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三
章
守 信 义
——中国人民历来重友谊、负责任、讲信义
自古以来,信义在中国的人际交往和内政外交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
色。中国共产党执政近百年来,一直奉行信义思想,新时代的新举
措是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节 传统文化中的信义观
信义,作为一种修身立命的道德标准,自古以来就在中国人为人处世
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信义是由“信”和“义”两个汉字组成。《说文解字》中说:“信,诚也。
释诂。诚、信也。从人言。序说会意曰信武是也。人言则无不信者。故
从人言。”1 由此可见信与诚言的必然联系。其次,“义”字的繁体“義”字,
我们看到了它是由上下两部分组成,据《说文解字》,“義”是会意字,从我,
从羊。羊,表祭牲���说明义是具有自我牺牲意义的,像舍生取义这种成
语正是表明了古人为了信义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古往今来在中国历
史文化中不乏信义之士,其中有些人甚至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青史留名
的颂歌。
由儒家奠定的中国社会伦理主要是从“五伦”(仁、义、礼、智、信)
1 许慎 :《说文解字》。
第三章 守信义——中国人民历来重友谊、负责任、讲信义
45
的角度建立了信的准则,“杀身成仁”1 的行为虽然也受到尊敬,但在孔子
那里,是“下士”的德行。“信近于义”2,思考信义还是应从社会正义的
角度出发,首先需要建立的是一个有信有义的社会。既然信*初是由人
言构成,那么儒家在言辞上对人做出要求也不令人意外了。“修辞立其
诚”3 是指人应该真诚地表述内心,同时还要符合客观的外在真实。4 现在
我们经常把诚与信放在一起统称诚信,就是源于儒家的人伦观。但是在
宋儒学说那里,“诚”与“信”是有一定区别的,在古人看来,自然界的
规律性彰显了天道是诚,人应效仿天道做人,而“诚之者”——人的做
法就是“信”,由此看来人伦范畴内我们应更多地讨论人之“信”而非天
之“诚”。
古来有许多典故都在教育人民诚信的重要性,有正例也有反例,曾子
杀彘、郭汲守信、关羽不就曹操是正例;烽火戏诸侯、陈胜吴广失言、刘
邦乱杀功臣则是反例。在这样的对比中,品德高下立分,“君子”“小人”
立现。同时,信也分“大信”与“小信”,大信强调家国之治,小信强调
修身处世,信贯穿了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也在中国文化中植下了深根。
信是交友之道的根本,“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5。以信为基础结交的友谊
被冠以诸多美名:如“刎颈之交”“患难之交”“车笠交”等;信还是维护
社会稳定的基石,是塑造儒家道德准则的关键,是君子用来进行德治的法
宝。信除了报恩还有报仇的意思,在这一层面上,信很容易演变成侠义,
和因果报应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故事在正史、野史、小说、杂记中数不胜
数,都是当时进行道德教育*好的教科书。下面,将从修身、治国、外交、
经商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不同语境下的古代诚信观。
1 《 论语·卫灵公》。
2 《 论语·学而》。
3 《 易传·文言》。
4 张树国:《信义的追求》,1 页,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1 年。
5 《 庄子·人间世》。
初心之源——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文化基因
46
一、人伦之本
信德是与人交往的基本道德规范,良好的人际关系皆出于彼此的信
任,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只有讲求信义的人,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收获真正的友谊。《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孟子在“五伦”
说中将“朋友有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1 作为处
理人际关系的五种基本道德规范,成为古代中国道德评价的准则。到了汉
朝,儒家把“信”纳入“五常”之中,“信”成为了中国传统价值观中不
可或缺的一环。
圣人一直是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但是大多数人都无法成圣,便求其
次成仁,君子作为一种理想人格已经成了人际交往的楷模,人人都愿意同
君子结交,这不仅使友谊有了保障,还留下了美名和佳话,然而,什么样
的人才称得上“君子”呢?从为人之道的层面上来看,信义自然是*重要
的品德。相比遵守诺言的君子,其反义词“小人”就是言而无信之徒,并
且小人常常随口应酬,老子说的“轻诺必寡信”就是这个道理。
二、治国之术
信德不仅涉及个人道德,还包含治国之术,因此信义不仅是形成良
好人格的关键,更关系到**的生死存亡。在古代,君主*怕的是百姓闹
革命推翻自己的政权,于是各位谋士会提出各种各样的建议来巩固帝王
的家业,其中,信义总是被不断强调。《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就提出:
“信,国之宝也。”《论语·颜渊》中子贡问孔子如何从政,孔子回答说:“足
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孔
子回答说:先去兵后去食,因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荀子也说:
