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大家掌故 第一缉 不为繁华易素心
QQ咨询:
有路璐璐:

大家掌故 第一缉 不为繁华易素心

  • 作者:陈祖芬等
  •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 ISBN:9787510893131
  • 出版日期:2020年12月01日
  • 页数:208
  • 定价:¥4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10893131
    • 作者
    • 页数
      208
    • 出版时间
      2020年12月01日
    • 定价
      ¥45.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大家掌故本系列一套三本,共计二百多篇文章,全部出自文学大师金庸先生创办的明报月刊近五十年的精选。作者来自海内外各行各业,以动人的笔触记录了近代以来,百余年内,中国各个领域大师们的趣事逸闻;各个历史时代大事件的真实回忆;各种圈子从未示人的隐秘往事。写人和叙事为主各自相映;梳理与考证相得益彰。是当今研究中国近现代百年历史人文、风土人情、风貌民俗的高雅读物。系列*本:不为繁华易素心,主要讲述在艰难年代中中国各色人物对历史和生活的感悟,催人奋进,引人深思。
    文章节选
    一个人名噪一时并不稀奇,但一生饮誉却难得一见,梅兰芳是这样为数有限的人之一。他经历北洋军阀统治、国民党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期。北京杨梅竹斜街或鲜鱼口照相馆的橱窗陈列,如走马灯似的,一会儿袁世 凯,一会儿黎元洪,一会儿又是冯国璋;冯“大总统”的肖像换上徐世昌、段祺瑞,未久,又让曹锟、吴佩孚、 张作霖、冯玉祥所顶替,然后是蒋中正……可是梅兰芳的玉照却“我自岿然不动”。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我和几位蓄须明志的梅兰芳同事自重庆转往上海。在大后方住了多年,一旦旧地重游,恍如隔世,对那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的生活,看不习惯。昔日的租界虽说收回了,满街却是趾高气扬的美国兵。刚从日寇铁蹄下解放出来的上海市民,瞪眼望着那群飞扬跋扈的花旗“烂水手”,憋着一肚子气。请看**城中是谁家天下?那时从天上飞来的和从地下钻出来的“五子登科”之徒,竟把上海看作殖民地,沦陷区的人都被戴上了“伪”字号的帽子,不但汉奸是正牌的伪官、奸商,连普通老百姓也成了“伪百姓”,一切都乱了套。难怪洪深教授一回到上海就叹气:“除了电车还在轨道上跑,一切都出了轨!” 我们几个从大后方来的记者,有时在咖啡馆小坐,闲谈种种光怪陆离的现象。忽然有人提出:“去访问梅兰芳,怎么样?这是位新闻人物呀!”这个建议立刻获得大家的同意。“双十节”将近,上海充满了节日气氛。市政府筹备这天清晨在跑马厅(人民公园)举行隆重的庆祝大会,会后是盛大的游行,晚间在兰心戏院演出精彩的文艺晚会,大轴戏是梅兰芳的《费贞娥刺虎》。由于他在敌占区坚贞不屈,蓄须明志,拒绝粉墨登场,人们对他的表演艺术望眼欲穿。他息影多年,为了准备演出,免不了忙于重新组班,自己也要勤吊嗓子、练身段。 我忖思,这个日子口约他访问不太可能。我向父亲提起这事,父亲说:“我打个电话试试。” 谁也没料到,梅兰芳一口答应下来,日期就是十月十日。 