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青少年道德认同:模式与路向
QQ咨询:
有路璐璐:

青少年道德认同:模式与路向

  • 作者:魏雷东 白鑫刚 孙田
  •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20151146
  • 出版日期:2019年10月01日
  • 页数:248
  • 定价:¥11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青少年道德信仰在本质上是青少年道德生活的价值导向,其生成问题既表现为一种“理论”智慧,又表现为一种“实践”智慧。青少年道德信仰关乎青年成长、社会兴衰、**存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新形势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引导青少年在道德信仰、价值追求、理想信念上有一个新的跨越和质的跃升。纵观我国当前所面临的青少年道德信仰“危机”状况,其实质是现代社会深刻转型所造成的传统道德价值体系式微的速度过快和当代道德价值体系建构的相对滞后。青少年道德信仰研究涉及到道德信仰的分众化研究,关系到道德信仰的当代性研究,是一个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课题,需要在理论建构、文化**、教育训导、制度规约等方面多维并进。
    本研究把青少年道德信仰问题放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去思考,从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个人与社会、理性与感性多向度阐释青少年道德信仰的必然性和可行性,从应然性、实然性的维度来审视青少年道德信仰的规律性与独特性,从方向性和前瞻性的高度来思考青少年道德信仰的体系性和实效性。
    **、当代中国的青少年道德
    目录
    绪论
    **章 道德信仰的认同逻辑
    一 道德信仰的思维逻辑与形态演进
    (一)道德信仰的思维方式
    (二)道德信��的思维逻辑
    (三)道德信仰的思维特征
    (四)道德信仰的形态演进
    二 道德信仰的承认关系与认同模式
    (一)道德信仰的承认理论
    (二)道德信仰的承认关系
    (三)道德信仰的认同模式
    三 道德信仰的思维工具与概念隐喻
    (一)道德语言:道德信仰的思维工具
    (二)道德隐喻:道德信仰的概念隐喻
    第二章 青少年道德信仰的基本内涵
    一 青少年道德信仰的基本含义
    (一)青少年善良意志的主观需要
    (二)青少年认以为真的思维方式
    (三)青少年观察世界的理性法则
    二 青少年道德信仰的结构模式
    (一)青少年——确信之信的主体
    (二)道德信仰——可信之信的客体
    (三)青少年与道德信仰——信信与共的主客体关系
    三 青少年道德信仰的主要功能
    (一)定向功能——明德治国
    (二)调节功能——崇德齐家
    (三)教育功能——立德树人
    (四)自律功能——习德修身
    第三章 青少年道德信仰的认同模式
    一 青少年道德信仰的认同维度
    (一)青少年道德认知
    (二)青少年道德情感
    (三)青少年道德意志
    (四)青少年道德行为
    二 青少年道德信仰的认同理论
    (一)思维能力说:认知发展理论
    (二)重要他人说:精神分析理论
    (三)角色扮演说:符号互动理论
    (四)观察学习说:社会学习理论
    三 青少年道德信仰的认同模式
    (一)道德观察者——智慧认同模式
    (二)道德依恋者——情感认同模式
    (三)道德模仿者——偶像认同模式
    (四)道德缔约者——契约认同模式
    第四章 青少年道德信仰的发展向度
    一 青少年道德信仰生成的时代理据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公民道德建设
    (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二 青少年道德信仰生成的当代指向
    (一)幸福:在自利与互利之间
    (二)至善:在底线与高蹈之间
    (三)自由:在个人与集体之间
    (四)和谐:在德性与规范之间
    三 青少年道德信仰生成的内在规律
    (一)认知发展规律——规范→情感→理性
    (二)能力递进规律——自选择→自组织→自控制
    (三)境界提升规律——自发→自觉→自由
    (四)价值演进规律——利害→是非→善恶
    第五章 青少年道德信仰的生成路径
    一 家庭之维——自然式的默化路径
    (一)家庭功能建构
    (二)家庭教养关系
    (三)家庭美德默化路径
    二 学校之维——应然式的教化路径
    (一)学校道德教育
    (二)“有效学校”道德教育
    (三)学校道德教化路径
    三 社会之维——使然式的强化路径
    (一)社会道德规范
    (二)社会道德环境
    (三)社会公德强化路径
    四 个人之维——释然式的内化路径
    (一)道德同一性建构
    (二)道德信仰生成
    (三)个人品德内化路径
    结语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