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形而上学李晨阳
1.实在论与反实在论
实在论的问题可以说是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实在论者主张外在世界的客观的、独立的存在。反实在论者则否认这个命题的真实性。二者的争论由来已久。18世纪的巴克莱曾经以“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反实在论著称。在20世纪,随着语言哲学的兴起,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也自然地带上了语意学的色彩。反实在论者对实在论的责难在很大程度上是从语意学的角度提出来的。实在论者主张我们有关于客观世界存在的知识。反实在论者认为,这个实在论的主张有一个在逻辑上根本没法解决的问题:知识必须通过语言来表达,甚至要通过语言才具备;如果我们真有关于客观世界独立存在的知识,什么可以保证我们所采用的语言一定与客观实在相吻合呢?从这个角度看,怀疑论成了实在论无法解决的难题,因为如果语言的可靠性不能获得保证,我们就不可能通过有效的途径确切地知道外在世界究竟���一个什么样子。有的反实在论者认为实在论是一个自相矛盾的理论。在实在论者看来,正确的知识必须跟客观实在相吻合,我们的认识都可能是错误的。比如,我们有可能只是实验瓶子里的大脑(“brains in a vat”),错误地以为我们有身体,并通过身体来体验外在世界的事物从而获得知识。实在论者同时认为,我们的语词指称外在客观事物。这些语词的意义取决于它们在外在世界的所指。普特南认为,既然语词的意义在于它们的所指,那么,假如我们真是“实验瓶子里的大脑”,我们就不可能知道我们是实验瓶子里的大脑。这是因为在那种情况下,我们的语词就不可能有同样的所指。比如,没有眼看,没有手触摸,我们就不可能掌握同样意义上的“实验瓶子”和“大脑”之类的语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