汤,大阳旦汤即《金匮要略》之黄芪建中汤加人参,小白虎汤即《伤寒论》之白虎汤,大白虎汤即《伤寒论》之竹叶石膏汤,小朱鸟汤即《伤寒论》之黄连阿胶汤,小玄武汤即《伤寒论》之真武汤等。 二、《黄帝内经》 目前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黄帝内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其成编则在战国至西汉之际。《黄帝内经》是《伤寒杂病论》的重要的理论基础。 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言:“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一般认为,仲景所说的《九卷》就是《灵枢》,与《素问》合为《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它是《伤寒杂病论》的理论基础。至于张仲景所说的《阴阳大论》,据林亿校正《素问》时提出的看法,《素问》与《阴阳大论》原为二本书,王冰将二书合而为一,仍名《素问》。《素问》之七篇大论便是《阴阳大论》的内容,主要论述运气学说。后世医家如成无己等用《素问》中七篇大论之理解释《伤寒论》。 这里选择几个与伤寒相关的问题看《伤寒杂病论》与《内经》的关系。 (一)伤寒的概念 关于“伤寒”,《内经》认为“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病原。《内经》指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此外,《素问·热论》又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这句话可以有两种理解:其一,热病就是伤寒,伤寒即是热病;其二,热病大多属于伤寒一类的疾病。 张仲景继承了《内经》中伤寒的概念。但张仲景著作中伤寒的概念与《内经》也有一些不同。《伤寒例》云:“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成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伤寒杂病论》明确提出触冒冬寒而病伤寒,不过伤寒虽然主要发于冬季,但春夏秋皆有发生;《内经》里也有伤寒伏气学说,但张仲景明确提出了“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夏、秋乃发。 (二)伤寒的分证 张仲景对《素问·热论》伤寒三阴三阳分证的方法有很多发展,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伤寒三阴三阳辨证体系,后世又称六经辨证体系。《素问·热论》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咽,故腹满而咽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仲景之六经辨证体系对《内经》三阴三阳辨证方法有很多的发展。《素问·热论》只论述了伤寒的部分热证、实证,而未论及虚证、寒证;论其变化仅及于“两感”,论其治法亦只局限于汗、下二法。而《伤寒杂病论》则全面论述了伤寒的发**展过程及其证候特点,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寒热虚实病变皆有细致的论述,治法则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赅备,针药合施。《素问·热论》论三阴三阳病证但言其常而不及其变,而《伤寒杂病论》则详细地论述伤寒的各种兼证和变证;《素问·热论》论伤寒的传变拘于时日,而《伤寒杂病论》论伤寒传变则不拘时日,而以脉证为凭。 有学者认为,仲景六经辨证是在《灵枢·经脉》十二脏腑经络基础上发展而来,但不排除受到《素问·热论》的影响。若将《伤寒论》与《灵枢·经脉》联系起来看,则伤寒三阳三阴病变机制及其传变规律便能得到较好的解释。如太阳经证不解循经入腑,则出现蓄水、蓄血之腑证,这都与脏腑经络之间的络属有关。如果仅仅将《伤寒论》与《素问·热论》联系起来看,六经病变的一部分外在表现和发展趋势就难以从脏腑经络的结构、功能上说得明白。
    目录
