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龙文鞭影大通解
QQ咨询:
有路璐璐:

龙文鞭影大通解

  • 作者:刘博 编著, 悦读纪 出品
  •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 ISBN:9787555278641
  • 出版日期:2019年02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4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龙文是古代一种千里马的名称,它只要看见鞭子的影子就会奔跑驰骋。 《龙文鞭影》的故事,给予青少年鞭策和激励,使之*终成为“千里马”。 《龙文鞭影》主要介绍中国历史上的人物典故和逸事传说,四字一句,两句押韵,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它广泛地汲取了前人的若干蒙书的材料,融入了二十四史的不少人物典故和神话、小说、笔记, 是一部集聚自然知识、历史掌故于一体的骈文读物。但随着白话文的推广和语言习惯的变迁,过去的童蒙读物现在许多人都读不懂了,目前注解版本不多,且仍较为精深,难以完全读懂。 本书作者花数年之力,广纳博采,以现代人的视角和语言习惯通解本书,让《龙文鞭影》这样一本积聚许多历史基础知识的经典著作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青少年读者能够轻松阅读,了解中国历史,认知中华民族精神,继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文章节选
    编者自序

    1.《龙文鞭影》是**只讲故事的蒙学教材

    在没有现代教育之前,中国的基础教育就是传统的“蒙学”。蒙学有两层意义,广义的蒙学是指整个启蒙阶段的教育体系,狭义的蒙学专指蒙学所用的各种教材。古时代的人上学不像现在,孩子们什么时候上学并不一定。大致上有一个划分,叫:四岁开蒙,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小学和大学的区别是什么呢?宋代大学问家朱熹说得*清楚:
    “古者初年入小学,只是教之以事,如礼乐射御书数及孝弟忠信之事,自十六七入大学,然后教之以理,如��知、格物及所以为忠信孝弟者。”
    所以,蒙学基本上是从四岁到十五岁之间给少年儿童教育的东西。其中包括几项主要内容:用来识字的如《百家姓》《四言杂字》,教授基本道德伦理的如《弟子规》《女儿经》《增广贤文》,教韵律用来作诗和骈文的如《声律启蒙》《笠翁对韵》,教历史的如《编年歌括》,诗歌类如《神童诗》《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
    还有一种综合类,如《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龙文鞭影》,是流传*广、影响*大的几种。
    其中,只有《龙文鞭影》是只讲故事的一部蒙学教材。虽然在故事的选材上,仍然有浓厚的儒家思想的影子,但是比起其他几部,《龙文鞭影》在意识形态的说教上相对较弱。

    2. 《龙文鞭影》的成书历史

    相对《三字经》,《龙文鞭影》的成书时间较晚,在明朝的万历年间,作者叫作萧良有。
    萧良有是个神童,明朝万历八年中“会元”,就是会试**,之后担任国子监祭酒,就是大学校长,在当时具有极高的声望。*早的这本书,叫作《蒙养故事》,后来经过安徽人杨臣诤加以增订,改名《龙文鞭影》。“龙文”意指千里马,千里马在“鞭影”之下,一定是一日千里。“龙文鞭影”就是鞭策小朋友进步的意思。
    到了清朝末年,丹徒人李恩绶发现了书中的一些谬误,又对它做了一番校对增删,大清光绪年间刊行。
    再后来,清朝人李晖吉、徐瓒,仿照着《龙文鞭影》的体例,写了一部《龙文鞭影二集》。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龙文鞭影》,是经过很多人不断增补、校正后的版本。完整的《龙文鞭影》版本我们附在本书的*后面。至于是谁把它分成四卷,没有考察,也不重要。

