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异类之脑:解码天才与恶魔的行动、思想、心理
QQ咨询:
有路璐璐:

异类之脑:解码天才与恶魔的行动、思想、心理

  • 作者:(澳)罗伯特· 卡普兰 著,开森心理 出品
  •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 ISBN:9787516824115
  • 出版日期:2019年08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5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关于异类人生、奇特心理、疯狂大脑与神秘历史的关系,你了解多少?罗伯特·卡普兰是澳大利亚**心理学家、法庭辩护医师,他以名声显赫或恶名昭彰的历史人物为对象,探索这些“非正常人物”的大脑结构如何对其心理疾病产生决定性影响,终将改变了他们的一生,甚至人类历史的轨迹。 从达·芬奇到梵高、弗里达,从开膛手杰克到国际间谍、希特勒,从**作家到亿万富豪、**骗子……罗伯特·卡普兰对这些机具争议性的历史人物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这些对历史造成影响的人物都有着超乎寻常的大脑。而且,“变态”的大脑造就了“变态”的心理,进而导致了常人所无法预知的人生走向。 罗伯特·卡普兰写就的《异类之脑》这本书,既是一本关于“异类个体”的传奇,又是一本关于“异类大脑”的总结,更是一本关于“异类心理”的探秘。通过罗伯特·卡普兰的缜密梳理,我们可以获得丰富的脑科学新知,发现大脑状态与人类思想、行为的息息相关,见证大脑左右人类历史的神奇力量。
    文章节选
    艺术天才梵高:饱经世间情感与精神的磨难 我该如何向你���容这里的一切每棵树、每片黄色的飘叶或绿色的原野、每道篱笆、每座石山上的空洞、一只锡罐、陶器、粗糙的椅子它们都升到我眼前,就像从无生命的可怕混沌中降生的婴儿,走出了非存在的深渊。 ——胡戈·冯·霍夫曼斯塔尔(Hugo van Hofmannsthal) 1901年的巴黎,胡戈·冯·霍夫曼斯塔尔与阿蒂尔·兰波(Arthur Rimband)一起参加了一个展览,展览规模很小,来自一位毫无名气的艺术家。他惊讶于这些画的纯粹和强烈:“在我看来,它们显得粗糙、令人不安而相当原始。”写下这些话时,他已经适应了冲击,并从中看到了一些崇高的东西:“这是自然形成的人类精神力量……*重要的是,我彻底迷失了,我在这些画中失去了自我意识,随后它们又强有力地回来了,后又再度失去。” 冯·霍夫曼斯塔尔后来写道,这位画家名叫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他发明了一种绘画语言,能够表达一个人在缄默而单调的世界中意识统一的感觉。传统绘画的和谐、感性、迷人的氛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极高强度色彩的强悍力量。画布上的景象不像传统绘画那样试图再现景色,而是彻底替代了原本的景物,用色彩来表达纯粹的情感。 梵高被视为饱经磨难的艺术天才,创作出了一些有史以来*伟大的画。全世界的博物馆为他的作品支付了数百万美元,轰动一时的展览一票难求,他也成了后现代艺术的偶像。梵高生于1853年,死于1890年,通过朝自己胸膛开枪的激烈方式,结束了37年的短暂人生。梵·高学绘画入门很晚,但在生命的*后10年里,他创作了2000多幅作品,无论以何种标准来看,这一产量都极为惊人。在画《星月夜》(The Starry Night)的那一年,他每36小时画一幅画,包括油画、水彩、素描。 除了绘画作品,梵高*伟大的遗产就是他的书信,现在,梵高书信未删节的六卷版本已经出版,附有大量的注释、翻译和参考文献。这些信件写作的时间很集中,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伟大艺术家心灵的独特视角,为艺术界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他每天都写信,有时**写3封,因此,这些信件详细记录了梵高的日常活动、思想、情绪和艺术进步。大部分信件的收件人都是他的弟弟提奥(Theo)全世界**能包容并不遗余力支持他的人。 梵高来自荷兰,是家里6个孩子中的老大,家里都是神职人员和艺术工作者。他的父亲是荷兰归正教会(Dutch Reformed Church)的牧师。