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安阳郭家湾新村
QQ咨询:
有路璐璐:

安阳郭家湾新村

  •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661470
  • 出版日期:2020年11月01日
  • 页数:273
  • 定价:¥35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2000年秋季发掘的郭家湾新村遗址位于殷墟保护区的东部边缘,该遗址是一处面积较大、保存较完好、文化内涵较为丰富的殷商时期文化遗存。在近3200平方米的发掘面积中,发现了包括四道车辙的商代大型道路1条、中小型房基10余座、灰坑和窖穴65座、水井3眼、祭祀遗迹3处、商代中小型墓葬379座,以及出土大量的陶、石、骨、蚌、贝器及少量铜、玉、卜骨等随葬品。墓葬出土铜礼器、兵器上发现3个不同的族徽铭文。这些遗存很好地反映了当年在这里聚居民众的生活状况,为判定其年代空间,探讨其生产方式、社会经济、意识形态及殷墟的居民聚落形态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弥补了殷墟以往考古发掘中缺少中小**与平民生产、生活相关材料的缺憾,为深入研究殷墟整体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文章节选
    壹遗址概况
    殷墟遗址位于安阳市市区西北部,面积约36平方千米。古老的洹河经遗址西北部蜿蜒流向东南,京广铁路在遗址的东部南北穿行而过。郭家湾村原是位于洹河南岸,京广铁路东侧一自然村庄,越过铁路,村庄的西部便是**的殷墟后冈遗址。��庄的东部与20世纪90年代初新开辟的洹水公园毗邻。为完善洹水公园的景观设计与整体布局,安阳市市政规划部门相继制定了郭家湾村整体搬离原址的迁移方案。
    搬迁后的郭家湾新村位于洹河北岸,是一处东西长约570、南北宽约115米的长条形地带,周围地势平坦,大部为农业耕作用地及小型商业设施(图一)。新村南临航空南路(原称机场南路),北部紧靠**体育运动总局安阳市航空学校南围墙,东部为一食品批发市场,西部百米逾京广铁路即为安阳豫北纱厂厂区。1961年殷墟遗址被国务院批准为**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初步划定的保护范围的东界恰从郭家湾新村范围偏东部处自西北向东南穿越而过。
    2000年春季,安阳市文物工作队(现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按市政府安排,首先组织力量对该区域地下文物埋藏情况进行普遍勘探。同年秋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与安阳市文物工作队对该范围内进行了联合考古发掘。田野工作自2000年10月5日开始至2000年12月15日正式结束,历时70余天。根据此区域地下埋藏文化遗迹、遗物的堆积特点与分布规律,考虑到此次发掘性质为配合基本建设项目,时间紧促,总计清理、揭露遗址面积3137.5平方米。钻探资料表明这一区域共有殷商时期及隋、唐、宋、明、清各时期墓葬约570座。墓葬在此次发掘中均已清理。其中殷商时期墓葬共379座。本报告主要报道此次发掘所获殷商时期各类文化遗迹、遗物的情况,其余隋、唐、宋、明、清时期遗迹、遗物以后另文报道。
    此次发掘,获得了大量、丰富的殷商文化时期的珍贵资料。包括四道车辙的大型道路1条,中、小型房基10余座,各种形状的灰坑、窖穴65座,水井3眼,祭祀遗迹3处。商代中、小型墓葬379座,其中230余座出土铜器、玉器、陶器、蚌、贝等随葬品。经发掘证明,这一区域属殷墟遗址的东部边缘地带,是一处中、小**与大量平民生产、生活的场所。反映这一区域原住民社会等级不高,但是一批未经扰乱,系统、完整的资料,这在殷墟历年发掘中也是难得。系统地报道一个区域的文化堆积,揭示遗址、墓葬等各类遗迹的年代及演化关系,有助于对殷墟遗址的整体认识与研究。
