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乱世的标本
QQ咨询:
有路璐璐:

乱世的标本

  • 作者:许晖
  •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 ISBN:9787807136545
  •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01日
  • 页数:204
  • 定价:¥1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807136545
    • 作者
    • 页数
      204
    • 出版时间
      2008年06月01日
    • 定价
      ¥18.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目标之一是“改造国民性”。“国民性”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中国人的性格日积月累积淀而成的民族潜意识的总和,这个总和又反过来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中国人的身上。尤其是在乱世里,这个总和表现得更为鲜明和****。我称之为“乱世人格症”。
    本书精选了各个代表性王朝不同身份的14类典型性人物——阉人(竖貂)、刺客(高渐离)、丞相(李斯)、使节(苏武)、僭主(王莽)、农民**(黄巢)、亡国之君(李煜)、朋党(胡旦)、文人(李清照)、忠臣(岳飞与袁崇焕)、叛臣(李全)和妓女(秦淮二艳),从他们身上抽取出13种不同的“乱世人格症”——阉竖人格、刺客人格、仓鼠人格、守节人格、僭主人格、独裁人格、诗人人格、朋党人格、文人人格、忠臣人格、无政府主义人格和妓女人格,缕述了这13种人格症的形成过程以及个人命运的历史细节,以期还原抽象的“国民性”概念于鲜活的个人命运之中。
    文章节选
    【春秋】
    竖貂:自我阉割的**刀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统称为“士”。“士”是象形字,象形男人的生殖器。“寸”是指事字,一只手的手腕处掩着一柄小刀。“士”和“寸”组合在一起就是阉割的意思,拿刀割去男人的生殖器。周朝时把阉割过的男人称为“寺人”。“寺”就是“士”和“寸”的组合字。
    《春秋左传•僖公二年》出现了有史可稽的**个**的“寺人”:“齐寺人貂始漏师于多鱼。”齐国的寺人貂,开始在多鱼这个地方泄漏齐国的军事机密。这一句记载犹如空谷足音,奠定了这个叫“貂”的人寺人之祖的地位;同时,更指控貂是一个间谍。可惜,关于间谍的指控却仅此一句,下文再无记载。《左传》惜墨如金的简洁文风,让我们错过了一个也许更加精彩的传奇故事。
    宫刑的起源很早,学者们相信,至迟到夏禹时代,宫刑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刑罚。据《周礼》记载:“夏宫辟五百。”夏朝的宫廷里有五百人施了宫刑,正说明宫刑的技术手段已足以完成大规模的惩罚。宫刑又叫“去势”。“势”同样是男人生殖器的代称。不过,宫刑是他阉,是“五刑”中仅次于死刑的惩罚。而寺人貂却是**,自我阉割,为的是进入齐桓公的内廷。
    寺人貂,又叫竖貂、竖刁、竖刀,*通行的称呼是“竖貂”。这是一个令人费解的名字,不知道是他一出生就起了这个名字,还是因为他是寺人才起的这个名字。“竖”的本义是短小,引申为童仆,又引申为宫中供役使的小臣。貂是一种动物,长于寒带,聪明伶俐,生性慈悲。北极圈内的猎人捕貂,常常假装快要冻死的样子,躺在貂出没的地方。貂看到后就跑出来,用自己的身体去温暖人。猎人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捕到了貂。历史上有很多以动物入名的人,比如董狐、阳虎、西门豹、乐羊等等,竖貂的*初命名应该与貂这种动物有关。可以想象,作为齐桓公的男宠,竖貂一定是个美男子、小白脸,他穿着用貂皮和貂毛装饰的短上衣,更显得貌美如花,更能得到齐桓公的欢心。竖貂用自己的身体去取悦齐桓公,与貂用自己的身体去温暖人是多么的相像啊。
