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话不是说对就行了 “你觉得我*近是不是胖了?”妻子一边照着镜子一边问。 “噢,是胖了一点。你*近吃太多了。不过,没关系啦。” 丈夫为了表示关心,很认真地打量她一会儿后说。 他说的是实话,****客观,但他并没有注意到妻子的脸已经拉了下来。 你说的实话,可能是对方*不想听的话 他等着妻子准备好出门。时间已经很急迫了,妻子又换了一件流行的高腰洋装走到他面前,对他说:“我穿这件衣服,看起来肚子会不会很大?” 他看了一眼,马上下判断:“嗯,人家一定会对我们说,‘恭喜,快要生了吧?’” 他自以为很幽默,所以故意把话说得夸张了点。呵,确实像孕妇啊。不过,他并没有注意到妻子的眼睛瞪得比刚刚更大,好像要冒出火来似的。 妻子又多花了五分钟,换了另一件衣服出来。 “这样呢?” “好啦,别再换了,很好看了啦。衣服不是**,又不是要去选美,我们快迟到了。”他说的还是实话。 “你怎么这样不耐烦?” “我哪里不耐烦?我说错了吗?晚宴七点开始,现在都六点五十了,到那里至少需要半小时!” “我不去了!” 他自认没有说错话,不过,当晚两人扎扎实实吵了一架。抵达晚宴会场时,都八点了。一晚,妻子都没有给他好脸色看。 他,错在哪里? 很多人都以为,自己说的话没错啊,可是结果却错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话说得好不好,和对不对、错不错未必有关系。说了对的话,结果未必是对的。只因你说的实话,可能是对方*不想听的话。 道理没错,但说的时间错了 有时,你说的话道理上没错,但说话的时间点选错了, 反而造成反效果。有一则故事是这样的:美国第二十八任总统威尔逊在当州长时,某天,接到了一通电话,有人通知他,他的一位好友,也是该州州议员发生意外去世了。 威尔逊一时十分悲痛,正在发呆的时候,另外一通电话又来了,是该州一位政客打来的。他说,他也听到了消息,接着,他结结巴巴地说明来电的目的:要求威尔逊让他接替那个议员的位子。 “好啊,”威尔逊慢条斯理地回答,“我完全没有意见,如果殡仪馆同意的话。” 争取出线并没有错,错的是时机,还搞不清楚人家的关系。如此躁进,就是错了。 这故事或许说得太远,都说到一百年前去了。要举现代的例子也很简单,每天都在家庭里发生:不少老公都会抱怨,自己那么疲累地回到家,还要“倾听”妻子的唠叨和没有什么**的流水账报告。 许多妻子说自己心情不好时,丈夫都不愿意倾听,那么丈夫的心情,她又了解了吗?如果了解丈夫的心情,就不会选择疲劳轰炸。 看身份、看目的说话 有时,不该说某些话,是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对。 不久前,我参加一个工商界朋友的聚会,受邀的主讲人谈的是某软件的未来发展策略。虽然主题生硬,但主讲人准备得很好,演讲很精彩,从头到尾没有冷场。让人比较讶异的是,*后提问时间杀出来的一个家伙,他并没有提问题,而是用非常清晰的口齿和流利的话语,帮主讲人下了一个总共五点的结论,很流畅地讲了五分钟,讲到大家面面相觑。 大家疑惑的,不是他说话的内容,而是他为什么帮主讲人下结论呢?显然,他说了不合身份的话。他又不是主持人,为什么帮主讲人下结论,他该做的事是提问呀。 所以,说话要看身份适不适合。不是多说话,人家就会觉得你很棒。 此外,说话也要看目的,尤其是开会时。 “有的员工搞不清楚开会的目的,不知道是脑力激荡、找出问题所在,还是聊天。就好像写作文搞错题目,把议论文写成抒情文、把抒情文写成议论文一样。”一位担任企业顾问的朋友说。 不过,搞不清楚开会目的的未必是员工。我也听过不少员工抱怨,公司开会,老板常一个人讲了一大堆家里的琐事、和老婆的相处及孩子成长的点滴等与会议无关的杂事,这样固然很有亲和力,但有的故事都说七八遍了,而员工的意见,老板根本没听进去,把公司会议变成了他的家庭聚会一样。 