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朝野与雅俗:宋真宗至高宗朝词坛生态与词体雅化研究(复旦宋代文学研究书系)
QQ咨询:
有路璐璐:

朝野与雅俗:宋真宗至高宗朝词坛生态与词体雅化研究(复旦宋代文学研究书系)

  • 作者:赵惠俊
  •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9141870
  • 出版日期:2019年02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72.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以宋徽宗朝为考察基点,在两宋士大夫政治、**礼乐制度、帝王文艺政策、朝野文学空间、令曲与慢词,士大夫词人与专业词人等研究视角下探索宋真宗至高宗朝词坛生态,梳理词体雅化的多维脉络以及重要词人的雅化贡献。尝试在传统词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宋代政治史、诗文、书画等领域的研究范式与成果,将词体文学放归到两宋政治、文化的大环境中予以讨论,为两宋词史、词体雅化等词学命题带来新的阐释框架与相关结论,并以此对柳永、苏轼、周邦彦等经典词人词作予以考索与细读,期求有助于词学研究的深入。
    目录
    复旦宋代文学研究书系第二辑序 王水照 2013年,我们推出了“复旦宋代文学研究书系”**辑,这套“书系”承袭我所编“日本宋学六人集”而来,可谓“六人集”的国内版。其中选入六部中青年学者的著作,作者都是我的学生。“书系”出版后,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同年12月,我们在复旦大学召开了新书座谈会,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的同行,就这套书做了一次集中评议,讨论评述了“书系”的学术价值和相关问题,评议成果陆续在各类期刊发表。同时,在这次座谈会参与人员的基础上,这批中青年学者又联络同道,互相砥砺,相约成立了宋代文学同人读书会,编辑《宋代文学评论》专刊。“书系”的积极效应显现,影响力也明显扩大,获得了第十二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集体),其中两部著作又获得了教育部第七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这些都说明,我在**辑序言中许下的“精选几部著作,形成一个品牌”的愿望,得以部分实现。 当然,要真正“形成一个品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有坚持标准,持续发力,才可能得到大家广泛认可。我们秉持“文化—文学”的学术思路,在强调文学本位的同时,注重交叉型课题的研究,以拓宽研究视野和研究路径,期能在得出具体论断之外,也为学界提供一些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上的启示。职是之故,我们又精心遴选,推出了第二辑。本辑在学术理念上,与**辑一脉相承。比如本辑陈元锋《北宋翰林学士与文学研究》一书,是其博士学位论文《北宋馆阁翰苑与诗坛研究》的姊妹篇,两书研究角度都聚焦于“制度与文学”这一交叉型课题。书中全面讨论了北宋翰林学士的政治文化职能,以及他们主持文坛所形成的文学图景,突出了翰林学士在文学集团中的**作用,拓展了我们对北宋文学的认识。他提到交叉型课题要避免使文学沦为历史文化研究的附庸,这是我在**辑序言中也着重强调过的。又如朱刚的《苏轼苏辙研究》,是作者长期钻研唐宋八大家的重要成果,与**辑的《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形成互补,加深了我们对苏氏兄弟文学、文献和行迹的认识,丰富了北宋士大夫文学的面相。再如侯体健的《士人身份与南宋诗文研究》,标题拈出“士人身份”一词,这在**辑《刘克庄的文学世界——晚宋文学生态的一种考察》中,就已是全书的关键词之一;而戴路《南宋理宗朝诗坛研究》也主要从不同的诗人身份入手,架构全文。这都充分显示出本辑和**辑内在��延续性。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本辑较**辑又有一些新的变化,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近年来宋代文学研究整体格局的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研究时段后移,南宋文学逐渐被大家所重视。**辑的研究**在北宋,除了侯体健一书是论南宋刘克庄,其他几部都是讨论北宋的文学现象,像朱刚《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李贵《中唐至北宋的典范选择与诗歌因革》两部还是从中唐谈起的。