父亲提醒他:“你这天有戏,够忙乱的,还是改日吧?” 梅先生答:“就这天合适。人家都知道我晚上有戏,白天不会来找我的。” 就这样,我们在胜利后的**个辛亥革命纪念日,作为大后方的**批记者,采访了这位举世闻名的艺术大师。这也是我生平**次会见梅兰芳。他的名字,我*初知道还是儿时从父亲口中听到的。梅先生是男旦,当时演员都有艺名。我小时候以为“梅兰芳”如同“白牡丹”一样,也是艺名,突然问我父亲:“梅兰芳的真姓是什么?” 父亲大笑道:“傻孩子,梅兰芳不是明明姓梅?”我好纳闷,这样一个女性的芳名! 民国初年,中国银行总裁冯耿光(幼伟)、吴震修、李释戡、许伯明等先生和我父亲以及一些文苑名流,热爱梅兰芳的戏曲,钦佩梅兰芳的人品,与之结为忘年交。这几位老先生被时人视为“梅党”,被梅先生的表演艺术所倾倒。无量大人胡同“缀玉轩”中,时常能见到他们的踪迹。老人们在一起,或击节歌唱,或研讨剧情,或推敲音韵,或撰写唱词,或讲究服装、身段、扮相等,酒酣耳热之际,豪兴大发,放论古今,不久,一个剧本就产生了。 梅兰芳能在他周围有这样一个强大阵容的“参谋团”,对今天任何一个名角儿说来,是不可能的事。 我**次接触梅先生,是在北伐战争时的上海。那时我还是一个弱冠的学生,随长辈去串亲戚。亲戚家正主办《诗钟》,梅先生也来了。我不能厕身父执辈中,对梅先生也只是隔窗窥视,可称“望梅止渴”。 来到思南路梅宅,阶前木叶殷红斑斓,一只主人豢养的猢狲在草坪上自由自在地玩耍。客厅内这时却静悄悄的,如同大战前夕的宁静,完全出乎我们意料。这位新闻人物家中,既没有如云的宾客,也没有丝竹管弦之声,更无形形色色的人事纠缠他,连电话铃也未响过一次。如果不是姚玉芙开门肃客时告知:“梅大爷正在候驾呢!”我们还以为走错了人家。 这座小楼连同草坪虽占地不广,却异常玲珑舒适。据他后来自己说,房子的业主是新华银行,仗着冯幼伟的说情,才暂缓追索积欠的租金。梅先生在沦陷时期的生活窘境可想而知。我正端详壁上悬挂他学画的老师汤涤(定之)先生的巨幅墨梅,主人已经含笑安详地走入客厅。那次谈话,我曾写过访问记,作为专栏文章刊于《立报》**版,可能是(抗日)胜利后**篇关于梅兰芳的报道吧。 梅兰芳是一位可敬的爱国者。对他的蓄须明志,自己认为“这不过是国民的天职”。在香港,在上海,他都在日本人的严密监视下,言论行动不能自由。他手中无枪,无以驰骋疆场杀敌。他手中没有马班之笔,无从对敌伪口诛笔伐。他竭力所能办到的是拒绝粉墨登场,不为所谓“王道乐土”粉饰太平。并不像什么人说的,凡天才都是天生的革命家。 梅兰芳自不例外。在他成为无产**先锋队的一员之前,他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未必了解。他与左翼文化人有接触,也访问过苏联,但他对**和爱国的概念,并非一开始就明确的。当我告诉他,大后方的人们很想念他时,他脱口而出:“我准备收拾收拾,把家安顿好之后,就上重庆向蒋委员长致敬!” 在当时,举国一片胜利的欢腾,“元首”就是**的象征。当人们还未彻底认清蒋介石的面目之时,梅兰芳有那样的说法又何足怪?事实教育了梅兰芳,他后来并未去重庆向蒋介石致敬,也没有去南京给蒋祝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他既未出走香港,更未逃亡台湾。梅兰芳深明大义,待人温柔敦厚,即使在他经济困窘时,也照常供养他的旧班底、老伙计、厨师、司机、仆役,直至梅先生本人辞世。他毕生不忘提掖他从艺的恩师与挚交冯幼伟、追随他多年的策士李释戡和秘书许姬传。 梅兰芳是京剧改良运动的先行者。从来历史上伟大的艺术家都是革新运动的首创人。