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文学史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文学史

  • 作者:曾毅 著,陈文新 编
  • 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
  • ISBN:9787539668802
  • 出版日期:2021年05月01日
  • 页数:292
  • 定价:¥5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选取有代表性的民国学者所著中国文学史著作,进行整理出版。 本卷为民国初年学者曾毅所著《中国文学史》,在“文学与学校”“文学与科举”“文学与思想”等内容上颇有创见,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文学精神和文学历史发展的独到见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文章节选
    世称坤舆文化之发源地有三:曰印度,曰希腊,曰中华。顾希腊早并于罗马,印度亦见灭于英伦,惟中华屹然独存。希腊、印度之幅员均极狭小,而中华并其时独领有广大之土地。以今言之,中国文学史上诚负此二大特色矣。 中国,世界之故国也。文明之曙光远发于四千余年以前,自伏羲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而羲黄以降,一变而为唐虞之禅让,再变而为殷周之放伐,三变而为秦汉之兼并,四变而为魏晋之篡窃,五变而为南北朝之分裂。一统于隋,而唐而宋而元明清,上下四千载间,文化光被四裔,实东洋文明之母国也。 中国,世界之大国也。人口四万万,占世界三分之一,幅员之广,为方里者四千余万,大于欧罗巴全洲,占亚洲三分之一。山川清淑之气,磅礴郁积,伟人畸士,时孕育于其间。五岳四渎,平野巨浸,古塞危城,崇陵邃壑,水石林木之胜,无美不备,而抽其秘思,写其印象,以发见于文心诗品者,故亦无美不备。 语其寿命,既如彼其长;举其范围,又如此其大。故文学数量之繁富,在世界无与比伦。而况中国,故以文立国者也,止戈以为武,经纬天地之谓文。自来谊辟明君,莫不抑武之七德,而扬文之九功。学士文人又皆��立言为不朽之盛事,文章为经国之大业。故文学者,实可谓为中国之生命,四千余年之国华,四百余州之声采也。 然历年兹多,由时代之推移,古今不一其趣。夏尚忠,殷尚质,周尚文,秦用法术,汉重经术,魏秉申商,晋崇老庄,特质之见于治术者然也。汉之注,唐之疏,宋之义理,清之考据,特质之见于经术者又然也。以文学言之,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代有变迁,而见于种别者,则各有其异彩。汉有建安体,魏有正始体,晋有太康体,宋有元嘉体,齐有永明体,唐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之别,即见于格调者亦各有其精神。故元首股肱,何其盛也;采薇麦秀,何其衰也;大风垓下,何其雄也;短歌微吟,何其泰也。抚遗文而思往事,觉其气象各有不同者矣。 领土既广,随地方之风气,南北不同其揆。自古邹鲁多鸿儒,三楚多秀士,郑卫多淫声,燕赵多悲歌慷慨。山西出将,山东出相。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故南人好文,北人尚质。画有南宗北宗,书有南派北派,词曲戏剧,亦莫不然。《北史·文苑传》云:“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盖西北多山岳,东南多川泽。北方气候严冷,风物萧索,古重气节,故理胜于词;南方气候温暖,风光明媚,俗尚绮靡,故文过乎意。实质之文,多产于北;情韵之文,多起于南。有由然矣。 然则中国文学,所由有高古之趣者,非以其建国久,源远而流长乎?而其弊也,养成好古之风,竞尚拟古之习。所由有壮大之气象者,非以其土地之广大,山河之雄阔,文人眼界为广远乎?而其弊也,流于粗豪,失于夸大。夫拟古之习,原起于晚季之世,有志者追怀往盛,沉吟俯仰,以极其景慕之思。夸大之情,徒走于意气之浮嚣,未暇究诘,以自沮其进步者也。故末世之文学,万吹一律,空泛滥于典故之踏袭,而梏亡自家之性灵,遂至驱于自尊自重之风,而生门户保守之见。
