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土系志·辽宁卷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土系志·辽宁卷

  • 作者:王秋兵等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639837
  • 出版日期:2020年11月01日
  • 页数:397
  • 定价:¥36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030639837
    • 作者
    • 页数
      397
    • 出版时间
      2020年11月01日
    • 定价
      ¥368.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中国土系志·辽宁卷》记述了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我国土系调查与《中国土系志》编制”项目得到的辽宁省的151个土系。在对辽宁省典型土壤类型调查的基础上,自上而下确定了各土壤的土壤系统分类层次归属。《中国土系志辽宁卷》分上、下两篇,为土系用户提供了系统、全面、翔实的科学数据。上篇**阐述辽宁省自然概况、成土环境和主要土壤诊断特征的表现;下篇全面记述各土系所处的景观位置、形成环境、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基本理化性质及其变幅特征、生产性能、相邻土系比较,并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划分出的土种进行了参比。
    文章节选
    上篇总论
    第1章区域概况与成土因素
    1.1区域概况
    1.1.1地理位置
    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南端,地理坐标为:东经118°53'~125°46',北纬38°43'~43°26'。西南与河北省接壤,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东北与吉林省毗连,东南以鸭绿江为界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依水相连,南与山东省隔渤海湾相望。全省东西端*长直线距离574km,南北端直线距离约550km。
    1.1.2行政建制
    辽宁省1954年成立,简称辽。至1979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开始的时候,辽宁省的行政区划为2个地区和10个省辖市,下辖42个县(含2个自治县)、3个县级市和44个市辖区(表1-1)。
    表1-1辽宁省1979年行政区划一览表
    改革开放后,辽宁省行政区划几经变革。目前,全省共有14个地级市,16个县级市、17个县、8个自治县、59个市辖区(合计100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辽宁省行政区划见表1-2和图1-1。
    表1-2辽宁省2017年行政区划一览表
    图1-1辽宁省行政区划图
    1.1.3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状况
    辽宁省陆地总面积14.84万km2,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5%。据2016年辽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全省99.54%的土地资源已得到开发利用,其中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1213.7万hm2,占全省总陆地面积的82.06%,城镇及工矿、交通运输、水利及水域设施等建设用地总面积259.8万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7.57%。2016年辽宁省土地利用一级地类构成见表1-3。
    表1-3辽宁省土地利用一级地类构成表(2016年)
    据2016年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全省总人口4377万人。全省除汉族以外,还有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锡伯族等51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6.02%,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省份之一。2016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2038.24亿元,在全国占第14位。地区生产总值构成中,**产业增加值2173.4亿元,占9.86%;第二产业增加值8504.84亿元,占38.59%;第三产业增加值11360.0亿元,占51.55%。2016年粮食总产量2100.6万t。
    1.2成土因素
    1.2.1气候
    1.气候特征
    辽宁省地处暖温带向温带过渡地区,属于季风气候类型。一年中雨热同期,夏季炎热湿润,冬季寒冷干燥。由于海陆位置及地形的影响,东南部气候湿润,西北部半湿润半干旱,之间逐渐过渡。
    1)日照
    辽宁省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年总量在4600~6071MJ/m2,全省由西向东递减,能够满足农作物对光的要求。年日照时数一般在2400h以上。辽西年日照时数较大,在2600~2900h,以北镇3302h为*多;东部山区云量多,年日照时数较小,不足2400h。全省日照时数的年内变化规律是:春夏大于秋冬。日照百分率以冬季为**,春秋次之,夏季*小。
    2)温度
