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钓鱼城 *早得知合川的地名,是文革前看小说《!红岩》,江雪琴乘船离开重庆去华蓥山,上岸后到达的县城就是合川。以后自己读历史书,方才知道合川就是古代的合州,南宋末年在合州筑钓鱼城抗击蒙元军队,坚守数十年,直到南宋亡后。了解了这段历史,自然很想考察一下钓鱼城的形势,亲身体会历史上这悲壮的一页,可惜一直没有机会。我**次到重庆是在1969年4月,是为“清理**队伍”作外调。“革命任务”在身,又是在工人**领导下(同行的是“工宣队员”)出差,岂敢稍有怠慢?所以除了某日中午途经北温泉时进公园休息了一回,什么名胜古迹都没有去。1982年春随先师季龙(谭其骧)先生自成都东下出川,因火车晚点误了船期,滞留重庆三天。其间与先师谈及钓鱼城。他告诉我,抗战时虽在重庆呆过三个月,却因交通不便而没有去成,因为去钓鱼城没有陆路可通,只能坐船。十多年后我到重庆开会,主办者安排的活动是去大足参观石刻,会后匆匆离开,又与钓鱼城无缘。直到1999年初到西南师大讲学,蓝勇教授特意陪我去钓鱼城,才使我如愿以偿。此时离我知道钓鱼城已有三十多年,几乎与当年宋军守城的时间差不多长了。从西南师大所在的北碚到合川距离并不太远,但由于沿途公路正的扩建,越野车走了三个小时。蓝勇给我找了一位*理想的向导——当过钓鱼城管理处主任的刘先生,他将我们领至涪江边的码头,很快招来一条摩托艇。这是去钓鱼城*便捷的交通工具,行程不到半个小时。钓鱼城如今还只有水路一条,汽车无法通行。离开码头不久,船就驶入嘉陵江,折过一个大湾后沿江飞速而下。虽已是隆冬,行船时风也很大,却还没有刺骨的感觉。暗绿的江水被船首犁开两道银波,也无水落石出的模样。两岸的近树远山还是一片葱茏,分明还是初秋景色。稍后,前方左侧就现出几座山峰,上面的古建筑依稀可见。还没有等我拍完一组照片,船已靠在山脚下的江边。据刘先生介绍,这就是当年的水军码头。由码头登岸,就开始拾级而上。石阶顺着山势,渐上渐陡,尽处就是一座城门,题着“护**”三字。刘先生告诉我们,城墙虽是新修的,但门址还是宋时旧物。进门后,石阶与城墙都已贴着濒江的山崖,城墙上横亘着一道道石槽,显然正是宋军放置大炮的地方。从城雉下望,粼粼水波就在脚下荡漾,对岸似乎触手可及,嘉陵江上下尽收眼底。控制了这段城墙,就等于扼断了嘉陵江的咽喉,再配上密集的火力,敌船就插翅难飞。这样的控制点,山上还有好几处,它们利用山势,构成了一个立体的防御系统。再往上走了一段,山势渐趋平缓,接近山顶时更加开阔,形成一片台地,容得下大片建筑物。虽然遗存的建筑不多,且都已不是南宋原物,但从遗址看,当年的规模确实不小,不仅有内城、衙署、祠庙、指挥台、演武场、炮台、兵工场,还有水源不绝的古井、天池。我*感兴趣的,是兵工场和天池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