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民主与爱国:战后日本的民族主义与公共性(套装全2册)
QQ咨询:
有路璐璐:

民主与爱国:战后日本的民族主义与公共性(套装全2册)

  • 作者:小熊英二 著,黄大慧 译
  •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20164016
  • 出版日期:2020年08月01日
  • 页数:832
  • 定价:¥19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考察了战后日本关于民族主义和公共性的论说,梳理了其从战败到1970年代初的变迁。所用史料涵盖了日本战后主要政治学者、政治党派、政治运动的观点,不仅探讨了丸山真男、大塚久雄、竹内好、吉本隆明、江藤淳、鹤见俊辅等战后知识分子的思想,还涉及了宪法问题、旧金山媾和、战后史学运动、战后教育运动、安保斗争、全共斗运动等领域。展示了日本人在战后如何面对自己的战争经历和记忆,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怎样的思想和政治。
    文章节选
    战争的*后阶段,只有伤亡在不断扩大。战争带来的后果是,日本的死亡人数达到大约310万人。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本国人口的4%。此外,有1500万人失去家园,300万人因为企业倒闭而失去工作。 当时的一名大本营海军参谋说,战争*后的一年“对我方来说是战败处理,对盟军来说是扫荡残敌”。即使这样也要继续战争,这是因为对执政者和军部上层来说,“比起收拾战争残局,继续战争更为容易”。 推迟终结战争的主要理由是投降条件。在军队上层,妄图以某一处的局部战斗取得胜利,来改善投降条件的意见占大多数。所谓改善投降条件,首先是保留天皇制,其次是由日方进行战���审判。作家小田实后来写道:“捍卫天皇制就意味着挽救天皇的生命。而挽救战争*高指挥者天皇的生命,也就意味着挽救其他二号、三号指挥者的生命。” 1945年2月,近卫文麿向天皇奏请投降交涉。但天皇以“如果不再赢得一场战争就交涉的话会很困难”为由拒绝了。那之后的半年,冲绳战役和大量的特攻战、各地的空袭和原子弹的投掷、苏联参战和朝鲜半岛的分隔以及南方战场导致了大量战死和饿死的士兵。日本的多数战死者,尤其是大多数的民间牺牲者都集中在这半年里死去。 一个人的战死,会给家人和亲属带来莫大的伤害。作家梦野久作的长子杉山龙丸回忆战后从事复员事务时写道:“我们做着十分痛苦的工作,每天对来访的军属传达着,您的儿子、您的丈夫死了,死了,死了的讯息。……多数军属都瘦骨嶙峋,衣不蔽体。”杉山某日接待了一位代替因粮食不足而病倒的祖父母来打听父亲消息的小学二年级少女。 我翻看账簿,找到名字,上面写着战死于菲律宾岛。 “你的父亲……” 我边说边打量着少女的脸蛋。黑黑瘦瘦的脸,娃娃头下细长而清秀的眼睛,努力睁大着盯着我的嘴唇。 我必须回答少女。努力控制住身体的战栗,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言语回答。 “你的父亲,战死了。” 说完后声音戛然而止。一瞬间,少女努力睁大的眼睛瞪得更大,然后,哇……好像要哭似的。……但是,少女说:“爷爷嘱咐我了,说如果爸爸战死了的话,就请主管的叔叔写下爸爸战死的地方,战死的情况,对,情况。” 我沉默了,点了点头……终于,写完后,装进信封递给小女孩。小女孩用她的小手小心翼翼地装进口袋,用手臂压住,垂下了头。 没有一滴眼泪,没有出声。 我用手拍着她的肩膀,想说点什么安慰的话,一看她的脸,小女孩儿紧紧咬着下唇,就好像要咬出血似的,突然睁开眼睛呼了一口气。我强忍着不出声,稍稍稳定一下自己后问道:“一个人,能回家吗?” 小女孩凝视着我的脸:“爷爷叮嘱过我,不能哭。爷爷奶奶给了我乘电车的钱,告诉了我电车的路线。还问了好多遍,可以去吗,可以去吗?”就好像说给自己听一样,又向我点了点头。 我的体内就好像有股热流涌过。在回家的路上,她对我说:“我有两个妹妹哦。妈妈也死了。所以,我必须坚强。我不能哭。”握着她的小手,我脑海中反复回响着她的话。 会变成什么样呢,我到底是什么,到底能做点什么呢? 使很多当地居民死去的吕宋岛碧瑶战役,发生在天皇拒绝近卫投降提案期间。 对8月15日日本战败的反应,因**、居住地区或年龄而异。据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团战后进行的面对面调查,遭受空袭的城市比农村、深谙世事的老人比年轻人预测战败的比例更高。对于战败印象的差异将于第十四章和结语中再次加以分析,无论如何,战时的价值观和权威都崩塌了。 “战后”的开始
    目录
    中文版自序 译者的话 上册 序章 第Ⅰ部 **章 道德的焦土 第二章 总体战与民主主义 第三章 忠诚与叛逆 第四章 宪法爱国主义 第五章 左翼的“民族”,保守的“个人” 第六章 “民族”与“市民” 第Ⅱ部 第七章 贫困与“单一民族” 第八章 国民历史学运动 第九章 战后教育与“民族” 第十章 “血色民族主义”的记忆 下册 第十一章“自主独立”与“非武装中立” 第十二章1960年的安保斗争 第Ⅲ部 第十三章 大众社会与民族主义 第十四章 “公”的解体 第十五章 对“尸臭”的憧憬 第十六章 死者的越境 结语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