    “竖貂”这个名字开创了两个传统:一是后世关于宦官的更加**的称呼“阉竖”——毫无疑问,这个称呼来自竖貂;一是一种官职的装饰。《汉官仪》载:“中常侍,秦官也。汉兴,或用士人,银珰左貂。光武已后,专任宦者,右貂金珰。”从秦朝沿袭下来的文官中常侍,按照礼制,帽子上装饰着“银珰左貂”;汉光武帝刘秀以后,这个官职就专用宦官充任,装饰也改为“右貂金珰”。宦官充任的这个官职,借鉴了竖貂的装饰灵感,使这一装饰固定为一种代代相袭的礼制。
    齐桓公在名臣管仲的辅佐下,成为春秋乱世的**位霸主。但是他和管仲的遭遇却一波三折。
    齐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弑襄公,自立为齐国国君。仅仅一年,公孙无知被杀。齐襄公的两个弟弟争位,管仲拥戴的公子纠自鲁奔齐,鲍叔牙拥戴的公子小白自莒奔齐。为了阻拦公子小白,管仲带兵埋伏在路上,一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小白顺势装死。公子纠得意洋洋、慢条斯理地赶往齐国,六天后到了齐国,却发现小白已经抢先入齐,登上了王位。这就是齐桓公。齐桓公发兵攻鲁,杀了公子纠,又想杀管仲。鲍叔牙阻拦说:“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鲍叔牙真是管仲的知已,他评价管仲说:“君王您如果只是想治理齐国,高傒和我就足够了;但是如果您想称霸诸侯,则非管仲不可。”齐桓公虚怀若谷,听从了鲍叔牙的劝谏,封管仲为大夫,把国事都委任给他,四处攻伐,开辟了称霸的新局面。
    齐桓公有三位夫人,王姬、徐姬、蔡姬,都没有生子。齐桓公又置了六位如夫人:长卫姬,生武孟;少卫姬,生惠公;郑姬,生孝公;葛赢,生昭公;密姬,生懿公;宋华子,生公子雍。六位如夫人各育有一子。齐桓公和管仲喜欢郑姬生的孝公,把他托付给宋襄公,欲立为太子。“雍巫有宠于卫共姬,因寺人貂以荐馐于公,亦有宠,公许之立武孟。”(《春秋左传-僖公十七年》)可是一个叫雍巫的人受宠于长卫姬,经过竖貂的引荐,也得到了齐桓公的宠幸,雍巫趁机替长卫姬说话,齐桓公又答应立长卫姬的儿子武孟为太子。
    雍巫可不是一个等闲之辈,他就是中国史上**的易牙。竖貂把易牙引荐给齐桓公之后,易牙就做了齐桓公的御用厨师,此之谓“以荐馐于公”。有**,齐桓公闲极无聊,开玩笑地对易牙说:“听说人肉很好吃,我还没有吃过。”易牙回家就把大儿子烹了献给齐桓公。这就是“易牙烹子”这一成语的来源。虽然杨树达先生考证说易牙是北方的少数民族狄人,而狄人有“易长子而食”的习俗,但是把长子烹了献给齐桓公,毫无疑问是取媚之道。
    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因病去世。《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
    管仲病,桓公问曰:“群臣谁可相者?”管仲曰:“知臣莫如君。”公曰:“易牙如何?”对曰:“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公曰:“开方如何?”对曰:“背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公曰:“竖刀如何?”对曰:“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管仲死,而桓公不用管仲言,卒近用三子,三子专权。
    管仲评价易牙杀子取媚于君,不合人之常情,不可用;开方放着卫国太子不做,以臣事君,不合人之常情,不可近;竖貂**以取媚国君,不合人之常情,不可亲。如此酷评,等于管仲的临终政治遗嘱,尊称管仲为“仲父”的齐桓公却充耳不闻,结果酿成了“三子专权”的局面。