1 《 孟子·滕文公上》。
“信而立霸。”取信于民在儒家治世思想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乃至后世
独尊儒术的局面中倡导德治就不让人意外了。儒家认为,为政者需要“敬
事而信”,不能失信于民;并且还要做出先锋表率:“上好礼,则民莫敢不
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
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1 上行下效,官风的朴素决定民风的淳朴。
《吕氏春秋》中就对国君的诚信品质提出了要求:“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
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
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
丹漆染色不贞。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其唯信
乎!”2 一旦**不能取信于民,民心大乱,那么它离分崩离析的结局就不
远了。
不仅儒家、道家讲究信义,法家也同样有一套关于信义的理论。法
家代表人物商鞅阐述的“信”和儒家不同,他在《修权》中将法、信、权
定为三大治国法宝:“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
者,君之所独制也。人主失守则危。君臣释法任私必乱。故立法明分,而
不以私害法,则治。权制独断于君则威。民信其赏,则事功成;信其刑,
则奸无端。惟明主爱权重信,而不以私害法。”3 法律是君臣共用的治国之
术,信义由君臣共同确立,而权力是君主独有的。立法是为了赏罚分明,
震慑民众,*终目标是保证君主的权威。由此看来遵循信义原则实际上也
是为了君主的利益,毕竟中国传统法文化是义务本位 4,治国就是促使民众
守法,从而巩固统治,实质上“行法以信”的背后是“信法在君”的原则,
但是同时,这样的“信”也成了维系老百姓的纽带,在“有法可依”的背
景下,至少保证了老百姓对**的信任。“信赏必罚”的信是“大信”,它
1 《 论语·子路》。
2 《 吕氏春秋·贵信》。
3 《 商君书·修权》。
4 李凤章等:《民法总论:原理·规则·案例》,31 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年。
的合法性是立足于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小信”,只有“小信”积少成多,
明君才能赢来口碑,“大信”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1。信在法家那里是帝王之
术,但它教导了帝王要诚实守信,从**利益出发,制定让民众信服的
法律。
三、外交之道
春秋时期,为了变得强大,或者巩固彼此间的和平,两国之间结盟之
事数不胜数,“君子谓是盟也,信”。2 两国间要举办结盟仪式,歃血为盟,
手持牛耳者为盟主,这样做是为了保证盟约的可靠性,用祭祀来敬告上天,
以神的意志来约束双方,破坏盟约的人不仅自取灭亡,其子孙后代也会受
其殃及。晋国曾与鲁国产生摩擦,晋国扣留了鲁国正卿季平子,鲁国的子
服惠伯前去拜见韩宣子说:“夫盟,信之要也。晋为盟主,是主信也。若
盟而弃鲁侯,信抑阙矣。”3 晋国因此放了季平子。
然而到了战国,信义逐渐让位于强权,一切在杀戮面前已黯然失色,
信义在战争中代表了“仁慈”,因此战国的纵横家以智取胜,掌握了种种
“阴”“阳”结合的游说手段,也分成了“合纵”“连横”两派。*终“合纵”
派失败,秦国统一了中国,司马光认为,七国争霸的局面下,为了抵抗强
大的秦国,六国应当联手而非互残,否则就是违背了古老的信义,是咎由
自取。
在度过了分崩离析的战国时期后,中国古代的外交逐渐走出去,开创
了新的局面,在同别国和少数民族的外交中,朝廷经常采用一些手段来增
强自己的信用:如和亲联姻、册封、赏赐等,中国古代外交强调和平,重
视信义,虽然朝廷经常册封他国的国王,但并不干涉国王选定,仅仅是给
1 《 吕氏春秋·贵信》。
2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3 《 国语·鲁语·子服惠伯从季平子如晋》。
予政权的承认而已,相反,朝廷还会给予这些认可自己理念的**以保护,
帮助其走向繁荣。
四、经商之宝
中国传统的商业道德也把“信义”作为支柱,除了诚信,为人还要讲
义气。
在信义二字中,信是市场活动的宗旨,只有坚守诚信原则,才能保证
交易的顺利进行;义是衡量是非善恶的标准,是诚信的标准,信任一直与
义同在,商人只有表现出他为人的义气,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从
这一层面来说,义比信更加根本,“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
所在”1。然而当我们提到“义”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再提一个“利”字。义
利之辨,自古就是儒家讨论的焦点。这两个字分别对应小人和君子,可谓
自孔子以来就形成了一种范式:“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
。所谓的“利”,
在孔子看来指的是私利,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孟子认为只有伸张仁义才
能**逐利的行为,减少对**的损害。而义,“义者宜也”,说明人的行
为必须合情合理,“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
子哉!”3 这四点组成了君子的行事准则,儒家学说中的四端指的就是仁、
义、礼、智。但是到了孟子那里,义与利的矛盾就不再如以往那样尖锐,
在思、孟学派看来,治国先利之再取义,因此仁义和利等同在了一起,有
效解决了义利的矛盾。孔子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4 但他并
