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想到收集整理撰写叔父端木蕻良先生的年谱,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现在整理出一部目前*完整的年谱,经历了近40年的时间。端木蕻良一生经历繁复、创作丰富。多年来缺少有关他的一部完整、相对准确的年谱,严重影响了对他的全面了解,也使理解他作品的产生背景、创作心理、创作环境等等缺乏清楚、真实、准确的依据,给研究造成许多障碍。 要编一部端木蕻良年谱的起因是很有意思的。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十年“文革”,国内文坛一片荒芜。众多老作家已经销声匿迹多年,读者迫切需要知道他们的近况。1980年,广东花城出版社给叔父端木蕻良和婶母钟耀群来信,提出要编一本《文坛老将》,收入有巴金、沈从文和端木蕻良三人的资料。每个人是三部分:一是作家本人的一篇作品,二是几篇近期介绍作家本人的文章,三是作家本人的著作简目。当时,端木蕻良已经完成长篇小说《曹雪芹》上卷,正在全力以赴地撰写中卷,近70岁的老人本来就是带着病体工作,自然没有精力。为《文坛老将》准备稿件又成了端木夫人钟耀群的一项任务。钟耀群已经非常忙了,一边要给端木蕻良到处联系,收集有关曹雪芹的资料;一边整理《曹雪芹》文稿,同时还要整理他要发表的散文等文章;另外,还有大量的对外书信联系,更不要说还要接待络绎不绝的登门拜访的海内外亲朋好友。 花城出版社需要端木蕻良本人的作品,是没有困难的。从1979年到1980年,端木蕻良在撰写小说《曹雪芹》上卷的同时,仅发表的散文、回忆、红学研究等等已经有40多篇。介绍他的文章,从1976年到1980年,仅香港方面写端木蕻良的文章就有40多篇。内地报刊上1980年发表介绍端木蕻良的文章也有十几篇。倒是提供端木蕻良著作简目,让钟耀群犯愁了。钟耀群是1960年和端木蕻良相识,半年后结婚的。婚后,一个在北京,一个在昆明,分居14年。“文革”刚刚结束,百废待兴,他们老两口就投入《曹雪芹》的写作中来,仅仅为创作,已经让钟耀群精疲力竭了。在与海内外新老朋友联系接触中,钟耀群已经深切感到自己对丈夫过去的文学成就了解得太少了,人家一问,多是答不上来,因此开始着手收集端木蕻良过去的作品。就在这个时候,花城出版社需要提供端木蕻良著作简目,钟耀群感觉压力太大了。端木蕻良对自己的作品,一直是只专注耕耘,写出来发表就得,基本不收集。1949年以前,许多作家一年出版一个集子,把自己一年里的作品收集保存了下来。端木蕻良除了1937年巴金和1939年郑伯奇给他出版了两部短篇小说集外,其他短篇都散失了,更不要说什么散文、回忆、评论等文章了。根据端木蕻良的零星记忆,钟耀群开始给香港、上海、重庆等当年端木蕻良写作发表比较集中的地区的朋友写信,请求收集、提供端木蕻良当年的作品。当时内地文化单位刚刚在恢复,倒是香港的朋友和美国的朋友复印来端木蕻良一些老作品。没有办法,钟耀群勉强交出了一份简目。里面提供的作品,除了长篇小说外,其他少得可怜。如除了两部短篇小说集,未收集的短篇小说只提供了4篇,其中还有两篇是1949年以后的作品。散文只提供了10篇,另有剧本8部。长篇小说《新都花絮》还列在中篇小说集里。为了扩大影响,引发海内外读者关注,帮助提供端木蕻良的作品信息,钟耀群将这个著作简目发表在《花城》杂志1980年第7期上。这期出了一个端木蕻良的专刊,同期登有秦牧、黄伟经、彭燕郊写的关于端木蕻良的文章和诗作。著作简目虽然简陋,却是端木蕻良创作生涯中的**次,意义自然不言而明。《文坛老将》一出版,海内外立刻有了反响,纷纷对端木蕻良著作简目内容缺失太多表示遗憾,香港的许定铭还发表了《钟耀群:〈端木蕻良著作简目〉补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