    **章 张仲景医学的渊源 / 1 **节 汉以前医学分派 / 2 第二节 《伤寒杂病论》的几种重要学术渊源 / 4 一、《汤液经》 / 4 二、《黄帝内经》 / 6 三、《神农本草经》 / 13 四、《难经》 / 16 五、《伤寒杂病论》以前的其他几种方书 / 20 第二章 《伤寒杂病论》成书的时代背景 / 23 **节 成书年代 / 23 第二节 时代背景 / 23 第三章 张仲景著作分合隐现 / 26 **节 史志中的张仲景著作 / 26 第二节 《伤寒杂病论》分合 / 27 一、《伤寒论》的形成及版本流传 / 27 二、《金匮要略》的形成 / 28 第四章 张仲景著作版本流传 / 30 **节 国内几种《伤寒论》版本 / 30 一、唐本《伤寒论》 / 30 二、宋本《伤寒论》 / 31 三、成本《伤寒论》 / 32 四、赵本《伤寒论》 / 32 五、《金匮玉函经》 / 33 六、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 33 七、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 / 36 第二节 日本几种《伤寒论》版本 / 37 一、康平本《伤寒论》 / 37 二、康治本《伤寒论》 / 37 三、安政本《伤寒论》 / 38 第三节 《金匮要略》几种主要版本 / 39 第五章 张仲景医学流派 / 41 **节 伤寒学派的形成和发展 / 41 一、晋唐时期的搜集、整理阶段 / 42 二、宋金时期的研究、发挥阶段 / 44 三、明清时期的发展、兴盛阶段 / 44 第二节 伤寒学派代表医家及其学术思想 / 46 一、错简重订派 / 46 二、维护旧论派 / 53 三、辨证论治派 / 56 四、经典考证派与临床经典派 / 65 五、伤寒温病汇通派 / 72 六、中西汇通派 / 75 第三节 金匮学家代表人物及其学术思想 / 84 第四节 日本古方派 / 97 一、日本古方派的兴起及代表人物 / 97 二、日本古方派的学术特点 / 102 三、日本古方派的**医家 / 104 第五节 张仲景学说在韩国的发展 / 112 第六章 张仲景医学中的若干热点问题 / 113 **节 医学热点问题 / 113 一、六经 / 113 二、传经、再经与经尽 / 117 三、三纲学说 / 119 四、热入血室 / 125 五、蓄血部位 / 134 六、少阳病次序 / 137 七、厥阴病的实质 / 142 八、杂病 / 149 第二节 文献学热点问题 / 151 一、《伤寒论·序》 / 151 二、《伤寒论》条文排列顺序 / 154 三、《伤寒例》 / 155 四、《平脉法》《辨脉法》 / 156 五、“可”与“不可”诸篇 / 157 六、《伤寒论》第28条“去桂”与“去芍”之争 / 160 七、经方本原剂量问题 / 162 八、《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剂数目 / 169 九、《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冷热 / 170 第三节 方法学热点问题 / 172 一、但见一症便是 / 172 二、三百九十七法 / 174 三、《伤寒论》的辨证方法 / 178 四、方证相对论 / 181 第四节 医史学热点 / 183 一、长沙太守 / 183 二、张机与张羡 / 184 三、张仲景祠、墓 / 184 第七章 张仲景医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 186 **节 张仲景医学对中医辨证体系的影响 / 186 一、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 / 186 二、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 / 189 第二节 张仲景医学对温病学说的影响 / 191 一、仲景医学中的温病学说 / 191 二、张仲景方在温病临床的应用 / 193 三、伤寒与温病的关系 / 194 第三节 张仲景医学对中**疗学思想的影响 / 194 一、阴阳自和 / 195 二、扶阳气、存阴液 / 196 三、扶正与祛邪 / 199 四、三因制宜 / 200 五、因势利导 / 202 六、表里先后 / 206 七、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 210 八、逆治与从治 / 210 第四节 张仲景医学对方剂学的影响 / 212 一、组方原则 / 212 二、剂型与煎服法 / 214 三、方药剂量 / 215 第五节 张仲景治未病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 215 一、未病先防 / 215 二、既病防变 / 217 三、瘥后防复 / 222
    编辑推荐语
    经久不衰、一版再版的当代中医经典著作,国医大师王琦**阅读。 《张仲景医学全集》集仲景学研究之大成,从源流、疾病、**、方剂、实验及养生诸方面进行系列研究,不仅构架新颖,内容翔实,而且反映当代研究进展,使经典穿越时空,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是一部耐读耐用的细流绵长的书。-------国医大师王琦 实乃叔和之后,于仲景学说之光大,又一时代功臣也。业医爱医者如能手置一部是书,逐类考究,于中医前途,必得光明昌大之一助矣。-------施今墨再传弟子薛钜夫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