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我是一个很有趣的人。按常理似乎不应该一上来就这么高调地介绍自己,但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这的确是我*为突出的品质。
转眼在这世上活了那么多年,我一直沉浸在有趣的事情中,其中耗时*久的便是对古希腊的探索。对于这个选择,我始终引以为傲,不了解的人根本无法想象古希腊何其有趣!本来自己开心也就罢了,奈何世道艰辛,逼得本人只得将心头宝拿出来分享,顺带兜售套现,贴补生活所需。
既然出来卖艺,那就说一下这本书到底有何独特之处,值得大家来捧个场。
这一切还要从*初接触古希腊那一刹那说起。当年倚仗小小天资和上天垂青,我进了一所很厉害的大学,可我非但没有感恩戴德,入学后仍对读书这件事颇为不屑,谁让课堂上的东西没有一样能打动我。
百无聊赖中,我神使鬼差地选了《古希腊文明》这门课,并开始随手阅览课堂读物。谁知一看就蒙了: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有趣的一群人,干了这么有趣的一些事!那感觉就像被高人开光,眼前流光溢彩,耳边仙乐袅袅,周身气血通畅。
被惊艳到的我毕业后义无反顾地去读了个虐人指数**的古典学博士,不为别的,只为将自己喜欢的东西研究清楚。
出于这样一份初心,我绝不会让古希腊文明在我笔下损失一分一毫的鲜活和趣味。如果如此出彩的题材被写成一本让人昏昏欲睡的书,那我还有什么颜面去见地中海父老?
更何况爱琴海的这群人虽然**眼看上去有些奇葩,和华夏民族相差不止十万八千里(这既是比喻,也是事实), 他们身上的故事却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让接触过的人无不为之倾倒。
然而,真正**的历史不但要引人入胜,还要有哲理和思考。
长久以来,古希腊被视为现代欧洲文明的起源,一直被全世界的人顶礼膜拜,这绝非偶然。
早在2500 多年前,古希腊就为西方的哲学、政治、艺术和文学等多个领域树立了一套至今仍被奉为经典的规范和标准。与此同时,从18 世纪开始不断积累的学术成果大规模地填补了我们对这个古老文明认知上的空白。其中涉及的各种知识非常有价值,但在这里,它
们不会以枯燥沉闷的教科书形式出现,而是润物细无声地穿插在流畅的叙事中。
*后,如若这短短 200 多页文字不仅能打动和吸引读者,还能通过解读古希腊人的政治理想而引发对当今社会全新的洞察和审视,那作者便是功德圆满,称心如意了。
为了不让古希腊人佶屈聱牙、其长无比的名字吓跑读者,本书在部分人名的翻译上适当简化和汉化。
如此声势浩大的广告就此打住。言归正传,古希腊文明之旅即将起航。 1 还好有诗歌在 说起让古希腊人心驰神往、热血沸腾的特洛伊战争,就不得不提《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部与此息息相关的**史诗。在历史上,它们归功于一位名叫荷马的人,但事实上,作为口语文学,它们的流传得益于大批流浪歌者的即兴吟诵。
《荷马史诗》的信史成分占多少,一直是个饱受争议的话题。有些学者极度不信任荷马,拼命想要绕过这部早期**的文献。但也有学者比较务实,认为它可以用来勾画社会制度的框架。在第二派里,有人提出《荷马史诗》主要反映的是黑暗时代,也就是公元前11 世纪到前9 世纪的古希腊。黑暗时代的前期被认为异常“黑暗”,因为它没**任何宏伟的建筑和精美的文物。这里涉及史界一段未了的公案——上一章讲到的米诺斯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在公元前1200 年左右突然崩塌,考古记录显示豪华宫殿和城市**被大规模毁坏和遗弃。除此之外,原先精致的青铜物件全被简单的白铁器皿代替。连日常陶器也变得粗枝大叶,仅用几根粗犷的几何线条作为装饰图案。更惊人的是,连文字也消失了,整部《荷马史诗》全靠口头传诵,直到公元前8 世纪才被记录下来。
这场大规模的萎缩不仅**于希腊,还涉及整个地中海地区。同步遭受不测的还有巴比伦、赫梯和埃及等地。这其中的缘由至今没有定案。因时间太过久远,除了大火焚烧的痕迹外,几乎没其他线索。于是学界众说纷纭,比如火山地震、农业灾害、外族入侵或内部叛乱……大家也可以随意脑补一下,毕竟一切皆有可能。
随之而来的黑暗时代缺乏历史记载,犹如一幅水墨画,留下许多空白,给后人以想象的空间。事实上,《荷马史诗》是否能与真人真事对上号,恐怕永无答案,但至少里面的故事足以让我们一窥2000多年前希腊人的喜怒哀乐和爱恨情仇:原来在那个物质上一穷二白的年代,人们拥有无比丰富的精神世界。荷马笔下的英雄之所以被后世如神灵般顶礼膜拜,是因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如何在时间的长河里永垂不朽。 2 阿喀琉斯的愤怒 不少评论家都喜欢替15000多行的《伊利亚特》拟定主题,比如说愤怒。这个选择肯定让爱引经据典的学者挑不出毛病,因为怒气/怒火是全诗开篇的**个词,古希腊语的原文用的是不太常见的μ?νις(Menis)。如果用中文生硬地直译,全诗**句就是: 怒火……请以此为歌,天神!