    辽宁省年平均气温一般为5~11.5℃,总的趋势是由西南向东北递减(图1-2)。全省各地气温季节变化显著,冬冷夏热,春季回暖迅速,秋季降温又快。气温季节变化幅度是北部大于南部,内陆大于沿海。各地气温的年变化均为单峰型,除在南部沿海地区**和**气温分别出现在8月和2月外,其余大部分地区都出现在7月和1月。各地气温日较差多在8~13℃,沿海地区为7~10℃,内陆多在11℃左右;气温年较差均在29~38℃。
    图1-2辽宁省年均气温分布图
    全省≥10℃积温在2740~3660℃(图1-3),≥0℃积温在3000~3950℃,两者分布趋势相近,沈阳市为3748℃,西部的朝阳市为3841℃,东部的新宾满族自治县为3066℃。无霜期在124~210d,东部山区和建平县北部无霜期不足150d,其余地区均在150d以上,长海县可达212d。年均**冻土深度在70~170cm(图1-4)。
    3)降水
    全省平均年降水量在380~1077mm,其分布趋势是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图1-5),降水量**的是宽甸满族自治县,*小的是西北部的建平县。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极不均匀,一般集中在夏季的6、7、8三个月,约300~700mm,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且多以暴雨形式降落。冬季降水量在5~45mm,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5%。春季降水量在50~140mm,占全年降水量的12%~14%。秋季降水量在60~210mm,占全年降水量的15%~20%。全省各地年降水量相对变率较小且稳定,一般在15%~25%,其中辽东
    目录
    目录 丛书序一 丛书序二 丛书前言 前言 上篇 总论 第1章 区域概况与成土因素 3 1.1 区域概况 3 1.1.1 地理位置 3 1.1.2 行政建制 3 1.1.3 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状况 5 1.2 成土因素 5 1.2.1 气候 5 1.2.2 植被 11 1.2.3 地质地貌 18 1.2.4 河流水系与水资源 21 1.2.5 成土母质 25 1.2.6 人类活动 30 第2章 主要土壤形成过程与土层特征 36 2.1 土壤形成因素影响下的主导土壤形成过程 36 2.1.1 原始成土过程 36 2.1.2 腐殖质积累过程 37 2.1.3 黏化过程 37 2.1.4 钙积过程 38 2.1.5 白浆化过程 38 2.1.6 盐化过程与脱盐化过程 39 2.1.7 潜育化过程和潴育化过程 39 2.1.8 沼泽化过程 39 2.1.9 熟化过程 40 2.2 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的形成与表现 40 2.2.1 诊断表层的形成与表现 41 2.2.2 诊断表下层的形成与表现 45 2.2.3 诊断特性的形成与表现 49 第3章 土壤分类 55 3.1 历史沿革 55 3.1.1 古代的土壤分类 55 3.1.2 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前的土壤分类 55 3.1.3 20世纪50~70年代的土壤分类 56 3.1.4 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时期的土壤分类 57 3.1.5 20世纪90年代后的土壤系统分类研究 58 3.2 本次土系调查 60 3.2.1 依托项目 60 3.2.2 调查方法 60 3.2.3 土系建立情况 62 下篇 区域典型土系 第4章 有机土 73 4.1 纤维正常有机土 73 4.1.1 红庙系(Hongmiao Series) 73 4.2 半腐正常有机土 76 4.2.1 德榆系(Deyu Series) 76 4.3 高腐正常有机土 78 4.3.1 业主沟系(Yezhugou Series) 78 4.3.2 北四平系(Beisiping Series) 81 第5章 人为土 83 5.1 潜育水耕人为土 83 5.1.1 老边系(Laobian Series) 83 5.1.2 田家系(Tianjia Series) 86 5.2 铁渗水耕人为土 88 5.2.1 东郭系(Dongguo Series) 88 5.3 简育水耕人为土 91 5.3.1 靠山系(Kaoshan Series) 91 5.3.2 东风系(Dongfeng Series) 94 5.4 肥熟旱耕人为土 96 5.4.1 星五系(Xingwu Series) 96 5.4.2 康平镇系(Kangpingzhen Series) 98 5.4.3 红光系(Hongguang Series) 100 第6章 火山灰土 102 6.1 简育湿润火山灰土 102 6.1.1 大川头系(Dachuantou Series) 102 6.1.2 太平系(Taiping Series) 105 6.1.3 宽甸镇系(Kuandianzhen Series) 108 第7章 潜育土 111 7.1 简育滞水潜育土 111 7.1.1 草市系(Caoshi Series) 111 第8章 淋溶土 114 8.1 暗沃冷凉淋溶土 114 8.1.1 曲家系(Qujia Series) 114 8.2 简育冷凉淋溶土 117 8.2.1 腰堡系(Yaopu Series) 117 8.2.2 长春屯系(Changchuntun Series) 119 8.2.3 北口前系(Beikouqian Series) 122 8.2.4 八家沟系(Bajiagou Series) 124 8.2.5 样子系(Yangzi Series) 126 8.2.6 大甸系(Dadian Series) 129 8.2.7 东营坊系(Dongyingfang Series) 131 8.2.8 八宝系(Babao Series) 133 8.2.9 头道沟系(Toudaogou Series) 135 8.2.10 黏泥岭系(Nianniling Series) 137 