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总论
第1章区域概况与成土因素
1.1区域概况
1.1.1地理位置
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南端,地理坐标为:东经118°53'~125°46',北纬38°43'~43°26'。西南与河北省接壤,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东北与吉林省毗连,东南以鸭绿江为界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依水相连,南与山东省隔渤海湾相望。全省东西端*长直线距离574km,南北端直线距离约550km。
1.1.2行政建制
辽宁省1954年成立,简称辽。至1979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开始的时候,辽宁省的行政区划为2个地区和10个省辖市,下辖42个县(含2个自治县)、3个县级市和44个市辖区(表1-1)。
表1-1辽宁省1979年行政区划一览表
改革开放后,辽宁省行政区划几经变革。目前,全省共有14个地级市,16个县级市、17个县、8个自治县、59个市辖区(合计100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辽宁省行政区划见表1-2和图1-1。
表1-2辽宁省2017年行政区划一览表
图1-1辽宁省行政区划图
1.1.3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状况
辽宁省陆地总面积14.84万km2,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5%。据2016年辽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全省99.54%的土地资源已得到开发利用,其中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1213.7万hm2,占全省总陆地面积的82.06%,城镇及工矿、交通运输、水利及水域设施等建设用地总面积259.8万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7.57%。2016年辽宁省土地利用一级地类构成见表1-3。
表1-3辽宁省土地利用一级地类构成表(2016年)
据2016年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全省总人口4377万人。全省除汉族以外,还有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锡伯族等51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6.02%,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省份之一。2016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2038.24亿元,在全国占第14位。地区生产总值构成中,**产业增加值2173.4亿元,占9.86%;第二产业增加值8504.84亿元,占38.59%;第三产业增加值11360.0亿元,占51.55%。2016年粮食总产量2100.6万t。
1.2成土因素
1.2.1气候
1.气候特征
辽宁省地处暖温带向温带过渡地区,属于季风气候类型。一年中雨热同期,夏季炎热湿润,冬季寒冷干燥。由于海陆位置及地形的影响,东南部气候湿润,西北部半湿润半干旱,之间逐渐过渡。
1)日照
辽宁省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年总量在4600~6071MJ/m2,全省由西向东递减,能够满足农作物对光的要求。年日照时数一般在2400h以上。辽西年日照时数较大,在2600~2900h,以北镇3302h为*多;东部山区云量多,年日照时数较小,不足2400h。全省日照时数的年内变化规律是:春夏大于秋冬。日照百分率以冬季为**,春秋次之,夏季*小。
2)温度
辽宁省年平均气温一般为5~11.5℃,总的趋势是由西南向东北递减(图1-2)。全省各地气温季节变化显著,冬冷夏热,春季回暖迅速,秋季降温又快。气温季节变化幅度是北部大于南部,内陆大于沿海。各地气温的年变化均为单峰型,除在南部沿海地区**和**气温分别出现在8月和2月外,其余大部分地区都出现在7月和1月。各地气温日较差多在8~13℃,沿海地区为7~10℃,内陆多在11℃左右;气温年较差均在29~38℃。
图1-2辽宁省年均气温分布图
全省≥10℃积温在2740~3660℃(图1-3),≥0℃积温在3000~3950℃,两者分布趋势相近,沈阳市为3748℃,西部的朝阳市为3841℃,东部的新宾满族自治县为3066℃。无霜期在124~210d,东部山区和建平县北部无霜期不足150d,其余地区均在150d以上,长海县可达212d。年均**冻土深度在70~170cm(图1-4)。
3)降水
全省平均年降水量在380~1077mm,其分布趋势是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图1-5),降水量**的是宽甸满族自治县,*小的是西北部的建平县。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极不均匀,一般集中在夏季的6、7、8三个月,约300~700mm,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且多以暴雨形式降落。冬季降水量在5~45mm,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5%。春季降水量在50~140mm,占全年降水量的12%~14%。秋季降水量在60~210mm,占全年降水量的15%~20%。全省各地年降水量相对变率较小且稳定,一般在15%~25%,其中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