那来自珀琉斯之子阿喀琉斯
灾难性的怒火,
是如何为希腊人带来无尽苦难,为九重地送去无数英勇之躯,
让他们成为野狗和猎鹰的腹中之物。 一百年之前,欧洲有文化的人几乎都可以背诵《伊利亚特》的这段开头,就像中国过去的读书人将《诗经》和《楚辞》里的名句熟记于心一样。
总之,荷马一上来便点明,我们的阿喀琉斯(Achilles)同学是个容易发火的人。历史上脾气大的人不少,但因此引出一部流传千古的文学巨作,估计也只有这位世人公认的古希腊**勇士。 3 赫克托尔的尸体 阿喀琉斯对帕特洛的情深义重还体现在他对凶手的侮辱。帕特洛死后,阿喀琉斯像疯了一样追害死帕特洛的赫克托尔。赫克托尔不敌希腊**勇士的凶猛进攻,在特洛伊阵前身亡,阿喀琉斯将他的尸体拖在自己的战车后面来回蹂躏。所谓杀人不过头点地,对手一死,恩怨情仇就该一笔勾销。当时战争虽然残酷,但也有不成文的规定:归还对方将士的尸首,让家属凭吊安葬。更何况赫克托尔是特洛伊**勇士,深受天神们的喜爱。但阿喀琉斯这次偏不遵守,虽然他明明知道这是对神灵的大不敬。可令人意外的是,这个被怒火侵蚀五脏六腑的人,*后竟宽恕了赫克托尔的父亲普里摩。荷马的这段描写十分精彩,让我们一起拜读一下。在第24 章里,普里摩在天神赫耳墨的带领下神奇地出现在阿喀琉斯的营帐中。面对这个亲手杀死爱子的希腊将军,普里摩凄苦地恳求道: 战神阿喀琉斯,
我在做一件别人未做过之事:
向一个杀害我亲生骨肉的凶手行礼问安。
想想你的父王,他与我都已是花甲之年,时日无多。
但当他得知你还活着时,至少还有一丝欣慰。
可我的儿子都在这场战争中阵亡。
后来只剩下赫克托尔,他费心竭力保护着我们的城邦和人民,
可连他,也被你在几天前杀害。
现在,为了他的尸首,我携带无以计数的珍宝前来乞求。
想想你自己的父亲,可怜可怜我这垂暮之人。 接下来的对话停止了。两人开始哭泣:普里摩想起已经死去的赫克托尔,阿喀琉斯想着自己年迈的父亲和情同手足的帕特洛。他们一老一少,一个希腊人,一个特洛伊人,各有各的伤心,悲泣的哭声响彻整个屋子。
半晌,阿喀琉斯收起眼泪: 您居然敢来我这里。
您的心一定像钢铁般坚强。
是我无情地杀死了你所有的儿子。
神灵总是给凡人带来厄运。
我的父亲尽管权倾一方,
但我——他**的孩子——却远征在外,不能承欢膝下,
原来……我背井离乡只是为了
给大海这头的你带来不幸。
神灵总是不断赐予凡人厄运。
他们在天上却可以高枕无忧……
人活一世苦难重重,
虽无限坎坷,我们终须尽力活下去。 说到这里,阿喀琉斯与普里摩四目相对,悲伤瞬间逆流成河,将膨胀已久的仇恨洗去,只剩下哀悯和谅解——阿喀琉斯*终同意让普里摩将赫克托尔的尸体带回特洛伊。可贵的是,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下,阿喀琉斯并没有违背过本心,他滚烫的血液里始终流淌着*真挚的情感。正因如此,这个刚毅少年与仇人之父的和解才格外令人动容。 4 永远的战神 阿喀琉斯与普里摩的一席对话让《伊利亚特》的勇士文化瞬间彻底土崩瓦解。军人在战场上勇往直前的前提,就是把对手幻想成一个邪恶又陌生的异类。但当阿喀琉斯看到普里摩的满头白发,才意识到,这个仇人不过是一位心心念念地盼着儿子能回家的父亲,与自己的高堂无异,差别是普里摩却再也见不到英姿飒爽的赫克托尔。阿喀琉斯*终能与曾恨之入骨的人感同身受,这与他自身的愤怒、热血和深情是分不开的。只有前面痛彻心扉的仇恨,才有后面难能可贵的宽恕。总有一些学者和读者觉得阿喀琉斯脾气太差,不懂进退,才导致那么多人丧命。但我始终认为,他人性中的缺陷和偏执是蚌体内的沙砾,通过痛苦的探索和反思,才换来珍珠般的升华。