    3. 《龙文鞭影》中的故事和由来

    《龙文鞭影》中的故事,主要是来自《二十四史》,后来的《清史稿》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才成书,所以,《龙文鞭影》中这一段的内容比较缺乏。《二十四史》之外,《龙文鞭影》中的故事有很多来自《庄子》《列子》等诸子著作和古代神话、小说笔记如《世说新语》《搜神记》等。
    《龙文鞭影》中的故事,全部加起来有两千余个,虽然其中仍然有一些“凑数”的,但是总的说来所选的故事都很“好看”。首先一个是除了部分从笔记小说来的故事之外,大部分故事的主人都能在历史上找到,其次是这些故事要么是历史大事,要么是历史典故,要么是名人趣事,要么是奇闻逸事。少数故事现在看起来有些无聊或者胡说八道,但是考虑到它的成书年代,不那么当真也就罢了。
    作为一本教育孩子的“课本”,其思想性是必然的。我们在前面说,《龙文鞭影》的意识形态相对较弱,是拿它跟其他的蒙学书籍相比,譬如《幼学琼林》《弟子规》等,《龙文鞭影》是要孩子们从故事里读出道理,悟出道理,而不是直接告诉你应该怎样做。有人把这两千多个故事要传达的思想道德分成十大类,包括:淡泊明心、多智多趣、好学博识、忠直守节、仁厚崇礼、明德重义、志远意坚、知止自省、孝亲善友、重情然诺。我个人不是很赞成做这种分类,不说这种分类的科学性,也不说很多故事归不到这十类之中,我总觉得,这样归类,又回到了说教的老路。这是让小学生们甚至今天的大读者们深恶痛绝的一件事。

    4.为什么要重新通解《龙文鞭影》

    *早接触到《龙文鞭影》,是很多年前看到的1976年岳麓书院出版的那一本。现在书也找不到了,内容也忘记了,只记得当时是把它作为一种“成语典故”的解释来看,但是仍然很多内容看不太懂。大概因为《龙文鞭影》是“蒙学”,从前那些有点学问的人都认为这里头的故事是“基础知识”,就像是如今的加减乘除一样基础,所以,很少人为这样的书做注释和译解。但是很明显,到了今天,这样一本“蒙学”大多数人读不懂。
    网上搜索,能搜到的也是非常有限的几种解释版本。其中,影响*大的是“吕注本”。这一本由吕平先生做注解的《龙文鞭影》1996年由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还有一个“吕注,哀笺”版,只看见网上可能不完整的文字,没看到纸质书。在网上的版本中的“序”中,这位“哀君”写道:“蒙学之书甚多,龙文为其上佳者,龙文者何?良马之名,见鞭影而奋蹄急奔,萧氏撰此书乃欲供儿童速学之用,集人文、雅趣、逸事,读来甚为有趣。盖因此书庞杂,若无善注,无法窥其深处。今网络有天台、柳五诸君,致力诗词之道,欲将其整理为文本,其情可敬,某虽不才,亦当稍尽绵薄。吕平先生之注通俗易懂,昔乎不详,出处不明处甚多,某暇时笺注之,求证诸博雅君子。”
    我看了几种注释和译解,发现很少超过吕注的。因为我们不是要做专门的研究,像那些研究《道德经》的专家一样把历史上几百种《道德经》注释本都读上一遍并列出名单,我只是在看到一些能找到的注释版本后发现大多数人仍然读不懂。
    随便举个例子(出自“吕注本”)。“恂留河内,何守关中”,吕注如下:“恂留河北,恂,即汉代寇恂,字子翼,汉上谷昌平(今北京)人。刘秀欲北上,邓禹荐寇恂留守,以固后方。刘秀拜寇恂为河内太守。于是寇恂一面筹饷支前,一面御敌来犯,立下大功。何守关中,何,即萧何,西汉沛人,官至丞相。楚汉相争,萧何留镇关中,转给馈饷,军需无乏。天下既定,封萧何为酂侯。关中,今陕西。”

    非常简洁明了。但是对于不明白刘秀是谁,楚汉相争是怎么回事的读者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