    目录
    前言(周勇)/ 001 序/001 自序/001凡例/001 编 绪论 章 文学史上之特色/003 第二章 文学与文字/005 第三章 文学与学校/007 第四章 文学与科举/009 第五章 文学与儒释道三教/011 第六章 文学之分类/014 第七章 文学史上之时代区划/016 第二编 上古文学 章 概论/021 第二章 唐虞文学/024 第三章 三代文学(一)/026 第四章 三代文学(二)/ 029 第五章 春秋战国文学(一)/031 第六章 春秋战国文学(二)/034 第七章 春秋战国文学(三)/ 036 第八章秦之文学/039 第三编 中古文学 章 两汉文学总论/045 第二章 汉初文学之状况与高祖之遗谟/047 第三章 文景时之文学/048 第四章 武帝时之文学极盛(一)/ 050 第五章 武帝时之文学极盛( 二)/ 053 第六章 司马相如与司马迁/055 第七章《郊祀歌》十九章与《古诗十九首》/058 第八章 小说之发展/060 第九章 昭宣时代之文学/062 第十章 刘向父子与扬雄/064 第十一章 光武之中兴与文学上之遗谟/067 第十二章 班氏父子/069 第十三章 东汉之诸子者流/072 第十四章 训诂学之风行/074 第十五章 建安文学/076 第十六章 魏晋之非儒教主义/078 第十七章 八代文章之始衰/080 第十八章 正始文学/081 第十九章 太康文学/083 第二十章 东晋之诗杰/085 第二十一章 南北朝之佛教思潮/087 第二十二章 元嘉文学/088 第二十三章 永明文学/091 第二十四章 梁陈间作者/094 第二十五章 惇大邢小魏/097 第二十六章六朝之乐府/098 第二十七章 文集与文史之盛兴/100 第二十八章隋之统一与文运之更始/102 第四编 近占文学 章 唐之文化及思潮(一)/107 第二章 唐之文化及思潮(二)/ 109 第三章 古今体诗格之成立/112 第四章 十八学士与唐之经学/115 第五章 十八学士与唐之史学/ 117 第六章 初唐四杰与沈宋二家/119 第七章 陈子昂/121 第八章 开元天宝间诗学之极盛/123 第九章 李白,杜甫/125 第十章 大历十才子/128 第十一章 元和长庆之中兴/130 第十二章 晚唐之诗学/133 第十三章 韩柳以前文章三变/ 135 第十四章 韩愈.柳宗元/137 第十五章 韩柳以外之文家/140 第十六章 佛教之势力与缁徒之文学/142 第十七章 唐代小说之盛兴/144 第十八章 词学之发展/145 第十九章 宋之学术与文学之影响/ 148 第二十章 宋之政治与文学之影响/151 第二十一章 西昆体/153 第二十二章 欧阳修与文运拓新/156 第二十三章 曾巩、王安石/160 第二十四章 洛党与道学/ 162 第二十五章 川党与文学/164 第二十六章 江西诗派/ 166 第二十七章 南渡后之文/168 第二十八章 南渡后之诗/171 第二十九章 鹅湖之会与朱陆异同/174 第三十章 记事文之发达/176 第三十一章 词学之极盛/178 第三十二章 文史与文料/181 第三十三章 辽金文学/183 第三十四章 元之建国与文运/186 第三十五章 元代之作者/187 第三十六章 小说戏曲之勃兴/189 第三十七章 明之国势与文运/192 第三十八章 宋濂、方孝孺/195 第三十九章 吴中四杰/197 第四十章 台阁体/199 第四十一章 八股文/200 第四十二章 弘正文学/202 第四十三章 王守仁/205 第四十四章 嘉靖文学(一)/ 207 第四十五章 嘉靖文学(二)/ 210 第四十六章 公安派与竟陵派/212 第四十七章 明末文学/214 第五编 近世文学 章 前清文学之概观(一)1219 第二章 前清文学之概观(二)1223 第三章 明季遗老(一)/ 225 第四章 明季遗老(二)1 227 第五章 清初之文学/230 第六章 王渔洋、朱竹坨/233 第七章 方苞、刘大槐/236 第八章 神韵派之反抗者/238 第九章 骈体文之兴盛/241 第十章 桐城派与阳湖派/243 第十一章 折衷派与曾国藩/246 第十二章 史学之昌盛/248 第十三章 词学之复兴/250 第十四章 ―清之戏曲小说/252 第十五章 结论/255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