阿喀琉斯的赤子之心与中国文化里岳飞、辛弃疾这类人的性情极为相似,因此他身上也流露出中国古代士大夫壮志难酬的沧桑和悲凉。虽然《伊利亚特》里英雄辈出,可从头到尾只有他一人对古希腊武士精神产生了质疑,并借此触摸到游戏规则背后的虚无和荒谬。也正因如此,他注定无法被旁人理解。如叔本华所说,“人生只有两个可能:要么寂寞,要么平庸”。
但阿喀琉斯倔强的性格未必受到欢迎:肯定有人嫌他情商太低,不懂妥协,还一意孤行,远不如足智多谋、四两拨千斤的奥德。然而阿喀琉斯的才赋需要用慧眼识辨。他并非计谋高深、心思缜密,但有时只有倔强、死脑筋的人才能不依不饶地追查到权力问题的所在,比如特洛伊战争是如何抹杀希腊人和特洛伊人的共同性,将他们划成两个非我族类的对立阵营,这个两极的意识形态又如何提升了孟农德不配位的权柄。其实阿喀琉斯带来的思考一直离我们很近:如何促进和平、代解仇恨,如何监督权力、保障公平;如何让人与人之间坦诚相待,族群与族群之间互相理解。在我看来,在这些根本问题被解决之前,人工智能、大数据、融资营销等都只不过是为这偏颇的世道披上了一件华丽的外衣,而无法从根本上消除文明人内在的缺失和狭隘。
可如今,聪明的人都在研究如何寻获一条*方便、*快捷的成功之路。对于社会上的弊端,他们心知肚明,但若要他们去反抗,那是万万不能的。只需趋利避害,就可以坐拥财富和地位,为什么还要去犯傻呢?更何况这类人私下都很善良,除了白天给既得利益者卖命外,下了班会收养小动物,接济一下我这种落魄的朋友,对餐馆服务员、保洁阿姨、滴滴司机嘘寒问暖。虽然很爽地吃了他们的大餐,我还是要耿直地说一句,靠一人的小德小善,终难“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只有共同努力改变社会才是王道。如果多些像阿喀琉斯这样的“傻人”,大家不遗余力地推动对制度的反思,或许将不会再有众多慈善对象,而是大众皆可“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
阿喀琉斯的幸运之处是他一直活在半现实半神化的古希腊神话里,所以马克思会说:“古希腊人才是真正的孩童。”相比之下,中国的精英文化很早就褪去了神灵和鬼怪的元素,从而丧失了天马行空的幻想空间。纵观古代的君子,虽说可以寄情山水,相望江湖,但实际上却难逃家族和朝廷所带来的层层约束,因此无数风流人物就被城府和权谋磨平了棱角,从而透露出一种中国特有的沧桑和迟暮之感。
荷马同时也刷新了人们对英雄这个概念的认知。一般人可能认为英雄代表崇高无私和**无缺,那是受了基督教和集体主义的影响。反观阿喀琉斯,虽人格缺陷明显——他脾气暴躁,难以相处,还是一个爱哭鬼,被孟农欺负了要哭,帕特洛死了他哭个不停,碰到普里摩又大哭一场——但他之所以被视为盖世英雄,是因为他一系列不寻常的决定:放弃漫长安逸的一生,与全世界为敌,原谅不可原谅的敌人之父。阿喀琉斯有偏差,有失落,却不断在思索和成长。人生在世,这不就是*英雄的活法吗?因此,古希腊排名**的英雄永远是快足如飞、爱哭爱怒、热血沸腾的阿喀琉斯,绝无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