    2003年始,郭家湾村民陆续迁此。本报告2004年立项启动编写遂改以郭家湾新村相称。发掘时仅以紧临机场南路为标识,发掘所有遗迹、遗物编号为2000AJN(2000代表年代,A代表安阳市、JN代表机场南路),即年代加安阳、机场南路字母简称。但为了简化,报告中统一省略了2000AJN编号。
    图一郭家湾新村遗址位置示意图
    贰文化层堆积与分期
    一、文化层堆积
    郭家湾新村遗址是一处东西长、南北宽的长条形地带,地势平坦。中东部为农民常年耕种的庄稼地,西端北段为机场水泥西跑道南端的延伸部分,南段为近现代的起土坑、石灰坑、管道及建筑垃圾(图版一,1)。
    发掘钻探资料表明,郭家湾新村遗址地下商代文化堆积状况大不相同。东部文化层堆积较薄,文化遗存分布稀疏;中部较东部堆积增厚,文化遗存分布较密集;西部文化层堆积深厚,遗存分布密集。
    由于发掘是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发掘经费不足,时间非常紧迫,对遗迹现象不能做全面揭露。探方相互间有一定间隔。因此各探方之间的地层没能相互对照,地层也未能统一(图版一,2)。
    根据发掘资料可以看出,郭家湾新村遗址文化层堆积状况东、中、西三个区域是有区别的。因此,将遗址文化层堆积分三个区域,并结合出土遗物对遗址的文化堆积做详细说明(图二)。
    东区发掘探方14个,以T8、T37西侧与中区为界。中区发掘探方13个和遗迹2处,以中区的T20西侧为界。西区发掘探方13个、遗迹1处。共发掘探方40个(编号为T1~T28、T30~T41)、遗迹3处。选出部分典型探方剖面资料,对东、中、西三区的文化层堆积状况分别加以介绍。
    (一)东区文化层堆积
    发掘面积1047.5平方米,14个探方中商代地层分两种状况。西侧T8~T11、T37堆积相同,即第4层至第6层或第4层至第7层为商代文化层堆积,其下为生土。东侧9个探方地层堆积5层,第4层、第5层为商代文化层堆积,其下为生土。现以T6、T9、T10为例说明。
    1.T6
    北壁剖面图(图三)。
    图三T6北壁剖面图
    第1层:农耕土,厚0.25~0.3米。土色灰黄,含有现代砖块等。
    第2层:厚0.25~0.35米。浅黄色土,厚薄均匀。出土明清时期残砖瓦片和瓷片等。
    第3层:厚0.2~0.3米。黄色土。出土唐宋时期瓷片等,一座隋代土洞墓(M64)开口此层下,打破第4、5层。H24开口此层下。
    第4层:厚0.3~0.5米。深黄灰色土。出土陶片较少,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主,器形有盆、簋、鬲、罐等,此层下压F9和H28、H29。
    第5层:厚0.9~0.95米。黄色砂土。出土陶片较多,以泥质灰陶为主,器形有罐、盆,夹砂灰陶以鬲残片为主。此层下为生土。
    第4层所出陶鬲,矮裆,矮足根为殷墟文化第三期所常见。打破第4层的H24出土的陶簋具有殷墟第三期的特点,故第4层应为殷墟文化第三期堆积。
    第5层所出土陶鬲,足较高,口沿稍窄,高裆,为殷墟文化**期所常见。故第5层应为殷墟文化一期堆积。
    2.T9
    分南、北探方,北探方东壁剖面(图四)。
    图四T9北探方东壁剖面图
    第1层:耕土层,厚0.3~0.45米。灰黄色土,土质疏松。出有近代铁器、瓷片等。
    第2层:厚0.3~0.35米。浅黄色土,土质细,厚薄均匀。内含瓷片、砖块等物。为明清时期堆积层。
    第3层:厚0.4~0.45米。红色黏土,厚薄均匀。出土宋代白瓷片,为唐宋时期堆积层。
    第4层:厚0.45~0.65米。红褐色土,土质较松,堆积较厚。此层出土陶片较少,以灰陶为主,器形有簋、罐、盆、大口尊等;夹砂灰褐陶次之,器形主要是鬲;还有泥质红陶,器形有罐、甗等。
    第5层:厚0.2~0.5米。土质较松,浅黄灰色土,堆积较薄。出土少量陶片,以泥质灰陶、夹砂灰陶为主,器形有簋、盆、罐、圜底罐、鬲等。
    第6层:厚0.5~1.65米。灰褐色土,土质较松,厚薄不一。出土陶片较多,以泥质灰陶为主,器形有簋、盆、尊、罍、罐、器盖等;夹砂灰陶有鬲,泥质红陶有罐。其下为生土。
    T9北探方南剖面显示,唐代M120开口第3层下,说明第1~3层为唐以后的文化堆积,第4~6层为殷代文化层。