    《史记•齐太公世家•正义》引颜师古的记述,细节更加丰富: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将何以教寡人?”管仲曰:“愿君远易牙、竖刀。”公曰:“易牙烹其子以快寡人,尚可疑邪?”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将何爱于君!”公曰:“竖刀自宫以近寡人,犹尚疑邪?”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身也,其身之忍,又将何有于君!”公曰:“诺。”管仲遂尽逐之,而公食不甘、心不怡者三年。公日:“仲父不已过乎?”于是皆即召反。
    齐桓公问:“易牙烹子让我尝鲜,难道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吗?”管仲回答:“人之常情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易牙既然能如此残忍地对待自己的儿子,又怎么会爱国君您呢!”齐桓公又问:“竖貂自宫以亲近我,难道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吗?”管仲回答:“人之常情没有不爱自己身体的,竖貂既然能如此残忍地对待自己的身体,又怎么会爱国君您呢!”于是管仲临死前把易牙和竖貂都驱逐了。失去了这两个人,齐桓公吃饭不香,心里不痛快了三年,埋怨管仲太过分,又把两人都召回来了。
    结果,三年后齐桓公病重,三个取媚者,三个被管仲定义为“不可”、“难近”、“难亲”的人,*终决定了齐桓公的悲惨命运。
    公有病,易牙、竖刀相与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通入。有一妇人逾垣入至公所。公曰:“我欲食。”妇人曰:“吾无所得。”公曰:“我欲饮。”妇人曰:“吾无所得。”公曰:“何故?”曰:“易牙、竖刀相与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通人,故无所得。”公慨叹,涕出,曰:“嗟乎,圣人所见岂不远哉!若死者有知,我将何面目见仲父乎?”蒙衣袂而死乎寿宫。虫流于户,盖以杨门之扇,二月不葬也。
    颜师古讲述的故事简直是一篇精彩的短篇小说。齐桓公病重,易牙和竖貂发动政变,堵塞宫门,筑起高墙,不准出入。有一个妇人趁隙翻墙而入。齐桓公要求吃饭,妇人说没有;又要求喝水,妇人也没有。尚蒙在鼓里的齐桓公这才得知了易牙和竖貂的阴谋,可是悔之晚矣。齐桓公就像濒死的吴王夫差因愧对伍子胥蒙面而死一样,也用衣袂蒙面而死。死后两个多月都没有埋葬,尸虫泛滥,都流到门外了。齐桓公不听管仲的劝告,以堂堂一国之尊、春秋**霸主,竟然落到了尸体用杨木门板遮盖的地步。
    ((史记•齐太公世家》的记载更加血腥:易牙和竖貂诛杀群吏。除了托付给宋襄公而居住在宋国的孝公外,其余五位公子交相攻伐。*后,易牙和竖貂立公子无诡(即长卫姬的儿子武孟)为君,齐桓公停尸六十七天之后,方才被公子无诡埋了。然而,无诡立三月即被杀身亡,宋国护送孝公即位,是为齐孝公。
    竖貂此人,再也没有见诸史册,倒是“竖貂”的混合体——阉竖和“银趟左貂”,成为中国史上耳熟能详的专有名词,刺激着某一个有知识的群体在朝代易色时的神经:要么成为阉竖,要么成为“银珰左貂”的代表。易牙呢?这个“雍巫辨味”的民间传说的主角,在齐桓公死的那一年(公元前643年),改奉齐桓公的*后一个如夫人宋华子所生的公子雍,“以为鲁援”。至此,易牙——雍巫,雍巫改奉公子雍,易牙易了主人的口味,正所谓名至实归。
    竖貂不仅是中国史上有记载的**个寺人,而且是**个自宫者。即使在齐桓公时代,即使在好色的齐桓公后宫充盈的情况下,竖貂凭借自己的美色,仍然得到了齐桓公的宠幸。**者被宠幸的荣誉,在自宫的源头处就得到了*大的兑现。
    后世的**者呢?是超越了这种被宠幸的荣誉,还是被某种未被宠幸的荣誉谋杀了呢?