    要读懂一个故事有两个前提:一个是这个故事的主角是怎么回事,第二个是故事发生的背景甚至来龙去脉。再譬如“王戎简要,裴楷清通”,吕注是:“王戎简要,王戎,字濬冲,晋武帝时选吏部尚书,征询钟会的意见。钟会说:‘王戎简要,裴楷清通。可当此任。’遂以二人为吏部郎。裴楷:字叔则。”一如既往地简洁。可是,王戎是谁?裴楷又是谁?晋武帝是谁?什么是吏部尚书?为什么说王戎简要,裴楷清通?什么是简要?什么是清通?不回答这些问题,就算看懂所有字,也不知道这是个什么故事。
    况且,吕注当中,也有一些谬误。譬如“永和拥卷,次道藏书”中,吕平先生就把北魏的李谧错解成了三国,把宋朝的宋次道错说成晋朝。
    所以,这本书的初衷就是对《龙文鞭影》这样一本“上佳”的蒙学做一个没有什么历史基础知识的现代人能够看懂的故事集。能不能从中学到历史知识不重要,能不能从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愉快地阅读。

    5.以人为主,以事为辅

    基于“愉快阅读”原则和人们听故事的习惯,我们把原来《龙文鞭影》的说故事为主变成说故事的主角为主,顺便把要讲的故事带出来。这样就解决了前面说的读懂故事的两个大前提。
    一本《龙文鞭影》,两千多个故事,除了其中一些重复的部分,故事主角也有将近两千。要把这两千人的背景都找出来,在过去是不大可能的,但是在今天就可能了,因为我们有了互联网。互联网是个神奇的魔镜,你想找什么,只要找得对,就很快能够找到。
    因为《龙文鞭影》的两千多个故事都是有出处的,查找相关资料信息就比较好办,因为互联网上能找到几乎所有的历史文献。当然我不会傻到每一个故事都去读它的原文再翻译,一定是找出相关的、可信度*大的现有文献,读懂了,去摘取和选择。虽然大部分的白话文出自古文的翻译,但是读多了你会发现,这些翻译出来的文章是照抄不得的。当然**,就算是公开放在网上的,也有相应的版权问题,不可以照抄。因此,我们这样的书不能叫“著”,只能叫“编”,或者“编著”;第二,翻译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一些简直是惨不忍睹。在你不得不去找几个版本对照的时候,还不如直接找到原文自己翻;第三,因为我们这本书的每一段都不能太长,所以容量有限,就必须进行压缩和选择,很多时候需要重新写。
    关于故事主角的那些故事就是这么来的。譬如我们讲“汉祖歌风”,整篇770字,其中650字讲刘邦的一生,*后120字说“大风歌”。

    6. 讲一个完整的故事

    前面我们举过一个例子“王戎简要,裴楷清通”,吕注用了六十六个字做注解。结果明白的本就明白,不明白的还是不明白,因为有一大堆问题。在这本书里,我们就尽量讲一个“完整”的故事。所以,我们的“解”是这样的:
    这两句在一个故事里,说的是两个人。时间是在三国末期西晋初期时代,史称“魏晋”时代。两个人不但是同僚,还是亲戚。裴楷的侄子是王戎的女婿。两个人都是当时的“名士”。(说明时间、地点、故事中两个主角的关系和社会地位)
    王戎出身世家,打小聪明,长相秀美。据说有一项特异功能,他的眼睛可以直视太阳而不会受到伤害。史书上说王戎长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做官做到吏部尚书、太子太傅等,是西晋**的“竹林七贤”之一。(介绍主角之一的王戎,他的特点、本事、官职和名气)
    和王戎一样,裴楷也是出身官宦世家。少年时就已经很有名气,长成后气度雍容高雅。此人博览群书,精通理义,被时人称为“玉人”。官至太子少师,晚年任中书令,和王戎一起掌管机要。(介绍主角之二的裴通,他的出身、特点、官职和名气)
    这个故事是说某一年吏部郎一职空缺,吏部郎差不多就是人事部副部长。晋文帝司马昭问钟会谁能胜任此职,钟会说:“裴楷清明通达,王戎简要省约,都是吏部郎的人选啊。”(回到故事本身,这个故事中原本就没有“吏部尚书”的事儿,是吕注的失误。这里并没有介绍晋文帝司马昭和钟会,是因为本书中其他地方有介绍。有了前面的铺垫,这个故事就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每一个故事,都力争有背景,有前因后果。这样一个故事才能变得比较完整好看。

