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说词解字 青玉案: 词牌名。 鱼龙: 鱼形、龙形彩灯。 蛾儿雪柳黄金缕: 三者都是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装饰品。 阑珊: 残, 将尽, 这里指灯火零落稀疏的样子。 作者简介 辛弃疾( 1 1 4 0 — 1 2 0 7 ) 字幼安,号稼轩,今山东济南人。南宋**抗金将领,豪放派词人, 与苏轼并称“ 苏辛” 。 诗意** 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 五十八字以内)、中调( 五十九字至九十字)、长调( 九十一字以上) 。比照一下就知道, 欧阳修用的是小令, 辛弃疾用的是中调。 虽然文学作品的优劣不以字数的多寡论, 但一般而言, 字数多一些, 作品的容量当然就相对大一些。显然, 《青玉案》传递了更丰富的元夕热闹信息: 花灯、焰火、宝马、雕车、箫声、龙舞、美女、暗香…… 但辛弃疾并不是要写元夕的热闹, 相反, 他要写的是热闹之中的冷寂— “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 当大家都在灯火通明、热闹欢快之中, 却有一个人在灯火**甚至暗淡之处, 这个人就一定是与众不同之人, 他孤高, 他坚执, 他抗争。这个人其实就是辛弃疾自己。整个朝廷都偏安江南之时, 他始终坚守抗金、收复失地的理想。 现在我们明白了, 为什么辛弃疾选择《青玉案》这个中调, 因为他要用更大的篇幅写元夕的热闹。只有将热闹写足了, 写够了, 才能更好地反衬出“ 那人” 的冷寂, 才能更好地突出自己的孤高、坚执与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