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男孩的思维方式大不同:读懂你的男孩,让每次养育危机化为成长契机
QQ咨询:
有路璐璐:

男孩的思维方式大不同:读懂你的男孩,让每次养育危机化为成长契机

  • 作者:迈克尔·古里安 著 刘文玲 王若菡 译 湛庐文化 出品
  • 出版社:天津出版传媒集团
  • ISBN:9787557683443
  • 出版日期:2020年10月01日
  • 页数:293
  • 定价:¥79.9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每一个男孩身上都有一种天生的“破坏力”,每一位养育男孩的父母都费尽心机地想搞清楚他们的小脑袋瓜里整天在想些什么,为什么他们总是调皮捣蛋、不守规则、静不下来,怎么讲道理都不听?其实,那些藏在天性之中让男孩不受控的“破坏力”,也正是他们未来创造力、独立性、行动力的来源,能不能把男孩养明白,关键在于能否真正理解他们。 国际知名的男孩教育专家、性别科学领域先驱人物迈克尔·古里安以脑科学与神经生物学的研究为基础,结合自身40年的教育实践成果,在这本书中为我们揭示男孩与生俱来的7大思维特质以及4大成长需求,给出了一套对男孩行之有效的教养方法,引导父母重新认识男孩的内心,以男孩需要的方式来培养他们的同情心、智慧及责任感。 ●如果你是母亲,这本书能让你读懂你的儿子,告诉你在养育男孩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爱与放手���如果你是父亲,这本书能让你重温自己的成长历程,站在男性的视角,更好地理解儿子,以及你们之间的关系。
    文章节选
    男性特有的8种情感模式 在我为“大哥哥大姐姐”计划所做的一次培训中,一位社会工作者同我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她曾经与一位单身母亲共事过,那人的儿子是个“小哭包”。这是这位母亲对自己儿子的称呼,就因为这个男孩像所有小男孩一样,会在受伤时躲进母亲的怀抱中哭泣。但当他长到七八岁时,就很少再掉眼泪了。“他变了,”这位母亲说,“他以前总是向我倾吐自己的感情,但到了8 岁左右,他开始把感情埋在心底。他变得有些好斗,经常想跟人打架,和我的关系则有些疏远了。有一次他甚至说,我对他来讲一无是处,只会唠唠叨叨,不让他干这个,不让他干那个。” 许多母亲注意到自己的儿子在5 ~ 10 岁时,处理情感和满足情绪需要的方式都发生了改变。这位母亲看到的结果令她感到痛苦,但这种变化是非常正常的。即使把这对母子生活中的其他外部因素也考虑在内,包括父亲离开了家庭、母亲回归工作、哥哥离开他们跟父亲一起生活,这个8 岁男孩仍然发展出了一种典型的、将伴随其一生的情感加工方式。 男性的大脑和激素模式赋予了男孩一种天生的倾向,使他们偏爱采用非常“男性化”的方式来处理情绪和情感。通常在10岁左右,*晚到青春期开始时,这一特点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 大众文化对男孩处理情绪的方式存在很多误解,同时,针对男孩应当如何处理情绪也存在着大量的文化期许。虽然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男孩同样是“敏感”和“富有同情心”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因为这是所有人类都具备的能力。通过恰当的训练,男孩可以变得更加敏感,更善于理解和体会他人的感受,这也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睾酮水平和大脑决定了男孩的天性,使他们倾向于采用男性特有的方式来处理和表达感情。强迫一个男孩改变自己的情感加工方式可能会对他造成严重的创伤。情感是只属于他一个人的,与其他任何人都没有关系,他需要以自己的方式来处理。 以下是男性偏爱的8 种内部情感加工方式。当你开始阅读时,会发现它们与我们之前提到的睾酮和男性大脑的特点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这些方法正是在激素和大脑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1.动作释放。男孩会通过一阵迅速而外显的能量爆发来加工和释放情绪。他们常常会对人愤怒地大喊大叫,大发雷霆,摔门而去,怒砸桌子,或是将自己沉浸在电子游戏等活动中,对别人不理不睬。这时,他们是在通过行为动作来对情绪感受进行加工和释放。有时我们会觉得自己遭到了拒绝,因为他们处理情绪时采取的行为看起来是要将我们隔离在外,甚至好像要伤害我们。 2.压抑-延迟反应。男性天生就有一定的延迟反应倾向。男性大脑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问题而生的,会为了更好地处理问题而推迟情绪反应。当男孩在学校里遇到麻烦时,可能不会马上告诉父母,而是在一周甚至更久之后才去寻求帮助,这是很常见的。