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中无人”的学校比比皆是
八九年前,西安市某小学采取了一项管理措施,给表现差的学生佩戴绿领巾,表现好的学生佩戴红领巾,并且上学、放学都不能解开,不然就在班上点名批评。这件事引发了极大争议,不少家长表示:“绿领巾是很傻很邪恶的教育暴力”,“小学生戴绿领巾比抽教鞭还恶毒”,“绿领巾是‘象形之刑’”。这种带有鲜明特征的惩戒型教育,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水浒》中宋江的“面上刺字”。
或许有人说校方的初衷是好的,但将心比心,一个戴着“差生”标记的小学生,混杂在一群戴着“良民”标记的同学中,整日承受着老师、学生异样的目光,其背负的精神��力将是怎样的?如此重压施诸小学生,究竟会让其“幡然醒悟”还是自暴自弃?这会给本应平等、纯真无邪的同学关系,带来怎样的阴影?
重新回顾这个事件,是因为“绿领巾事件”绝不是孤立的,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教育的一个缩影。很多学校总是乐于打着“为学生好”的旗号,做出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匪夷所思的事情。譬如:成绩差的学生伺候优等生吃饭,目的是让“差生”“知耻而后勇”;课间将学生“圈养”在教室里,只准喝水上厕所,美其名曰“为学生的**着想”;将学生推入“书山题海”,要熬到后半夜才能完成作业,完全不顾学生的身心健康,还美其名曰为了学生的“前途”;等等。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折射出的都是学校文化中一个严重的问题:“目中无人”。
“唯分数论”大行其道,考试成绩公然张榜,不仅有“红榜”,甚至有“黑榜”,学生每每“胆战心惊”“无颜以对”,尊严都没有了,谈何健康成长?
动辄罚抄几十遍、几百遍,体罚、变相体罚屡禁不止。因一分之差在年级排名中掉了十几位,就被视为“退步”,老师批评,父母抱怨,整个假期就得补课。学生沦为成绩册上的一个代码。
课堂教学不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接受能力,搞统一“规格”,实行“标准件生产”。学校成了工厂,课堂教学成了流水线,把培养人等同于生产产品,漠视人本有的差异性。
走廊里挂了那么多**的艺术作品,可有多少是孩子们的?悬挂的作品有多少符合孩子的欣赏角度?我们在活动区里放置的游戏器械,有几样能够让孩子们自由使用?
开设的各类课程,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只考虑到了部分孩子,还是满足了所有孩子的需求?我们有没有努力关注到每一个孩子,无论他智力如何,成绩如何?
……
不得不说,很多时候我们过于“自以为是”。我们觉得给了孩子需要的一切,觉得只要愿望是好的结果就不会差。可是我们了解孩子吗?他们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我们愿意给他们“所需要的”吗?我们又有能力给吗?说起教育“要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没有人会反对,但如果我们连孩子当下的幸福都不肯真正关注,孩子们怎么可能对未来充满憧憬与期待,怎么可能坚定地寻找未来的美好呢?
教育是一种培育人的社会活动,促进人的发展是学校*根本的任务。一个教育者,首先应该尝试努力减少学校中“目中无人”的现象。这也是本书致力探讨的核心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