蹈袭前人,只能是跟着人家屁股后头跑。墨守成规,口口声声以不逾越祖师爷的规范而扬扬自得的演员,只能是抱残守缺,一代不如一代。从《天女散花》《邓霞姑》到《生死恨》《战金山》以及晚年的绝响《穆桂英挂帅》都验证了他不断追求进步的足印。 梅兰芳不但在表演艺术方面足以雄视梨园,他的戏德,他的为人谦恭,也值得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一次戏剧节大会演中,他和周信芳先生合演《打渔杀家》。这出戏生旦并重,而以萧恩略占上风,本来以梅先生的声望论,可以不轻易给人配桂英,然而他毅然接受周的提议,排出这个戏码子,破例为周挎刀,用周的琴师,出场时也让周先出台亮相,而自己闪在一边。这样,并无损于梅兰芳的声誉。相反的,愈使人佩服梅先生谦让的戏德高人一等。 有**,梅先生在我家便宴,座中大都是前辈老先生。梅先生在老辈面前,执礼甚恭,决不夸夸其谈,而是有问方答。老先生们坐在沙发上谈天说地,梅先生一句也不打岔,选了近窗的靠背木椅落座,默默倾听。我和他相隔两把空椅。这时,我问梅先生:“那天您和信芳合作的《打渔杀家》真不赖。我相信你们一南一北从没配过这出戏吧?” 梅先生正在注视老先生谈笑,不料我陡地有此一问,很快挪过两个位子,靠近我侧耳倾听。我顿时意识到我的失礼。我和他讲话,按礼节应该走过去挨近他,怎么反让他“移樽就教”呢?我感觉不好意思,梅先生却泰然自若,低声答话,生怕干扰老人们的谈兴。 “可不是。我还头一回跟周先生配这出戏呢。”梅兰芳以愉快的心情回答我。 “可演得严丝合缝,一点儿瞧不出来。听得出,您是有意压低调门来配合信芳的。” “哪儿的话!是该我凑合周先生。可惜时间太短,才对了一回调儿就上场啦。我是尽量依周先生的戏路子,可惜没配好,真不过意。” 想到今天有的京剧演员刚刚有点名气,功夫还没到家,就争头牌、抢大轴,为争名次而吵红了脖子,成冤家对头的,大有人在。 一九八六年我游香山,偶经万华山麓,拜谒了梅兰芳长眠之地。翠柏夹通,一座花岗石梅花雕刻的石板墓穴中,安息着一代宗匠。墓碑上只有“梅兰芳之墓”五字,没镌刻任何头衔,也没有雕栏玉砌的华表玄堂,素朴庄重。其实,任何赞美的头衔和辉煌的建筑也难以概括和显示他一生的伟大业绩。 梅兰芳在千万人的心中,永远留下美好记忆的丰碑!
    目录
    **部分不为繁华易素心 鲁迅怎样过年 李允经 003 我所认识的老舍 [俄]爱鲁地·富特林哥 008 纪念张兆和先生 李芸生 027 我的朋友乔冠华 [日]品田丰治 032 “我一直在写”——记余光中先生 陈芳 035 成年人的童话——查良镛先生北大行 陈祖芬 049 访华君武谈漫画创作,看黄胄画少女与毛驴 ——北京、南京、上海画坛小记 莫一点 057 第二部分文人的一点真骨血 君子一诺:记季羡林先生 张世林 071 蓄须明志的爱国艺人——初访梅兰芳的感受 冒舒 081 名副其实的“国子先生”——记启功先生 黄苗子 088 张君秋和还珠楼主在日本沙滩宪兵队 阿澜 115 钱学森和他的同学徐璋本 谢泳 126 第三部分真名士自风流 张爱玲二三事——访张爱玲姑夫记 司马新 135 齐白石和梅兰芳的交往 王方宇 141 金庸的侠气 池田大作 148 第四部分盖棺未定论 丰子恺与叶圣陶 丰华瞻 157 重新发掘施蛰存的世纪人生 孙康宜 161 洪业忆故友:胡适、顾颉刚、傅斯年、赵元任 陈毓贤 174 一位“冻死迎风站”的倔强母亲 ——记张学良的生母赵氏 之宇 191 微笑——纪念外公俞平伯逝世二十周年 韦柰 197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