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四十年的学科建设,凭借几代政治学人的持续奋进,可以说中国政治学的“补课”已经卓有成效。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政治学科还存在诸多发展不足和前进挑战。其中有些问题是与外国政治学学科乃至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所共有的,例如,基础性理论研究被边缘化;研究的精细分工导致学科离散化;分支学科之间相互脱节;学科在不同地域间发展不均衡;政治学研究者的性别比例不对称;等等。另外一些问题则在中国政治学学科���更为凸显,例如,相对于经济学和社会学来说,政治学研究的实证化水平较低并且受到更多质疑和阻力,意识形态取代科学方法的现象更为严重;相对于西方**的政治学学科而言,中国政治学在学科构成和学科边界上还相对模糊;部分分支学科和新兴子学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理论、范式和方法上创新不足;方法论研究严重滞后;研究课题存在大量重复;部分高校师生比严重失衡;学术生产竞赛化;学科发展受到较严重的行政干预;等等。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政治学科的健康发展以及迈向世界**,甚至与学科繁荣背道而驰,正视和解决这些问题将为中国政治学科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当前中国政治学科发展的关键难点集中表现在学科困境和体制困境两个方面: 首先,学科困境方面,当前的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落后于国际标准,较难符合新时期学科发展、服务社会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需要。**,总体来说,中国政治学还存在“分化不够”和“融合不足”的问题, 一方面一些该有的核心分支学科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另一方面能够熟谙并运用其他学科方法研究政治问题的学者还不多。第二,各个新兴学科之间发展极度不均衡,部分新兴学科已经形成了明确的研究对象、特定的概念和理论体系,但是大部分新兴学科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学理性和延续性都较为欠缺。第三,学科的不断分化也带来一个个领域和议题的“孤岛”,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机制,学者专精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对政治学的整体图景缺少足够认识,陷入“盲人摸象”,对政治学的根本问题(big question)和广义理论缺乏贡献能力,导致学科知识的离散化和积累困难。 这些问题都呼唤通过学科制度改革带动中国政治学新一轮的蓬勃发展。 其次,体制困境方面,现实政治塑造着中国政治学学科发展的学术空间。诚然关注现实政治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科的应用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同时可以获取学科发展资源,然而过度侧重对策研究将危及学科的独立性。近年来,部分学者开始强调政治学研究的学科前提条件,即自主性、独立性等,讨论是什么因素阻碍了中国政治研究成为规范意义上政治科学的一部分。学者认为在中国的政治学研究中,政府导向的研究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政策思维压倒学理思维,政治学研究服务于经济发展和政治需要使得学者依赖于政府并失去了独立研究的能力,学者更愿意为政府提供咨询服务而非从事独立的学术研究。 对政策型研究的偏重,也使得政治学基础性理论研究逐渐被边缘化,导致分支学科发展的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