在事情刚刚发生的那个星期里,他会表现得有些烦躁或是“不在状态”,之后才会让我们帮他分析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困扰。在开始组织语言、进行叙述的过程中,他可能才恍然察觉,原来自己的烦恼之源是这件事情。在很多时候,男孩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经历情绪上的痛苦或是创伤。看到一个男孩正处于“压抑-延迟反应”阶段时,*佳对策就是耐心等待,让他知道有人一直在他身边。我们需要让他看到,始终有一个**的秩序体系在支撑着他,不管他的内心正在发生怎样的惊涛骇浪或是疑虑纠结,他的生活仍然能够继续下去。 3.转移-物化。假设我身边有个气呼呼的男孩,不肯开口谈论自己的情绪。这时,我们恰好路过了一辆汽车,车身坑坑洼洼的。我借机说道:“我敢说,那辆车被砸成这个样子,它一定非常生气。看看它的镀铬曾经多么漂亮,肯定还有人给它细心地打蜡,现在这一切都被某个混球给毁了。有时候我也会有这种感受。我觉得自己已经竭尽所能,但*后总是白费力气。我知道你有时也会有这种体验……” 这一策略利用了男孩的一种天生倾向,即他们会想象物体和人类具有类似的情感,将情绪投射到外部空间中,把情绪反应从*初的源头转移到更加**的无生命物体上去。如果能让男孩把他的情绪体验同某个故事结合起来,如电影情节、神话传说,或者是身边某个物体的拟人化故事,那他就更可能开口倾诉。这通常比干巴巴地对他说“告诉我出什么事儿了,我就坐在你对面,跟我讲讲吧”,效果要好得多。在他看来,这种对话好像在说“我只有几分钟时间,所以快点开口吧”。相比女孩,男孩通常需要人们给予他们更多时间,还需要将他们的感受同外部世界的物体联系起来。 4.身体表达。平均来说,相比女孩,男孩会更多地通过身体来体验、表达以及发泄情感。当然,这对所有人来说都不足为奇。为了促进这种表达方式的发展,我们必须给予男孩足够大的个人空间、足够多的可供随意处置的物品,还要教导他们宣泄情绪时的行为底线在哪里。一位父亲在地下室里放置了沙袋,并且告诉儿子:“这是你的地盘了。当你需要独处的时候,可以来这里待一会儿;当你需要发泄的时候,也可以来揍揍沙袋。”他的做法是非常明智的,因为他给儿子提供了宣泄情绪的对象和空间。与此同时,父亲还必须教育儿子:虽然他可以击打沙袋,可以一个人待着,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可以毫无顾忌地攻击其他人或其他物体。恰恰相反,通过提供空间和宣泄对象,这位父亲向儿子展示了情感宣泄的合理界限。他告诉儿子:“当情绪快要压垮你的时候,把它们带到这里来,然后留在这儿。这样,当你回到人群中去时,你就能够带着合适的情绪去面对他人,因为你的感受在这里得到了净化。” 5.藏入洞穴。男孩处理情绪的速度通常没有女孩那么迅速。社会人类学家詹妮弗·詹姆斯(Jennifer James)曾给我讲过一项研究,该研究表明,男性加工“困难情绪信息”,也就是会引发复杂情绪反应的刺激所需的时间,可能比女性多出7个小时。母亲的情绪爆发,或者姐妹们对于感情喋喋不休的倾诉,常常会使男孩不堪重负。他们经常需要离开一会儿,把自己的卧室当成洞穴或者城堡,在里面度过一段时间。这是他们逃避这类刺激的一种方式。 对于那些经常“藏入洞穴”的男孩,照料者应当在他们走出洞穴时逮住他们,要求他们对自己的感觉加以说明,这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在试图让男孩加工自己的情绪信息时,如果允许他暂时离开一会儿,一定要首先与他约定,一旦完成情绪加工,他就会带着自己的见解和感悟回到家庭和同伴中来。男孩需要知道藏入洞穴是被允许的,当他走出洞穴时将感觉良好,他的领悟会使自己受益,我们也会在等待着重新接纳他,这一点至关重要。 6.谈论感觉。大多数父母都曾注意到,当男孩长到七八岁或更大一点的时候,想要让他通过倾诉来处理感情会变得非常困难。稍后再询问他的感受会容易很多,因为在事情刚刚发生的那一刻,他往往并不清楚自己的感觉。如果这时强迫他开口谈论自己并不知道的事情,会让他觉得受到了侵犯。 由于在男性大脑中,连接左右半球的神经纤维束胼胝体比女性要小,我们可以预期相比女性,男性在表达感觉时通常会更加困难。对男性来说,信息流不太容易从右半球流入负责言语的左半球。在生命中的前10 年里,大脑逐渐发育成熟,之后,青春期的激素分泌又对两性大脑做出了不同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相比女孩,男孩变得越来越难以将感受和言语联系起来。因此,谈论感觉在男孩身上产生的效果通常不如女孩。 然而,我们必须不断地尝试。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来询问:“你有什么感觉?”“你觉得那段经历怎么样?”挑选时机是*关键的。我们可能需要等男孩到达一个他觉得情绪上很**的时间点再提问;也可以先问一次,等一小会儿,然后不再纠缠,让他按照自己的步调主动来找我们。