传记作家们一致认为,梵高从小就是个非常难对付的家伙,在他去世之前,已经和除提奥之外的所有人都闹翻了。人们认为,他的行为急切而古怪,性格喜怒无常而又冲动任性,容易做出非理性行为或爆炸式的情绪爆发。哪怕是深爱他的提奥也无法和他一起生活,并认为隔着一定距离以信件沟通的方式会好得多。 “我当然知道会有解脱之时,*终的解脱。是什么把人变成囚徒?是因揭发或造谣而败坏的声誉,是困窘之情,是不安之境,是不幸之事。人并非总能知道是什么囚禁了他,是什么样的墙把他隔绝,或者是什么把他活埋,但是总能感觉到那些像闩条、像笼子、像墙一样的东西无处不在。所有的这些都是想象抑或幻觉吗?我觉得不是。于是我扪心自问:我的上帝,这种境况会长久吗?会持续永远吗?会永恒不变吗?” 梵高15岁时离开学校,在伦敦待了一段时间后,在加入家族艺术买卖和教学之前,他做过的任何尝试都失败了。事实上,他从事的家族艺术买卖和教学同样没有成功。他的艺术品推销员工作因指责顾客品位差而出名。这些失败并不是由于他不够勤奋,而是由于他无法找到出口,没有找到宣泄内心情感的稳定渠道和持久动力。 “绘画对我来说是**必要的。我不能放弃,除了画画,我什么都不在乎;也就是说,一旦我不能继续画画,其他一切乐趣都立刻停下来了,我也将变得忧郁。” 人们都能感受到梵高压倒一切的力量。他的感情极为强烈,几乎完全无法理解别人的感受,当别人跟不上他的激情时,梵高又会被激怒。他在古比尔画廊(Goupils Gallery)老板的女儿去世后,写了一封信过去,信中展现了满满的宗教热情,读起来更像是一篇布道书,而不是慰问信。 父亲去世后,梵高给提奥发了一封电报,直截了当地说:“突然死亡,来,梵高。”这表明他无法理解自己的举动对其他人的影响,更加无法想到弟弟会为此困惑他甚至没说明白究竟是谁死了。 梵高的人际关系非常糟糕。他倾向于将自己崇拜的画家理想化,但之后不可避免地会与别人产生激烈的争吵,因为对方无法忍受他强烈的执迷:“人们常常感到无能为力,就像被囚禁一样,我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恐怖。太可怕了,哦,就像把人装进恐怖的笼子。” 他对女性的态度也是如此;要么推崇为圣人,要么贬抑如妓女。他曾迷上表姐凯·芙丝(Kee Voss),对方拒绝回应这种感情,梵高却坚持要进入她家,直到受到报警威胁才罢手。这一局面以一个戏剧性的插曲告终,他把手放在灯焰上炙烤,试图说服她父亲允许他进来。 “爱是永恒外表可能改变,本质却不会更改。没有爱情的人就像一盏没有点亮的灯,陷入爱河则如将灯点燃。灯始终是灯,但点燃之后,它绽放了光芒。” 后来,梵高和西恩(Sien)建立了一种不太正常的关系。西恩是一个年长的妓女,传染了淋病给梵高(而且可能为他生下了一个死胎)。他还曾强迫自己去给一个艺术家当模特。 梵高在事业上没有取得任何进展,于是回到荷兰,在几次神学课程不及格后,他又去了比利时博里纳日地区(Borinage)的一个贫困社区当实习牧师。在这里,他坚持陪同教区居民下煤矿,住着破破烂烂的房子,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将食物和财产分享给他人。这种行为,加上他在布道中对宗教机构的猛烈抨击,使教会感到震惊,他因败坏牧师名誉而被罢免。 梵高对宗教组织的虚伪感到失望,他决心成为一名画家。他以前也画过一段时间,但直到此时,他才真正全身心投入其中。 “我觉得自己像个织工,眼看着他的纱线纠结在一起,要织布的图案马上要完蛋了,他所有的思想和努力都白费了。” 跟以前在其他方面的学习不同,他对近至英国、远到日本的绘画新进展了如指掌。他在许多信里都写到了自己对绘画的研究,还对许多书籍展开了读后感讨论。 在提奥的支持下,他去了巴黎,和许多**的印象派画家、后印象派画家混在一起。 其实,梵高对绘画的态度,与对工作、人际关系和宗教的态度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具有一种超越了奉献的深刻精神性态度。他认为,绘画的精神面能将艺术家与上帝联系在一起,“当我很需要请原谅我用这个词宗教时,我会在夜晚出门画星空”。所有看到梵高作品的人都会觉察到这种激发艺术家的强烈情感。那是一种消极的迷恋,像是一个充满末日色彩的棱镜,透过它观察外界,整个世界都笼罩了一层末日光晕。 梵高从1880年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创作。去世前的10年里,除了速写和素描,他还创作了800幅精美的油画,一直工作到死亡当天。尽管有时他不得不为了购买画材而饿肚子,或者因为生病不能工作,他还是坚持不断画画。 “不要像个傻瓜一样瞪着空白画布发呆,随手画点什么上去就好。你不知道空白画布有多可怖,它像是在对画家说,‘你什么都做不了’。空白的画布看起来像个白痴,能够催眠一些画家,*后把他们也变成白痴。很多画家害怕面对空白画布,而画布害怕真正的、充满激情的画家,因为他敢去彻底打破‘你做不到’的咒语,并且能真的做到。 ” 在作品中,梵高想要超越纯粹的“再现”(representation)。他认为,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都只是达到目标的一种技术性手段。在他心目中,真正*重要的问题是情感表达。一直走到生命的尽头,他*终确定了自己完成情感表达的手段:色彩。因此,文森特·梵高被称为“表现主义之父”。 生命的*后一年,梵高的精神状态严重恶化。住院**期间,他仍在努力坚持。他*后的作品(**的《麦田上的乌鸦》)像是个不祥之兆。当他看到医生时,情况变得更糟了。他用手枪威胁医生离开办公室,然后向自己的胸膛开枪。两天后,他在提奥的陪伴下死去。6个月后,提奥因梅毒而死,为这场悲剧画上了句号。梵高的画作全都留给了提奥的遗孀,后来,她又出版了他的信件。 尽管梵高生活悲惨,但无论正经历着怎样的苦难,他都在不断创作。这些磨难可能会压垮任何人,但梵高对物质生活漠不关心,只有在精神状态糟到无法继续工作时,他才停止绘画。他去世后,一些**行业的人将梵高的问题归咎于各种疾病,包括卟啉症(Porphyria)、苦艾酒中毒、洋地黄中毒、癫痫、边缘型人格障碍、双相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其中一些诊断尤其卟啉症和洋地黄中毒经不起推敲,更接近一种随意猜测。本书试图考虑梵高行为的神经学基础,同时对他是否患有某种特定的身心疾病保持中立态度。 梵高患有多写症。他的绘画作品超过了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的所有重要艺术家,值得一提的是,后者的作品还有学生和助手团队帮忙。1888—1889年,他在阿尔勒(Arles)创作了200幅油画和200幅素描、水彩画。除了绘画作品,他的书信也很丰富,是展示画家思想和工作的*佳范例。每天晚上,在画了14~16个小时之后,他还要给提奥写信,*短的一封信都有6页。这些信件的分量已经十分惊人,更不用说细节了。每封信都字迹干净整洁,每一页纸都写得满满当当,页边空白处还时常填满了评论和插图。以下段为例,请注意“懒汉”(idler)一词的高频和重复: “有两种极不相同的懒汉。有人是由于懒惰、缺乏个性、天性卑劣而成为懒汉。你或许以为我是这一种人。可是还有另一种懒汉,尽管他们的内心被强大的渴望所驱使,但现实不可改变,他们无能为力,就像被囚禁了一样,所处的环境缺乏创造所需的土壤,致使他们无所作为。被正当地或者不正当地败坏了名誉、贫困、不好的遭遇、灾难都会使人变为囚徒。人们始终不能够告诉你,是什么东西把我们监禁起来;把我们监禁起来,就好像是把我们埋葬掉;虽然这样,人们仍然感到某种障碍,某种铁壁的存在。这样的人往往不能理解他能够干什么,可是他凭他的本能感觉到:是的,我必然有擅长的事情,我必有存在的意义。我知道我会成为一个不同的人!只是我如何能成为有用之人?应该怎么做? “我内心有些东西,但那是什么?他完全是另一种懒汉。” 除了多写症,梵高还具有格施温德综合征的其他所有特征。他的性欲很异常,在性欲减退和性欲亢进之间来回切换,从他与保罗·高更(Paul Gauguin)的暧昧关系可见,他似乎具有一定的双性恋倾向。有许多例子表明他具有社会依恋、无法理解社交边界、对他人感情不敏感等特质,有说教、批评并提出无法完成的要求的倾向,迂腐而执迷,具有强烈的宗教信仰,倾向于从绘画上获取精神意义,思维黏滞。 与高更之间暴风雨般的关系不仅展现了他的心理黏性,也说明了他的攻击性。高更曾经哀叹,要结束与梵高的谈话非常困难。这段关系结束于**的自残耳朵事件:在一场激烈的争论中,有个声音在梵高耳中低语“杀了他”,于是他用剃刀袭击高更;然后用刀片割了自己的耳朵,再前往妓院,把割掉的耳垂送给一个中意的妓女。 梵高患有格施温德综合征但病因是什么?格施温德在做关于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i,他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颞叶癫痫病例)的演讲时,被人问及对梵高的看法。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梵高也患有颞叶癫痫。