8.2.11 横道河系(Hengdaohe Series) 139 8.2.12 普乐堡系(Pulepu Series) 141 8.2.13 大窝棚系(Dawopeng Series) 143 8.2.14 查家系(Zhajia Series) 145 8.2.15 马架子系(Majiazi Series) 147 8.2.16 苇子峪系(Weiziyu Series) 149 8.2.17 南四平系(Nansiping Series) 151 8.3 铁质干润淋溶土 153 8.3.1 八宝沟系(Babaogou Series) 153 8.3.2 波罗赤系(Boluochi Series) 156 8.3.3 老窝铺系(Laowopu Series) 158 8.3.4 羊角沟系(Yangjiaogou Series) 160 8.3.5 宋杖子系(Songzhangzi Series) 162 8.3.6 乌兰白系(Wulanbai Series) 164 8.3.7 联合系(Lianhe Series) 166 8.3.8 南公营系(Nangongying Series) 168 8.3.9 西官营系(Xiguanying Series) 170 8.3.10 高家梁系(Gaojialiang Series) 172 8.3.11 郝杖子系(Haozhangzi Series) 174 8.3.12 四道梁系(Sidaoliang Series) 177 8.4 简育干润淋溶土 179 8.4.1 闾阳系(lvyang Series) 179 8.4.2 黄土坎系(Huangtukan Series) 181 8.4.3 他拉皋系(Talagao Series) 183 8.4.4 桃花吐系(Taohuatu Series) 185 8.4.5 三宝系(Sanbao Series) 187 8.4.6 富山系(Fushan Series) 189 8.4.7 哈叭气系(Habaqi Series) 191 8.4.8 大五家系(Dawujia Series) 194 8.5 钙质湿润淋溶土 196 8.5.1 牌楼系(Pailou Series) 196 8.5.2 龙山系(Longshan Series) 198 8.6 酸性湿润淋溶土 200 8.6.1 十字街系(Shizijie Series) 200 8.6.2 亮子沟系(Liangzigou Series) 202 8.7 铁质湿润淋溶土 204 8.7.1 孤山子系(Gushanzi Series) 204 8.7.2 十三里堡系(Shisanlipu Series) 206 8.7.3 泉水系(Quanshui Series) 208 8.7.4 石棚峪系(Shipengyu Series) 210 8.7.5 朱家洼系(Zhujiawa Series) 212 8.7.6 石灰窑系(Shihuiyao Series) 214 8.7.7 菩萨庙系(Pusamiao Series) 216 8.7.8 北九里系(Beijiuli Series) 218 8.8 简育湿润淋溶土 220 8.8.1 道义系(Daoyi Series) 220 8.8.2 桃仙系(Taoxian Series) 222 8.8.3 李相系(Lixiang Series) 224 8.8.4 深井系(Shenjing Series) 226 8.8.5 天柱系(Tianzhu Series) 228 8.8.6 大房身系(Dafangshen Series) 230 8.8.7 碱厂沟系(Jianchanggou Series) 232 8.8.8 边门系(Bianmen Series) 234 第9章 雏形土 236 9.1 淡色潮湿雏形土 236 9.1.1 大五喇嘛系(Dawulama Series) 236 9.1.2 张家系(Zhangjia Series) 239 9.1.3 四合城系(Sihecheng Series) 241 9.2 铁质干润雏形土 243 9.2.1 药王庙系(Yaowangmiao Series) 243 9.2.2 五峰系(Wufeng Series) 245 9.2.3 巴图营系(Batuying Series) 247 9.2.4 雷家店系(Leijiadian Series) 249 9.3 底锈干润雏形土 251 9.3.1 务欢池系(Wuhuanchi Series) 251 9.3.2 双羊系(Shuangyang Series) 253 9.4 简育干润雏形土 255 9.4.1 双庙系(Shuangmiao Series) 255 9.4.2 海洲窝堡系(Haizhouwopu Series) 257 9.4.3 大红旗系(Dahongqi Series) 259 9.4.4 慈恩寺系(Ciensi Series) 261 9.4.5 衣杖子系(Yizhangzi Series) 263 9.4.6 端正梁系(Duanzhengliang Series) 265 9.4.7 大营子系(Dayingzi Series) 267 9.4.8 后坟系(Houfen Series) 269 9.5 冷凉湿润雏形土 271 9.5.1 坎川系(Kanchuan Series) 271 9.5.2 八面城系(Bamiancheng Series) 273 9.5.3 拐磨子系(Guaimozi Series) 275 9.5.4 十五间房系(Shiwujianfang Series) 277 9.5.5 文兴系(Wenxing Series) 279 9.5.6 纯仁系(Chunren Series) 281 9.5.7 安民系(Anmin Series) 283 9.5.8 骆驼山系(Luotuoshan Series) 285 9.5.9 哈达系(Hada Series) 287 9.5.10 阿及系(Aji Series) 289 9.5.11 汪清门系(Wangqingmen Series) 291 9.5.12 宝力系(Baoli Series) 293 9.5.13 大泉眼系(Daquanyan Series) 295 9.5.14 厂子系(Changzi Series) 297 9.5.15 木奇系(Muqi Serie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