本辑论题在时段上则以南宋为主,侯体健《士人身份与南宋诗文研究》、戴路《南宋理宗朝诗坛研究》、王汝娟《南宋“五山文学”研究》书名都明确标示出南宋,赵惠俊《朝野与雅俗: 宋真宗至高宗朝词坛生态与词体雅化研究》也有半部涉及南宋。侯体健在引言中还提出了“作为独立研究单元的南宋文学”的理念,更是显示出作者对南宋文学的特别关注。十多年前,我曾指出宋代文学研究存在“三重三轻”(重北宋轻南宋、重词轻诗文、重大作家轻中小作家)的偏颇。经过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这些偏颇现在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纠正,宋代文学研究格局日益合理。我认为南宋文学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独立的发展阶段,呈现出诸多重大特点: 文学**在空间上的南移,作家层级下移,文体文风由“雅”趋“俗”,文学商品化的演进与文学传播广度、密度的加大等,都具有里程碑式的转折意义。我们应该在文学领域积极推动“重新认识南宋”这一课题的深入。侯体健、戴路、王汝娟的著作,可以说是对这个课题的初步探索与回应。 二是论题的综合性趋强,所涉文体论域更广。宋代是我国文学样式、文人身份、文体种类*为丰富的历史时期之一,要全面展现这个时代的文学图景,就必须多层次、多视角、多维度地观照。**辑主要集中于以欧、苏为代表的士大夫文学,即使是刘克庄这样的文人,也多具士大夫色彩;文体上则偏重诗歌,如李贵论典范选择、金甫暻论苏轼“和陶”、成玮论宋初诗坛都是讨论宋诗之作。第二辑论题就明显广泛一些: 从身份来看,除了依然关注翰林学士、苏轼兄弟之外,江湖诗人、地方文人、禅僧诗人被着重提出来讨论,在好几部书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从文体来看,诗文虽然仍是**,但又添入赵惠俊关于词体雅化一书,可谓弥补了**辑宋词缺席的遗憾,而且讨论宋代骈文的篇幅明显增加,侯体健、王汝娟的著作都有专章专节研讨“宋四六”;从研究模式来看,个案研究明显减少,时段研究、专题研究增多,出现了“翰林学士与文学”“理宗诗坛”“五山文学”“词的雅化”等具有学术个性的专题,等等。这从侧面反映出当前宋代文学研究已经进入新的阶段。突破个案局限,走向更具挑战性的综合研究,成为大家共同的选择。这自然也对作者的知识结构、学术视野和资料搜集解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是尝试提出新视角与新概念,显示出学理性建构的努力。本辑的一些研究视角,都是以前研究比较少见或多有忽视的,比如陈元锋从翰林学士角度切入讨论北宋文坛,戴路以诗人身份属性分疏理宗诗坛,赵惠俊重构词体雅化脉络等,前人都未特别措意,他们却能独出机杼,另辟蹊径,提供了有意义的研究视角。另外还有一些新概念被提出来,如王汝娟使用南宋“五山文学”,这是受到日本五山文学的影响而自创的概念。我们知道,日本之所以有“五山十刹”之称,本就是受到南宋寺庙规制影响,然而南宋禅宗文学并无专门指称,现在再“由日推中”,借用为南宋“五山文学”以代指南宋禅僧文学,是具有学理意义的。侯体健则提出“祠官文学”,以统称那些领任祠禄官的宋代士人表达祠官身份和志趣的文学作品,并认为是一窥南宋文人心灵世界的重要视角,也颇有启发意义。这些新的概念能否为大家所接受并获得进一步的讨论,自然有待时间的检验,但它们确实有助于我们思考当前宋代文学研究如何拓展视野,更新路径,以获得长足发展。 其他像陈元锋对翰林学士制诰典册的解读、朱刚对审刑院本《乌台诗案》的分析、侯体健对南宋骈文程式的讨论、王汝娟对日本所存禅宗文献的利用、戴路对晚宋士大夫诗人群体的挖掘、赵惠俊对词作的细读及“雅词”的辨析等具体的创获还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宋代大儒朱熹有云“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本辑所收著作既有对旧题的再讨论、再补充、再纠正,也有自创新题的开拓与建构,邃密深沉,两兼其美,展现出宋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求新面貌和广阔前景。 本辑呈现的变化,既是大家不甘守旧、努力创新的结果,也是学界新生力量不断成长的必然。**辑的作者以出生于60、70年代为主,这一辑则已然是80、90后占**优势;而且他们中间有几位是我学生的学生,戴路是吕肖奂的博士,赵惠俊是朱刚的博士,王汝娟也曾随朱刚读研。学术事业,薪火相传,这是作为老师的我非常乐意也非常期盼见到的,希望他们能够戒骄戒躁,再接再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后,我还想借此机会诚邀全国**的中青年学者加入我们,只要认同我们的学术理念,符合我们所追求的学术品格,就欢迎加盟,以推出第三辑、第四辑、第五辑……真正让“复旦宋代文学研究书系”成为学术共同体广泛认同的品牌。 