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见识丛书系列·年代四部曲: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极端的年代+帝国的年代(套装共4册)
QQ咨询:
有路璐璐:

见识丛书系列·年代四部曲: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极端的年代+帝国的年代(套装共4册)

  • 作者:郭苏建
  •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 ISBN:9787543230477
  • 出版日期:2019年12月01日
  • 页数:188
  • 定价:¥7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43230477
    • 作者
    • 页数
      188
    • 出版时间
      2019年12月01日
    • 定价
      ¥75.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本书是根据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在2018年年度主题研究成果所编写的一部学术文集。主要内容是梳理了中国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流行的理论范式与方法论。在本书的理论与范式篇中,各位作者回顾了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历程,展望了其发展前景,对社会科学中的价值中立问题进行了反思,并介绍了当前政治学与法哲学、阐释学、现象学、空间政治和公民文化等学科和议题的交融。在研究方法篇中,除了对农村政治学、选举政治学、扎根理论等新兴理论和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外,还**介绍了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十分流行的定量研究方法,具体而言,包括了以定量方法评估因果关系、以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解决社会调查中无应答问题以及用倾向分值匹配法解决经典回归内生性问题的方法。
    文章节选
    经过四十年的学科建设,凭借几代政治学人的持续奋进,可以说中国政治学的“补课”已经卓有成效。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政治学科还存在诸多发展不足和前进挑战。其中有些问题是与外国政治学学科乃至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所共有的,例如,基础性理论研究被边缘化;研究的精细分工导致学科离散化;分支学科之间相互脱节;学科在不同地域间发展不均衡;政治学研究者的性别比例不对称;等等。另外一些问题则在中国政治学学科���更为凸显,例如,相对于经济学和社会学来说,政治学研究的实证化水平较低并且受到更多质疑和阻力,意识形态取代科学方法的现象更为严重;相对于西方**的政治学学科而言,中国政治学在学科构成和学科边界上还相对模糊;部分分支学科和新兴子学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理论、范式和方法上创新不足;方法论研究严重滞后;研究课题存在大量重复;部分高校师生比严重失衡;学术生产竞赛化;学科发展受到较严重的行政干预;等等。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政治学科的健康发展以及迈向世界**,甚至与学科繁荣背道而驰,正视和解决这些问题将为中国政治学科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当前中国政治学科发展的关键难点集中表现在学科困境和体制困境两个方面: 首先,学科困境方面,当前的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落后于国际标准,较难符合新时期学科发展、服务社会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需要。**,总体来说,中国政治学还存在“分化不够”和“融合不足”的问题, 一方面一些该有的核心分支学科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另一方面能够熟谙并运用其他学科方法研究政治问题的学者还不多。第二,各个新兴学科之间发展极度不均衡,部分新兴学科已经形成了明确的研究对象、特定的概念和理论体系,但是大部分新兴学科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学理性和延续性都较为欠缺。第三,学科的不断分化也带来一个个领域和议题的“孤岛”,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机制,学者专精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对政治学的整体图景缺少足够认识,陷入“盲人摸象”,对政治学的根本问题(big question)和广义理论缺乏贡献能力,导致学科知识的离散化和积累困难。 这些问题都呼唤通过学科制度改革带动中国政治学新一轮的蓬勃发展。 其次,体制困境方面,现实政治塑造着中国政治学学科发展的学术空间。诚然关注现实政治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科的应用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同时可以获取学科发展资源,然而过度侧重对策研究将危及学科的独立性。近年来,部分学者开始强调政治学研究的学科前提条件,即自主性、独立性等,讨论是什么因素阻碍了中国政治研究成为规范意义上政治科学的一部分。学者认为在中国的政治学研究中,政府导向的研究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政策思维压倒学理思维,政治学研究服务于经济发展和政治需要使得学者依赖于政府并失去了独立研究的能力,学者更愿意为政府提供咨询服务而非从事独立的学术研究。 对政策型研究的偏重,也使得政治学基础性理论研究逐渐被边缘化,导致分支学科发展的失衡。
    目录
    丛书序言 郭苏建
    理论和范式篇 5
    政治学与中国政治研究现状评析 ——中国政治学科向何处去? 郭苏建6 中国政治学学科发展四十年 ——历程、挑战与前景 王中原、郭苏建13 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建构与经验进路 顾 肃31 社会科学的价值中立何以可能? ——兼析韦伯的事实与价值悖论 刘清平55 阐释学与法哲学的公共阐释 ——公共法哲学的认识论基础 孙国东84 政治现象学的理论 林 曦100 空间转向背景下的空间政治学 宋道雷119 超越公民文化:政治文化研究的要义和贡献 胡 鹏141
    研究方法篇 153
    困境与挑战:农村政治学的理论方法演化与范式转换 贺东航、李壮154 行为科学与公共政策:对政策有效性的追求 朱德米、李兵华167 中西政党政治的实践、研究范式和方法:一个理论反思 张春满176 选举预测的科学方法 ——兼论政治学预测性研究的学科定位和发展前景 王中原、唐世平194 扎根理论(ET)与扎根理论(GT)的方法论辩析 陶 庆、牛潇蒙213 探求因果关系:实验在政治学中的应用 顾燕峰233 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社会调查中的应答问题与解决方法 左 才264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倾向分值匹配方法 郑冰岛、朱汉斌279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