如果照料者频繁地询问男孩的感受,可能会让他们在一段时间内感觉良好,因为这说明有人非常关心他们;但如果在他们不情愿的情况下仍然不断催促他们谈论自己的感情,将很快引起反感。 7.问题解决。当男孩遇到比较容易的问题时,他们投入的情绪能量往往比我们设想的要少。对男孩来说,随着问题的解决,由此引发的情绪能量也就烟消云散了。当然,在男人身上,情况常常也是如此。这就是为什么男性通常会尽快着手解决问题。毫无疑问,这种行为倾向的部分原因在于他们受到了这样的教育,但其主要根源仍在于激素和大脑:他们遇到了问题,问题引起了困扰,而一旦问题得到解决,他们立刻就会觉得轻松多了。 8.哭泣。在描绘男孩童年的经典故事《小王子》中,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写道:“泪水的世界是多么神秘啊。”对男孩来说,尤其是等他们长大一点之后,眼泪的确是非常神秘的。 进入学龄期后,只有在很紧张且很有**感的情况下,男孩才会哭泣。随着大脑逐渐发育成熟以及睾酮对身体的支配作用变得越来越强大,男孩在哭泣时会感觉到不安,尤其在他们进入青春期之后,这种感觉会变得更加强烈。这是一个男孩*脆弱的时候,而这种脆弱和他的本能天性格格不入,让他觉得非常可怕。这不仅仅是因为社会文化教育他不能轻易哭泣,还因为对男孩来说,要想哭出来,必须以一个非常迅速而令人混乱的速度来加工那些困难的情感信息。与女性不同,男性大脑天生就不擅长这类工作,这会让他们感觉迷失了自我。 之所以从四五岁时开始,男孩就不再像女孩一样容易哭泣,部分原因当然在于我们的教育。然而很大程度上,这种教育本身就是千百年来对男性大脑的理解和认同带来的结果。男孩会选择其他方式,如采取行动、解决问题、转移情绪等来处理自己的大部分感受,而极少会采用哭泣的方法。我们应当尽量帮助他们完善这些方法,因为对他们来说这才是更加自然的做法。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在男性的生理机制中,存在着一种对情感进行压抑的危险倾向。男性可能会说:“我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感觉,我真的不知道,帮帮我吧。”对男性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因此,美国社会为了帮助男性更好地感受甚至更多地哭泣而付出的努力,绝大部分都是值得肯定的。然而,相比那些试图让男性谈论感受和“该哭就哭”的敏感度训练,教育他们如何更好地利用男性特有的情感加工方式或许会更有成效。无论对男孩还是男人来说,谈论感受和哭泣通常都是不自然的。
    目录
    总序 理解天性,激发孩子的优势力量 10周年纪念版序 男孩的生命中充满了奇迹 引言 理解男孩,是爱他们的*好方式 **部分 男孩想什么:天性中的7大思维特质 01 生理机制决定思维方式 男孩的天性与当下的教育 激素让男孩成为男孩 男性大脑结构下的男孩思维 男性特有的8 种情感模式 从生理机制到社会文化 02 男孩的7大思维特质 竞争思维:只有通过竞争,才能获得价值感 理性思维:任务当前,同情心没那么重要 群体思维:偏爱同伴群体,创造广泛社交圈 独立思维:努力寻求自由和独立之间的平衡 冒险思维:只有通过牺牲和奉献,才能找到自我 榜样思维:渴望男性榜样的指引 成就思维:运动是男孩实现自我的*佳途径 男孩生命中的两大重要阶段:童年期和青春期 第二部分 男孩要什么:成长中的4 大独特需求 03 成长环境:为男孩打造一个“部落” 三重家庭组成的天然部落 男孩是天生的群体性生物 **重家庭:父母 第二重家庭:亲属 第三重家庭:社区 04 母子关系:及时牵手,适时放手 如何打造健康的母子关系 0 ~ 10 岁,男孩需要从母亲那里得到什么 10 ~ 20 岁,男孩需要从母亲那里得到什么 母亲的责任是否永无止境 05 父子关系:成为儿子的人生向导 每一对父子都是王子与国王 明智父亲的7 个做法 如何成为男孩需要的父亲 当父亲给儿子冠上家族的姓氏 成年路上父子关系的升级 06 青春期的冒险:引导男孩踏上属于他的英雄之旅 《杰克与魔豆》的隐喻 是男孩,就要成为英雄 如何引导男孩迈向成年 第三部分 父母教什么:解决男孩养育的3 大难题 07 如何对男孩进行规则教育 健康规则教育的10 大特征 0~10 岁,男孩规则教育的12 个技巧 10~20 岁,男孩规则教育的14 个技巧 如何教导那些“问题男孩” 帮助男孩走向自律 08 如何塑造男孩的价值观 向孩子传授价值观之前,先了解自己的价值观 道德发展的6 个阶段 借助神话触及男孩心灵 通过媒体给予男孩借鉴 教导男孩关爱自己的内心 09 如何让男孩理解爱与承诺 解开青春期男孩的*大困惑 学校应如何对男孩进行青春期启蒙教育 教男孩懂得爱是一种心灵规则 媒体对男孩的影响 保护男孩远离性虐待 男孩青春期启蒙教育的12 条实用建议 10 从男孩到男人的蜕变 10 项原则,打造健康的男性角色 把重要的工作交给男孩 帮男孩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角色 后 记 注释及参考文献 致 谢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