没有否认人可以通过经商来发家致富,经商的成功秘诀之一就是“诚信”,
固然商人以谋利为首,然而这个利必须来得合理,来得有“义”。历代那
1 《 孟子·正义》。
2 《 论语·里仁》。
3 《 论语·卫灵公》。
4 《 论语·述而》。
些树立了正确信义观的商人不乏成功人士,如白圭、范蠡这批早期的“儒
商”。古来经商有道,通常奉行的是“儒商”的文化传统,在义利产生矛
盾时往往更倾向于保全“义”,“诚信为本”就是他们的“生意经”。比如
古代良贾诚商所强调的“君子爱财,生财有道”“爱财而取之有道”“财自
道生,利缘义取”“生财有大道,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以礼接人,以
义应事”等,都体现了他们反对不义之财、主张诚信待人的生意守则,这
样的行事风度为他们在商界赢得了口碑,生意也就越做越大,“基业日隆,
家道渐裕”;相反那些唯利是图、以利害义的奸商的做法必然会遭到同行
的鄙视、世人的唾弃。陶四翁烧毁假紫草的故事就是这样的典范,陶四翁
开的染布店在邻里间享有很高的口碑,因为他为人忠厚,从不坑蒙顾客,
有**他从一个推销染料的人那里买进了一批原料紫草,结果另一个商人
进店后发现那些紫草是假货便告知了陶四翁,并劝他用低价处理掉,然而
陶四翁并没有接受商人的建议,反而当着他的面把那些假紫草全都烧了。
陶四翁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宁可受损失也不去坑害别人,
正是他高尚的品质感动了顾客,也为他的子孙们做出了**的榜样,后来,
子孙们继续经商,也像他们的长辈一样诚信待人,*后都成了家财万贯的
良商。这个故事正是彰显了业绩和诚信口碑的紧密联系,虽然可能会因为
诚信一时亏本,但是从长远角度看,诚信带来的成果远远利大于弊。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信义思想
政治诚信可以说是所有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基石,尤其是在中国,政
治诚信更起到了示范导向和稳定秩序的作用。一个政党,一旦担起了引导
整个**建设发展的责任,首先就要以自身的行动获得人民的信任,这和
古代取信于民的治国方法并无二致,且是一脉相承。中国共产党作为构建
社会诚信体系的中坚力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奉行着信义思想,诚心
诚意地为人民服务,求真务实、信守诺言。
一、毛泽东的信义观
1912 年 6 月,中学时期的毛泽东就作《商鞅徙木立信论》,论述了政
务诚信的重要性。1 可以说是传统诚信文化奠定了毛泽东对诚信的认识;而
马列主义作为源自西方的思想,同样也包含了丰富的政治诚信理论,从他
们的经典论述中我们可以提取出像理论诚信、革命诚信、政党诚信、政府
诚信和党员诚信这类的观点。首先,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这意味着正确的理论是结合实际与时俱进,而这恰恰是共产党的先
进性所在。正如列宁所言,不应将马列主义作为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条,
而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正。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正是在这样的原则下
实现的。1938 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具体化”“按��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并要使之大众化”“新鲜活泼的、为
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2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
想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摆在**位。关于政府诚信,马克思反
对政府对舆论的垄断,呼吁政府广泛听取人民的声音,政府需要与人民配
合共同管理**;而共产党作为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每一位成员都应审视
自身的行为,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誓言,从而获得人民的信任,这些蕴藏在
马克思主义思想中讨论诚信的精髓,证明了社会主义事业本身就是一场诚
信的实践,马列主义作为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
诚信至上的可行性。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代领导集体,通过对
马列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将其作为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指导思想,极大地推
动着中国走向繁荣富强。
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信义思想,这不仅是几千年文化传统的积淀,也
是对马列主义诚信精髓的借鉴与发扬。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代**领导
1 《 毛泽东早期文稿》,1~2 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年。
2 《 毛泽东文集》第二卷,534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
集体,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成立了新中国,并开展了一