    第4层所出的陶簋,厚唇,腹饰三角绳纹;陶鬲为宽沿,矮足,均具殷墟文化第四期特征,故第4层为殷墟文化第四期遗存。
    第5层出的陶簋,高圈足;陶鬲,矮裆矮足;陶盆,平沿,方唇,近斜腹,饰绳纹,均具殷墟文化第四期特征,第5层为殷墟文化第三期遗存。
    第6层出的陶簋,矮圈足;陶鬲,裆较高,口沿稍窄,均具殷墟文化第二期特征,故第6层应是殷墟文化第二期遗存。
    3.T10
    北壁剖面(图五)。
    第1层:耕土,厚0.3~0.4米。土色灰黄。含现代瓷片等。
    第2层:厚0.4~0.5米。黄色扰土,土质松。内出黑、白瓷片,砖块、瓦片等物。
    图五T10北壁剖面图
    第3层:厚0.4~0.8米。红色黏土,土质细密,堆积均匀。出土白瓷片等,应为唐宋时期堆积层。
    第4层:厚0.3~0.4米。黄色土,土质较松,层较薄。内仅出土罐口沿残片1件。
    第5层:厚0.3~0.4米。红褐色土。内出极少量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有少量泥质红陶,器形以簋为主,另有罐、盆等;夹砂灰陶以鬲残片为主。
    第6层:堆积较厚,上、中、下土色有区别,界线清楚,可分三小层。
    第6A层:厚0.2~0.3米。黑褐色土,土质较松,仅存于中上部,范围小,堆积薄。出土少量碎陶片,器形不明。
    第6B层:厚0.3~0.6米。花色土,颜色近黄,出土陶片极少,均泥质灰陶,器形以盆为多。
    第6C层:厚0.1~0.25米。红褐色土,分布仅在路面上一层,堆积较薄。未见陶片。
    第7层:厚0.05~0.1米。红褐色土,路面,质极硬,堆积两端薄而中部较厚。内出少量陶片,器形有簋、罐等。此层下为生土。
    该探方第4层至第7层为商代文化遗存。第5层出土陶簋口沿残片,厚唇,上腹饰小三角纹,腹饰三角划纹间饰绳纹,具有殷墟文化第四期特征,故第5层为殷墟文化第四期遗存。
    第6层仅6B层出土少量陶片,泥质灰陶,多为盆口沿残片,其特征具有殷墟文化第三期特征,故第6层为殷墟文化第三期遗存。
    第7层出土陶假腹豆,具有早于殷墟文化**期(即洹北商城时期)特征,其他遗物未见晚于该时期,故第7层为商代洹北商城时期遗存。该层下部的车道年代应相当于第7层的年代,车道同为洹北商城时期遗存。
    (二)中区文化层堆积
    发掘探方13个,发掘面积为1236平方米。该区南北两段文化堆积状况截然不同,北半部包括T13~T16、T19及牛坑(M342)、窖穴(M197)等,商代文化层堆积或仅有极薄的一层或没有层位堆积。南半部殷代文化层堆积厚重,包括T12、T17、T18、T20、T21、T34~T36等,现以T18、T20、T35三探方为例说明。
    1.T18
    南壁剖面(图六)。
    第1层:厚0.3~0.4米。灰褐色土,耕土层,土质松。内含陶片、碎砖块等。
    第2层:厚0.25~0.6米。黄色土,土质较松。内含黑、白瓷片。
    第3层:厚0.2~0.7米。黄褐色土,土质较松。出土白瓷片、陶片、动物碎骨等物。F2开口第3层下,探方南M231、M232、M257开口第3层下,打破F2,探方北M251、M244、
    目录
    目录 壹 遗址概况 (1) 贰 文化层堆积与分期 (3) 一、文化层堆积 (3) (一)东区文化层堆积 (3) (二)中区文化层堆积 (6) (三)西区文化层堆积 (10) 二、文化分期 (12) 叁 居址 (14) 一、遗迹 (14) (一)房基 (14) (二)灰坑和窖穴 (26) (三)陶棺葬 (51) (四)水井 (62) (五)祭祀坑 (63) (六)地层中的人骨遗存 (65) (七)道路及相关祭祀遗存 (68) 二、出土遗物 (70) (一)陶器 (70) (二)各类小件器物 (86) 肆 墓葬 (107) 一、概况 (107) (一)墓葬形制 (107) (二)葬具 (108) (三)葬式 (109) (四)殉人和殉牲 (114) (五)随葬器物放置情形 (116) 二、墓例 (118) 三、随葬器物 (136) (一)陶器 (136) (二)青铜器 (191) (三)其他 (205) 四、墓葬分期与墓葬陶器组群 (213) (一)地层关系及随葬品演变趋势 (213) (二)器物分期 (215) (三)墓葬分期与墓葬陶器组群 (218) 五、墓地分区与墓葬组群 (220) (一)各区概况 (221) (二)墓葬组合 (223) 伍 结语 (226) (一)郭家湾新村遗址——殷墟东部一处较完整的民居聚落 (226) (二)郭家湾新村遗址发掘为界定殷墟东部范围提供了重要资料 (227) (三)大型道路、车辙是此次发掘的重要发现 (227) (四)殷墟时期家族墓地的生动写照 (228) 附表 (229) 附表一 郭家湾新村遗址商代陶棺葬登记表 (229) 附表二 郭家湾新村遗址出土商代卜骨、卜甲登记表 (231) 附表三 郭家湾新村遗址商代墓葬登记表 (234) 附表四 郭家湾新村遗址商代墓葬壁龛统计表 (252) 附表五 郭家湾新村遗址商代墓葬出土陶容器组合与型式统计表 (253) 附表六 郭家湾新村遗址商代墓葬出土铜礼器登记表 (263) 附表七 郭家湾新村遗址商代墓葬出土贝放置位置登记表 (264) 附表八 郭家湾新村遗址商代墓葬出土铜、铅器质量登记表 (266) 附表九 郭家湾新村遗址商代墓葬出土铜戈(戣)分期与型式登记表 (267) 附表一〇 郭家湾新村遗址商代墓葬出土铜矛型式登记表 (268) 附表一一 郭家湾新村遗址商代墓葬出土铜铃型式登记表 (268) 附表一二 郭家湾新村遗址商代墓葬出土铅戈分期登记表 (269) Abstract (270) 后记 (272) 插图目录 图一 郭家湾新村遗址位置示意图 (2) 图二 郭家湾新村遗址探方分布图 (插页) 图三 T6 北壁剖面图 (4) 图四 T9 北探方东壁剖面图 (4) 图五 T10 北壁剖面图 (5) 图六 T18 南壁剖面图 (7) 图七 T20 西壁剖面图 (8) 图八 T35 南壁剖面图 (9) 图九 T28 东探方西壁剖面图 (10) 图一〇 T33 东壁剖面图 (11) 图一一 T26 ④下遗迹平面图 (14) 图一二 F3 平、剖面图 (15) 图一三 F3 灶台平、剖面图 (15) 图一四 F9 平、剖面图 (16) 图一五 F4 平、剖面图 (17) 图一六 F7 平、剖面图 (18) 图一七 F8 平、剖面图 (19) 图一八 F6 平、剖面图 (21) 图一九 F2 平面图 (23) 图二〇 F2 平、剖面图 (24) 图二一 F1 平、剖面图 (27) 图二二 H47 平、剖面图 (28) 图二三 H56 平、剖面图 (29) 图二四 H3 平、剖面图 (29) 图二五 H25 平、剖面图 (30) 图二六 H57 平、剖面图 (30) 图二七 H59 平、剖面图 (31) 图二八 H5 平、剖面图 (31) 图二九 H1 平、剖面图 (32) 图三〇 H2 平、剖面图 (33) 图三一 H4 平、剖面图 (33) 图三二 H26 平、剖面图 (33) 图三三 H27 平、剖面图 (33) 图三四 H46 平、剖面图 (34) 图三五 H48 平、剖面图 (35) 图三六 H41 平、剖面图 (35) 图三七 H55 平、剖面图 (35) 图三八 H12 平、剖面图 (36) 图三九 H31 平、剖面图 (36) 图四〇 H66 平、剖面图 (37) 图四一 H60 平、剖面图 (37) 图四二 H50 平、剖面图 (38) 图四三 H51 平、剖面图 (38) 图四四 H52 平、剖面图 (39) 图四五 H53 平、剖面图 (39) 图四六 H54 平、剖面图 (39) 图四七 H65 平、剖面图 (40) 图四八 H30 平、剖面图 (40) 图四九 H32 平、剖面图 (41) 图五〇 H42 平、剖面图 (41) 图五一 H61 平、剖面图 (42) 图五二 H33 平、剖面图 (42) 图五三 H34 平、剖面图 (43) 图五四 H35 平、剖面图 (43) 图五五 H49 平、剖面图 (43) 图五六 H36 平、剖面图 (44) 图五七 H39 平、剖面图 (44) 图五八 H43 平、剖面图 (44) 图五九 H44 平、剖面图 (45) 图六〇 H45 平、剖面图 (45) 图六一 H64 平、剖面图 (45) 图六二 H58 局部平、剖面图 (46) 图六三 H24 平、剖面图 (46) 图六四 H22 平、剖面图 (47) 图六五 H6 平、剖面图 (47) 图六六 H7 平、剖面图 (47) 图六七 H9 平、剖面图 (48) 图六八 H68 平、剖面图 (48) 图六九 H67 平、剖面图 (49) 图七〇 H21 平、剖面图 (49) 图七一 H40 平、剖面图 (50) 图七二 H18 平、剖面图 (50) 图七三 H23 平、剖面图 (51) 图七四 H62 局部平、剖面图 (51) 图七五 H63 平、剖面图 (51) 图七六 W14 平面��及出土陶罐 (52) 图七七 W15 平面图 (53) 图七八 W16 平面图 (53) 图七九 陶罐(W16 ︰ 1) (53) 图八〇 W1 平面图 (53) 图八一 陶罐(W1 ∶ 1) (54) 图八二 W2 平面图 (54) 图八三 陶罐(W2 ∶ 1) (55) 图八四 W3 平面图 (55) 图八五 W4 平面图 (55) 图八六 陶罐(W4 ︰ 1) (55) 图八七 W5 平面图 (55) 图八八 陶罐(W5 ︰ 1) (56) 图八九 W6 平面图 (56) 图九〇 陶罐(W6 ︰ 1) (57) 图九一 W7 平面图 (57) 图九二 陶罐(W7 ︰ 1) (57) 图九三 W8 平面图 (57) 图九四 陶罐(W8 ︰ 1) (58) 图九五 W9 平面图 (58) 图九六 陶瓮(W9 ︰ 1) (58) 图九七 W10 平面图 (58) 图九八 W11 平面图 (59) 图九九 陶罐(W11 ︰ 1) (59) 图一〇〇 W12 平面图 (59) 图一〇一 陶罐(W12 ︰ 1) (59) 图一〇二 W13 平面图 (60) 图一〇三 陶瓮(W13 ︰ 1) (60) 图一〇四 W17 平面图 (60) 图一〇五 陶罐(W17 ︰ 1) (61) 图一〇六 W18 平面图 (61) 图一〇七 陶罐(W18 ∶ 1) (61) 图一〇八 W19 平面图 (61) 图一〇九 陶罐(W19 ︰ 1) (61) 图一一〇 J1 平、剖面图 (62) 图一一一 J2 平、剖面图 (63) 图一一二 M197 平、剖面图 (63) 图一一三 M197 分层平面图 (64) 图一一四 M197 分层平面图 (64) 图一一五 M342 平面图 (65) 图一一六 M559 平面图 (66) 图一一七 M558(西)、M560(东)平面图 (66) 图一一八 M561 平面图 (66) 图一一九 M562 平面图 (67) 图一二〇 M266 平面图 (67) 图一二一 L1 平、剖面图 (68) 图一二二 T11 ⑧路基内牛头祭祀遗存 (70) 图一二三 殷墟文化**期早段陶器 (72) 图一二四 殷墟文化**期晚段陶器 (74) 图一二五 殷墟文化第二期早段陶器 (75) 图一二六 殷墟文化第二期晚段陶器 (77) 图一二七 殷墟文化第三期陶器 (78) 图一二八 殷墟文化第三期陶器 (80) 图一二九 殷墟文化第四期早段陶器 (81) 图一三〇 殷墟文化第四期早段陶器 (83) 图一三一 殷墟文化第四期晚段陶器 (84) 图一三二 殷墟文化第四期晚段陶管道 (85) 图一三三 陶磢 (86) 图一三四 陶方簋(T28 ④∶ 7) (87) 图一三五 陶纺轮 (88) 图一三六 陶器 (89) 图一三七 石器 (90) 图一三八 铜器 (91) 图一三九 卜骨 (92) 图一四〇 卜骨 (93) 图一四一 卜骨 (94) 图一四二 卜骨(H51 ∶ 3) (95) 图一四三 卜骨 (96) 图一四四 卜甲 (97) 图一四五 骨镞 (98) 图一四六 骨笄 (100) 图一四七 骨锥 (102) 图一四八 骨器 (103) 图一四九 骨器 (104) 图一五〇 骨角器 (105) 图一五一 蚌和贝 (105) 图一五二 贝和蛤 (106) 图一五三 郭家湾新村遗址商代墓葬分布示意图 (插页) 图一五四 M222 平面图 (108) 图一五五 仰身直肢葬 (110) 图一五六 仰身直肢葬 (111) 图一五七 俯身直肢葬 (112) 图一五八 仰身屈肢葬 (113) 图一五九 俯身屈肢葬及侧身葬 (114) 图一六〇 M63 平面图 (115) 图一六一 M501 平面图 (115) 图一六二 M58 平面图 (117) 图一六三 M313 平面图 (118) 图一六四 M317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