频率要对,话要精简 有的时候,是说话的频率不对。 有位企业家说,他很不喜欢某一种员工:在他讲话时为了表示积极肯定,一直说“对,对,对”,问题在于“对”得还不对节拍,反而给人一种企图打断谈话的感觉——“对”得不是时候,也是错了。 有的时候,说的话没错,而错在说得太多、太繁。 我曾经很认真地观察一位被公认为“很啰唆”的妈妈。为什么她明明心肠很好,但大家一看到她走来就害怕,连她的小孩找不到东西都不肯问她。因为,你问一句,她会答三到五十句! 五十句并不夸张。某次我和她一起在车上,司机经她指路却找不到餐厅的正确地点,她就连珠炮似的开始念:“上次我来过了,记得就在这里啊,咦?说不定是下一条巷子才对?奇怪,我会记错吗?我上次和我老公才来过这里喝喜酒啊,难道它倒闭了?这里是双向道应该没错啊,我记得是看到7-11 右转就对了,怎么这边这么暗呢?我怎么可能记错,哎呀,是我年纪大了吗?我想它会不会倒了?现在的店倒得很快,动不动就倒了……再试试看,再往前开开看……咦?我还来过好几次呢,那个招牌很大,应该看得见,还是它今天没开……这一条是双向道才对啊,怎么现在变成单行道呢?路改来改去的叫人家怎么认啊……”(结果是她记错啦!) 她说的话每一句都紧密地黏在一起,暂停的时间不到十分之一秒。她自顾自地一直碎碎念地说着,司机已经快发疯了。 以上摘录的只是她当日碎碎念的“冰山一角”,我拙劣的文笔和容量不够的脑袋,实在无法将她重复念叨的精髓一一记录下来。但恐怕你看到这里,也已经抓狂了吧? 注意态度,留意职务 当一个人的态度不对、姿势不合适时,同样说什么都没用。试想,如果你很想跟一个人沟通,但他却不断用手按太阳穴,或发出“啧啧”的怪声,或是眼神飘向窗外,请问你有什么感觉? 此外,需不需要很会说话,也要看职务。 我问一位业界公认很会用人的老板,问他找员工有何秘诀,他答:“这要看找什么职位的员工。” 如果找司机,**不能太会说话。如果求职时一来就说他曾为谁开过车,或他认识谁谁谁,这种人一定会坏事,不能用。 保安人员也不能太爱公关、太口若悬河、爱交朋友,否则必然误事。 业务员则要话多一些,但不只是话多就好,还必须能做到专心地听、不抢话,在客户说完话时能把话接下去讲,且不离题。 会说话的人很多。不过,能言善道,未必让人听得进去。有的人说话很清晰,字正腔圆,但一讲就停不了,结果别人一句话也没记住,这是因为他没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所干的也不过是新闻读稿机的工作,有多少字念多少字,说的都是常人已知的、全无新思想火花的老道理。 说话是全世界*难懂的艺术 说话,如果算是一门艺术,那一定是全世界*难懂的一门艺术,也是*难教的一堂课。 市面上教人说话的书林林总总有很多,古人幽默机智的语言艺术,搜集起来更是不可胜数。 话说得好,可以息事宁人,可以兴家创业;话说得不好,则可能引发一场战争。会说话与否代表一个人沟通能力的强弱,而良好的沟通能力则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在现代社会,没有沟通能力,就等于没有行动能力。 如果说得有技巧,忠言也不一定非得逆耳。 言多未必一定失,看你做什么工作。但长话短说在多数时候都是一种美德。能说善道,也可能说了一大堆废话,像公文一样,让人一个字都不想看。 同理,沉默未必是金,但默默无声带来的可能是一生被埋没。 说话的艺术很复杂,没有统一规则,也不能东施效颦。一个说话高手,不仅要说符合身份的话,还要找对说话的时间点,使用正确的态度,更要言之有物,让人觉得听你说话有点意思,而不是在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