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 ——缅怀巴金老人 2005年10月17日的晚上8点钟,我正在去往湘西凤凰古城的火车上,从新闻广播中,听到了巴老辞世的消息,深感震惊和悲痛!想起了四十多年来聆听巴老教诲以及他同外国作家交往中的种种情景,思绪万千,一宿没有睡稳。 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大师走了,一位爱国、真诚、正直、善良而忠实于文学事业的伟大作家走了,这是我国文学事业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 巴老是我崇敬的长辈和老师,我少年时代就阅读巴老的《家》《春》《秋》等小说,粗懂他反抗封建压迫、揭露旧社会罪恶的要“控诉”的精神,巴老和他的作品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人。我真正结识巴老,是在四十多年前参与文学外事工作开始的。那时,他是中国作协副主席,我是中国作协外事部门的一个小兵。巴老在北京、上海、杭州活动或出国访问,我有幸多次在他身旁,聆听他同来自亚、非、欧美等多国不同肤色作家和学者的谈话。他以朴实无华、发自肺腑、诚挚感人的话语,打动了、征服了众多外国作家和学者。 从20世纪50年代的“亚非作家会议”到80年代的“国际笔会”(Pen Club)以及无数次的中外作家互访、座谈等文学交流活动,无论规模大小,他都充分估计到它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一丝不苟,认真对待。凡是代表中国作家在国际会议上的发言稿,巴老都是亲自起草,字斟句酌,认真推敲,反复修改,直到自己感到满意,才肯拿出来公之于众。从来不由别人代笔,拿去宣读。巴老的发言稿语言生动、文采飞扬,被公认是见解精辟、以文会友、增进相互了解和团结的典范。外国作家都纷纷喝彩,欣然接受。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05年10月巴老辞世,长达五十六年期间,他担任文学界的众多**职务,又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要职,但他从来不领取**工资,而是靠写作的稿费维持生活。这在中国作家队伍里恐怕是****,且鲜为人知的事情。他生活简朴、穿着朴素,出国访问也从不用公费制装,更不接受明文规定的经济补贴,真可谓清廉一生。经由巴老建议、奔走呼吁,1983年**批准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为解决筹建经费的不足,不拿一分钱工资的巴老,前后共捐出二十五万元人民币给现代文学馆筹建处。一次巴老访问日本期间,收到大约近一百万日元的采访费,巴老着随员把这笔钱赠送给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其实,巴老自己口袋里没有外汇,只有几个零花钱,他舍不得为自己买东西,只为钟爱的孙女和外孙女买过的礼品是两个口里喷火的小妖怪,仅用了几百日元。 我在文学界工作近半个世纪,交往的作家近百名,但是为人*真诚、*谦虚、*本色、*关爱年轻人的就是巴金老人。在我同巴老接触——陪同座谈、访问、宴请等近百次的活动中,他的话语始终是平和的,用词从不尖刻,但却很执着,充满了博爱和忧患意识。巴老*喜欢玫瑰,因为玫瑰象征着爱,象征着友情。巴老的爱是博大的,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真理和正义,热爱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巴老的爱又是细腻和缠绵的,对爱情忠贞不渝,对友情金坚玉洁,待人和蔼可亲,温和善良而又平易近人,从来不摆架子。 巴老晚年说得*突出的、*多的两句话:一是“说真话”;二是“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 巴老是中外文学交流的一面闪光的旗帜。他常说:“我期望文学成为加强各国人民友谊的纽带,成为联结各国人民心灵的桥梁。” **崇敬的巴老,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永远怀念您。 2005年10月30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