不过,格施温德一定是对的吗? 梵高有过几次癫痫发作,在活着的时候就被诊断为癫痫。这导致许多作家断定他患有颞叶癫痫,其中***的是迪特里希·布鲁默(Dietrich Blumer)。1984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梵高在阿尔勒》(Van Gogh in Arles)展览的主办者罗纳德·皮克万斯(Ronald Pickvance)声称,一幅名叫《穿越峡谷》(Over the Ravine)的画作在构图过程中表现出了癫痫的征兆,因为画家的笔触撕裂了画布。然而,考虑到梵·高好斗而喜怒无常的性格,我们应该对这一解读深表怀疑,更不用说还存在其他许多可能性,例如,混乱的生活方式导致他出现疏忽,这也可能使他弄破画布。 神经学家沙拉姆·科什宾(Shahram Khoshbin)认为,癫痫患者的作品中总是会出现第三色,他将梵高的《雾中的自画像》(Self-Portrait in the Fog)描述为一个**代表性的例子。科什宾通过研究梵高作品来确定他运用颜色和情感之间的联系,发现梵高会用某些特定搭配(如蓝-紫色和黄-橙色)来唤起情感。正如他在信中所说:“我总觉得,夜晚比白昼更生机勃勃、更浓墨重彩。夜晚是*强烈的紫罗兰色、蓝色和绿色。只要你注意去看,就会发现有些星星是橙黄色的,还有一些星星散发着粉红色、蓝绿色或勿忘我草色的光芒。” 基于对证据的直觉反应,人们可能会认为颞叶癫痫是他患上格施温德综合征的原因,但其实并不能确定。约翰·休斯(John Hughes)以一种优雅而具有批判性的态度复查了证据,发现无法确证梵高存在颞叶癫痫。当年,癫痫的诊断应用得很广泛,任何痉挛发作都可能被诊为癫痫。梵高一生中**提到的一次痉挛发作是在生命末期,当时的他正在戒苦艾酒,出现了对酒精和苦艾脑(Thujone)的戒断性癫痫发作。换言之,这是继发性癫痫(Secondary Seizures),与原发性癫痫障碍(Primary Epileptic Disorder)是两码事。 如前所述,人们加诸梵高身上的许多病因,有些猜测性太强而站不住脚,有些则只是出现了一些症状,不能代表真正的诊断。因此,用休斯的话说,研究梵高的格施温德综合征就像是“孤儿寻亲”。结果很可能仍是未知的。但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说,脑颞边缘区的强烈输出是情感导向人生的动力。梵高饱受折磨、痛苦、疯狂,难以忍受,常常像是救世主,有时也会被人迷惑,他从兴奋的高点摇摆到绝望的深谷,但他从不放弃,直到彻底被内心的恶魔压倒。梵高给我们留下了人类情感的图例说明,这份遗产永远不会被超越。 “是的,我目前的情况似乎就很糟,这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了,并且可能还会维持一段时间。但一切看起来都���错了之后,可能会出现转机。我并不指望它,因为这可能永远不会出现,但如果情况真的有所好转,我应该将它当作一种收获,我应该感到喜悦!所以总归会发生点什么的!”
    目录
    **章 石刻几何图像:大脑控制世界的**步 第二章 颞叶综合征:揭示人类独有的符号使用能力 第三章 颞叶癫痫:或许是行为发生重大变化的**病理机制 第四章 全才达·芬奇:伴随天赋而来的镜像书写和性取向谜团 第五章 梅毒:夹杂着道德的谴责感和辉煌的创造力 第六章 开膛手谋杀案:一种绵延至今的独特杀妇方式 第七章 发作性睡病:研究梦和睡眠等生理现象的重要窗口 第八章 艺术天才梵高:饱经世间情感与精神的磨难 第九章 癔症:载入精神病学史册的安娜·O 第十章 精神分裂症:不仅是人类之疾,更是人性之疾 第十一章 不疯魔不成活:半世疯癫的天才舞者尼金斯基 第十二章 发明脑电图:因战争而无缘诺贝尔奖的汉斯·伯格 第十三章 疯狂画家弗里达:我的痛苦,只有我的作品能知道 第十四章 亨廷顿氏病:缠绕伍迪·格思里一生的神经障碍 第十五章 国际间谍特里比西:一个将政治、家庭、**和女人玩弄于股掌的骗子 第十六章 停不下来的多写症:*高产作家亚瑟·因曼的文学梦 第十七章 疯狂的天才首富霍华德·休斯:世界上*有钱的强迫症患者 第十八章 昏睡性脑炎:三次提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冯·艾克诺默的医学发现 第十九章 枪杀肯尼迪总统谋杀者:一个因冲动暴力行为而轰动世界的无名之辈 第二十章 阿道夫·希特勒:给全世界带来灾难的战争狂人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