    作为**者的一个*佳参照,和自宫者同出一源的御者,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
    即使源头一致,性质相同,但御者仍然不同于自宫者:御者高声喧嚷,发为牢骚;自宫者默默无声,等待着君王的宠幸。
    牢,象形指事,本义为“闲养牛马圈也”(《说文》);骚,形声,本义为“摩马”。“摩马,如今人之刷马”,引申为“扰也”、马扰动的样子,再引申为因纷扰不安而导致的忧愁(《说文》)。牢骚一词,*早都与畜圈里的马有关。马和马车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赶马车的人被称为御者,因为是干体力活的,所以地位低下,**劳累下来,晚上还要在马圈里刷马。伴随着马的扰动,御者不免哀叹自己的身世,有抱负的人更有怀才不遇之感。
    这一职位造就了中国史上四个**的词:
    “御用”——用于御,用为王的御者,为王前驱。如此责任重大,如此辛苦,却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反而被人看不起。御者在马圈里哀鸣的时间久了,言为心声,歌以咏志,遂诞生了“马圈文学”,纯粹干体力活儿的御者慢慢就转变成了专事歌咏的“御用文人”。
    “舆论”——舆者,车也,车上的言论。黄帝*早设计了车服,御者被分为三六九等,奠定了等级制的基础。既有等级,就有不满,御者驾车的时候不免嘟嘟囔囔,抱怨车服配不上自己的技术。时间长了,御者的言论渐渐密集起来,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言论圈子。后世就用“舆论”这一专门术语来命名这个独特的言论圈子。
    “骚人”和“骚客”——特指诗人。从“马圈文学”脱胎而出的御者,春风得意之后,“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开始了不切实际的妄想。虽然河山还是以前的河山,但揣着俸禄游山玩水看到的河山显然迥异于驾车时看到的河山。
    牢骚可不同于《离骚》。牢骚是一种私人叙事,直接指向个人待遇;离骚是一种宏大叙事,是因为政治斗争被放逐之后而产生的对**命运的担忧。*为雄辩的证据是:牢骚人人可发,《离骚》却只有屈原一人发得出来。
    毫无疑问,不管是牢骚还是离骚,都是对国君的身体的媚术,正如不管是他阉还是自阉,都是对国君的身体的媚术一样。御者和**者,都是自愿的取媚者,只不过御者是赶马然后歌颂,自宫者是羡慕于歌颂然后自我阉割。御者先于自宫者,就像国君的宠幸导致了自宫者。
    中国史上自我阉割的**刀,被一个古怪的人——竖貂大曝于天下。从此之后,这种自我阉割的行为造就了一个庞大的群体——太监,型塑了一种独特的人格一“阉人人格”。在某些乱世里,这个庞大的群体甚至成了左右历史进程的决定性力量;在另外某些乱世里,这种独特的人格甚至成了整个民族的精神象征。从此之后,所有挥刀自宫的人,所有精神自阉的人,再也逃脱不了亦显亦隐的春秋笔法,再也逃脱不了儒家的吃人礼教所笼罩的透明屏风。阉割,要么变本加厉为锦衣卫,要么成为精神上自我阉割的通行证,在号称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文明古国里,上演了一出出悲剧、喜剧、闹剧、滑稽剧。
    呜呼!竖着进来,横着出去。即使是竖貂,也变成了历史的横貂。
    【战国】
    高渐离:他到底为谁行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一统天下。此时距荆轲刺秦王失败已经六年。六年来,秦始皇始终难以忘怀这件事,于是开始大规模地搜捕燕太子丹的门客和荆轲的朋友。这些人纷纷逃亡。
    荆轲的朋友高渐离为躲避秦王的追杀,改换姓名,受雇于人做杂役。主人家堂上常常有客人击筑,高渐离彷徨不能离去,每每评论说哪儿好哪儿不好。主人听说后,召高渐离上堂击筑,满座称善。然后,
    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高渐离想到久隐贫贱之日没有尽头,于是退下,拿出匣中的筑,穿上见客的好衣服,更换容貌上堂。举座皆惊,纷纷用平等的礼节迎接他,奉为上客。高渐离击筑而歌,满座宾客无不流泪而去。
    这一次现身,使高渐离恢复了以往的名声,成为**社会争相延请的上客。名声传到了秦始皇耳朵里,秦始皇也是一个爱乐之人,明知道高渐离是荆轲的好朋友,是一个漏网的危险分子,还是把召到了身边。
    ……
    目录
    【春秋】竖貂:自我阉割的**刀
    【战国】高渐离:他到底为谁行刺?
    【秦】李斯:做厕鼠,还是做仓鼠?
    【秦】徐福:道不行,乘槎浮于海
    【西汉】苏武:背叛和守节
    【新朝】王莽:邀名、非人情、阴谋家的僭主
    【魏晋】竹林二贤:暂时“隐”稳了和欲“隐”而不得的时代
    【唐】太平公主: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唐末】黄巢:我花开后百花杀
    【五代十国】李煜:政治家和文学家的两难
    【北宋初】胡旦:是“君子朋”,还是“小人朋”?
    【北宋末】李清照:离乱之后再忆“金石良缘”
    【南宋初】岳飞:**主义的刺青
    【南宋末】李全:一只无政府主义的狡兔
    【明末】袁崇焕:1650年北京城的生死场
    【明末清初】秦淮二艳:妓女和遗民的双重交响
    附录 风吹柯尔克孜李陵、李白身世考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