系列社会主义建设运动,其间诞生了一系列关于诚信的理论,树立了诚信
价值观,诚信价值观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道德主体对诚
信的道德功能、实践诉求、影响变量、具体特征和建构路径等基本问题的
看法和观点 1,具有以下几点内涵。
(1)尽管毛泽东十分强调集体主义,舍己为人的价值观,但这并不代
表他不注重个人利益,相反,他多次强调过尊重个人利益的重要性,体现
出了宝贵的人文关怀。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的问题》中,他强调兼顾**、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的重要性,他认为:恰
恰只有当集体利益提升了,个人利益也会随之改善。2 毛泽东不断强调为
人民服务的重要性,这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名无产**共产党员在政治诚
信上的先进性,他的个人和集体利益兼而有之的思想对当代社会诚信建设
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要使社会诚信更加巩固,首先要加强党内
的诚信思想建设。早在井冈山时期他就提出,要通过强化思想教育,塑造
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此外,毛泽东还凭借种种制度来推进党内诚信建设,
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彻底粉碎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领导方法深
入改革之中,从而纠正党内的不良作风。再者,毛泽东发现,树立榜样有
助于加强诚信建设,于是一批批诚信的典范诞生了,这些人中有我们耳熟
能详的白求恩、张思德、刘胡兰、雷锋、焦裕禄等人,毕竟坚守信仰也是
一种诚信,如今他们已经成为了社会诚信建设的引路人和模范代表,起到
了培育诚信风气,净化社会环境的作用。
在党内的诚信建设中,首先要加强党员干部的诚信思想,才能树立良
好的组织形象。这就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不吹嘘、不作假,言必行、
1 刘涛, 陈答才:《毛泽东诚信价值观及其现实意义》,《中共**党校学报》,2014(1),28 页。
2 《 毛泽东文集》第二卷,534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
行必果,求真务实,不能说一套做一套,针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内存在的
腐化现象,毛泽东对此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分析出了造成这种现象的组织
原因。在“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等**领导带头做了自我批评,对矫
正组织不良风气是一次有效的警醒,也彰显了毛泽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
诚信品质,对树立上下一致、内外一致的组织形象产生了关键影响。
(3)外交方面也彰显出毛泽东的诚信思想。1954 年,毛泽东会见印
度总理尼赫鲁,阐明了中国外交的诚信思想:“如果一个**说了不做,
那么就有理由来指责它,它在人们眼中就输了理。”11955 年,他在接见泰
国代表团成员时则说:“我们不是当面一套,背后另一套,我们只有一套,
没有两套。”“我们究竟是否说的一套,做的一套,那你们也可以看。口说
无凭,你们以后还可以看事实。看的时间久了,就看清楚了。”2
自青年时代开始,诚信思想就早早地扎根于毛泽东头脑之中,从投身
革命到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大业,他始终将诚信的原则运用到实践中,并以
全新的利益观定位诚信的变量,呼吁共产党员必须树立诚实守信的标杆形
象,为中国的诚信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对未来诚信体系的完善和发
展提供了重要的根基和借鉴。
二、邓小平的信义观
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站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倡
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强调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缺一不可,同
时还强调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要恢复和发扬我们党和人民的革命传
统,培养和树立优良的道德风尚,为建设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
出积极的贡献。”3“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
1 《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134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
2 《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511~513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
3 《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209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