    6. 适当地演绎

    既然是讲故事,故事就要有情节,要流畅。但是历史故事,尤其是这本书中的所有故事都有出处,解说者发挥的余地并不大。但是出于“愉快阅读”的需要,在有些细节之处,做一些适当的演绎也是必要的。
    举个例子。“太宗怀鹞”是一个经典故事。吕注中这样解释:《资治通鉴》载:唐太宗李世民曾得到一只鸦鸟,看见魏征来了就藏在怀中,魏征故意长时间奏事,结果鸦乌闷死在怀中。魏征,唐宰相,善进谏。
    在本书中,我们照例先介绍李世民和魏征,然后再讲这个故事:

    某**李世民得到一只鹞鹰,那只鹞鹰长得特别英俊奇异,就在后宫把鹞鹰架在胳臂上玩。万没想到,居然看到魏征迎面走过来。因为害怕魏征又批自己“玩物丧志”,李世民慌忙之间就把鹞鹰藏在怀里。魏征在旁边早就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也没说破,眼珠一转,心里有了主意,于是就走上前向唐太宗汇报工作,不但汇报工作,还顺便给太宗讲古代帝王由于安逸享乐而亡国的故事。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魏征好像还是没有结束的意思。太宗李世民心里虽然很是着急,担心怀里的鹞鹰被捂死,可是因为太宗向来尊敬魏征,甚至有点惧怕,况且有点“做贼心虚”,急切之间也想不出什么理由把这家伙赶走。结果,那只鹞鹰*后还是在太宗的怀里被捂死了。
    一个皇帝,在一个臣子面前表现得像个小孩子一样,真的是一段千古佳话。

    这样讲出来的故事,是不是更像一个故事呢?

    7. 不做过多评价

    就像在前面说过的,《龙文鞭影》中的大部分故事带有教育意义。当然,这个教育是以儒家的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那一套为核心的。大部分的故事本身就能够很清晰地说明主题,所以,一般用不着解析者做什么评价。同时,因为本书立足于看故事而不是受教育,所以,不给太多评价也是想让读者更多地自己体会。虽然如此,有时候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发出一些感叹或者意见。譬如上面这个“太宗怀鹞”的故事*后一句,就是这样一句感叹。在“圣祖吟虹”一段*后的那一句“这老兄考察干部也太过随意了吧?京城的市长可是正部级的大官儿啊”是一句调侃,也是一句感叹。
    有些故事,不知道有什么意义,也不好玩儿,譬如“恺崇斗富”,上来就说一句:“这是一个很无聊的故事。”
    有些故事,荒诞不经。需要做一些说明,譬如“董昭救蚁,毛宝放龟”在故事的*后说:
    “这类故事在中国古代各种杂记中有很多。真实性固然是没有,但是传达了两个理念:**,做善事总是没错的,第二,善待动物。”是为了提醒读者别信。
    有的故事就直接划到“胡说八道”行列,譬如“刺史鸡窗”。
    晋代有个人叫宋宗,官任兖州刺史。家里养着一只鸡,宋宗经常对着鸡说话。忽然有**,这只鸡像八哥一样说了人话!从此,宋宗就经常跟这只鸡讨论诗书玄道,宋宗的玄学日日精进,*终成为一代大师。
    这纯粹是胡说八道。
    有的故事,看起来夸张,却有其真实性,需要增加材料证明他的真实。譬如“琼崖小儿”,是说海南地区人多长寿,有一个老祖宗不知道几百岁了还活着。这一段增加了一点新的信息:“海南人长寿,到今天仍然如此。海南省2015年申报长寿补偿金的百岁及百岁以上长寿老人有1944人,即全省平均每10万人就有百岁老人21.46人,是全国百岁老人密度*大的省份,是名副其实的‘长寿岛’。”来佐证古人没有胡说八道。
    目录
    编者自序 序篇 中国史谣 **篇 一东 第二篇 二冬 第三篇 三江 第四篇 四支 第五篇 五微 第六篇 六鱼 第七篇 七虞 附录:《龙文鞭影》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