目录 绪论 **节 现代词学解释框架的反思与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点:苏辛相承与柳周姜吴——断裂的词体雅化脉络 二、传统词学的断裂因缘:“词分南北”与“婉约豪放”的词学阐释框架 三、现代学术的断裂成因:胡适三分词史观与龙榆生的补正 四、本书的旨趣 第二节 宋人雅词话语的多元意蕴指向 一、礼乐与诗教:以雅论词的理论基础与*基本的雅词内涵 二、雅乐:对于声律与音乐系统的规范 三、颂雅:盛德形容与承平记录 四、骚雅:寄托讽谏谲怨的男女相思 五、儒雅:日常生活间士大夫人格与情趣的展现 六、雅辞:诗化的字面 七、概念混淆的开始:朱彝尊的雅词选择与相关论述 第三节 令曲与慢词辨析 一、令曲慢词的多重意义指向与本书的选择 二、词中唐宋:令曲与慢词之分的体式意义 **章 雅俗之间:宴饮活动与京城歌词形态 **节 军功贵戚的宴饮活动与科举士大夫的渐次参预 一、从门阀士大夫到军功贵戚:宴饮活动参与主体的转变 二、象征太平的公私宴饮:科举士大夫参与宴饮的契机 第二节 宋真宗的礼乐活动与慢词雅化的宫廷契机 一、“太平家法”:宋太宗确立的礼乐统治手段与宋真宗的沿袭发扬 二、宋初宫廷音乐机构的高度世俗化与**礼乐需要的矛盾 三、长短句词体进入宫廷雅乐系统与雅化契机的获得 四、帝王意志主导的颂体文风与士大夫接受慢词写作的历程 第三节 代言体,专业词人与慢词特质 一、为帝王代言:颂体慢词与铺叙典丽的雅化路径 二、为歌妓代言:俗体慢词的文体特质与写作场合 第二章 江湖雅意:地方词坛与士大夫的词体尝试 **节 北宋前期的词中城市与朝野词风的离立 一、开封:繁庶与豪艳 二、两浙诸郡:清丽与闲情 三、洛阳:游宴与名教 第二节 地方座主与应酬之词 一、地方送别文学的词体选择 二、座主的词学趣味与应酬词风的变换 第三节 从令曲到慢词:士大夫词人的词体儒雅化进程 一、类型化的时光感伤:令曲儒雅化的深入 二、从闺阁到客馆:柳永为慢词构建的时空传统 三、柳苏之间:类型化情感与自我身世寄寓 四、以文为词:苏轼的慢词贡献 第三章 “升平”时代(上):徽宗朝政治与京城雅词 **节 宫廷都下:大晟词人的流行实质 一、京城:大晟词人有限的流行空间 二、周邦彦与徽宗朝京城词人群体 第二节 复归三代与朝野离立 一、皇位继承波折与“太平家法”需求 二、崇宁党禁:令出于中与朝野政治空间的离立 三、星变与政令:功业未成时的危机与坚持 第三节 三代制度建设与大晟雅乐 一、徽宗之前的北宋雅乐制作 二、大晟雅乐与大晟府 三、“以身为度”:利用皇权的定律方式 四、收复河湟:大晟雅乐**发布时间的选择 第四节 庶政惟和:政和改元与大晟词人的活动时空 一、政和改元与复归三代建设的完成 二、政和改元之后的太平展示 三、大晟乐下播教坊与大晟词人群体的出现 四、面向外邦的展示 第五节 富丽精工:徽宗朝京城文化风尚与京城词人创作 一、精致与日常:徽宗主导下的宫廷文艺 二、精致日常与太平歌词 三、雅俗交杂的依旧:宦幸审美趣味与世俗流行词风 第四章 “升平”时代(下):徽宗朝地方生态与词体写作日常化 **节 词体唱和的文本形态与唱和形态的诗化 一、以词和诗: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的唱和对象 二、异域之眼:嵯峨天皇《渔歌子》唱和词的文本形态 三、传统承袭:重意轻韵的文本形态在北宋即席应歌唱和中的延续 四、“画楼钟动”:勾连今昔的词作与唱和形态的案头化扩容 五、“杨柳春风”:身后追和形态的引入 六、自和己作:苏轼对词体唱和形态的再次扩容 第二节 谪居生活与词体“日常化”写作 一、朝野离合与山谷词的前后变化 二、谪居文学的词体选择及其内在动因 三、集句词:诗词日常化的桥梁 第三节 经典另立:徽宗朝地方词坛的追和词写作 一、创作生态:地方对元祐党人的尊重 二、我本苏门:黄庭坚的追和东坡词 三、苏门追忆:晁补之追和形式的悼念词 四、苏门再传:李之仪与南渡前向子的追和词 五、地方经典:徽宗朝其他地方词人对苏轼的摹效 第四节 日常与本色:徽宗朝地方雅词的多重面貌 一、本色当行:晁补之、李之仪的闲居词 二、**风尚:古乐府与东山词 三、内在转向:叶梦得宣政年间的日常生活与词体酬唱 四、京城元夕:江湖漂泊与旧游追忆 五、别是一家:雅词各体成熟后的词史总结 第五章 秩序重建:高宗朝词坛的异动与承继 **节 南渡前后两浙士大夫的日常化雅词写作 一、地方官员:无涉党争与东堂词的两浙日常 二、江湖闲士:吕渭老宣和年间的词体写作 三、退居大员:叶梦得绍兴五年所作诸阕同韵《临江仙》 四、南渡异动:南渡北人与江南士人的心态异同 第二节 朝野转换与东坡词朝野影响的加深 一、建炎更化与颂体之词的消退 二、江西诗人诗法论词的普及 三、词体写作日常化后士大夫对词集保存的重视 四、逃禅词中的苏词影响与东坡形象 第三节 绍兴和议与颂体复归 一、绍兴和议签订前徽宗“令出于中”精神的恢复 二、绍兴和议后的礼乐重举 三、杭州感觉文化认同与士庶生活习尚 四、中兴之颂:由野归朝的太平歌词 五、以雅为名:《乐府雅词》《复雅歌词》等词选中的朝野 立场与词坛雅正争夺 第四节 融通朝野的雅词追求与周邦彦的经典化 一、南渡后大晟词人经典化可能性丧失与周邦彦的凸显 二、清真词结集性质与集中诸词的作者立场 三、集大成:清真词的“潜气内转” 结语 参考书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