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周勇)/ 001 序/001 自序/001凡例/001 编 绪论 章 文学史上之特色/003 第二章 文学与文字/005 第三章 文学与学校/007 第四章 文学与科举/009 第五章 文学与儒释道三教/011 第六章 文学之分类/014 第七章 文学史上之时代区划/016 第二编 上古文学 章 概论/021 第二章 唐虞文学/024 第三章 三代文学(一)/026 第四章 三代文学(二)/ 029 第五章 春秋战国文学(一)/031 第六章 春秋战国文学(二)/034 第七章 春秋战国文学(三)/ 036 第八章秦之文学/039 第三编 中古文学 章 两汉文学总论/045 第二章 汉初文学之状况与高祖之遗谟/047 第三章 文景时之文学/048 第四章 武帝时之文学极盛(一)/ 050 第五章 武帝时之文学极盛( 二)/ 053 第六章 司马相如与司马迁/055 第七章《郊祀歌》十九章与《古诗十九首》/058 第八章 小说之发展/060 第九章 昭宣时代之文学/062 第十章 刘向父子与扬雄/064 第十一章 光武之中兴与文学上之遗谟/067 第十二章 班氏父子/069 第十三章 东汉之诸子者流/072 第十四章 训诂学之风行/074 第十五章 建安文学/076 第十六章 魏晋之非儒教主义/078 第十七章 八代文章之始衰/080 第十八章 正始文学/081 第十九章 太康文学/083 第二十章 东晋之诗杰/085 第二十一章 南北朝之佛教思潮/087 第二十二章 元嘉文学/088 第二十三章 永明文学/091 第二十四章 梁陈间作者/094 第二十五章 惇大邢小魏/097 第二十六章六朝之乐府/098 第二十七章 文集与文史之盛兴/100 第二十八章隋之统一与文运之更始/102 第四编 近占文学 章 唐之文化及思潮(一)/107 第二章 唐之文化及思潮(二)/ 109 第三章 古今体诗格之成立/112 第四章 十八学士与唐之经学/115 第五章 十八学士与唐之史学/ 117 第六章 初唐四杰与沈宋二家/119 第七章 陈子昂/121 第八章 开元天宝间诗学之极盛/123 第九章 李白,杜甫/125 第十章 大历十才子/128 第十一章 元和长庆之中兴/130 第十二章 晚唐之诗学/133 第十三章 韩柳以前文章三变/ 135 第十四章 韩愈.柳宗元/137 第十五章 韩柳以外之文家/140 第十六章 佛教之势力与缁徒之文学/142 第十七章 唐代小说之盛兴/144 第十八章 词学之发展/145 第十九章 宋之学术与文学之影响/ 148 第二十章 宋之政治与文学之影响/151 第二十一章 西昆体/153 第二十二章 欧阳修与文运拓新/156 第二十三章 曾巩、王安石/160 第二十四章 洛党与道学/ 162 第二十五章 川党与文学/164 第二十六章 江西诗派/ 166 第二十七章 南渡后之文/168 第二十八章 南渡后之诗/171 第二十九章 鹅湖之会与朱陆异同/174 第三十章 记事文之发达/176 第三十一章 词学之极盛/178 第三十二章 文史与文料/181 第三十三章 辽金文学/183 第三十四章 元之建国与文运/186 第三十五章 元代之作者/187 第三十六章 小说戏曲之勃兴/189 第三十七章 明之国势与文运/192 第三十八章 宋濂、方孝孺/195 第三十九章 吴中四杰/197 第四十章 台阁体/199 第四十一章 八股文/200 第四十二章 弘正文学/202 第四十三章 王守仁/205 第四十四章 嘉靖文学(一)/ 207 第四十五章 嘉靖文学(二)/ 210 第四十六章 公安派与竟陵派/212 第四十七章 明末文学/214 第五编 近世文学 章 前清文学之概观(一)1219 第二章 前清文学之概观(二)1223 第三章 明季遗老(一)/ 225 第四章 明季遗老(二)1 227 第五章 清初之文学/230 第六章 王渔洋、朱竹坨/233 第七章 方苞、刘大槐/236 第八章 神韵派之反抗者/238 第九章 骈体文之兴盛/241 第十章 桐城派与阳湖派/243 第十一章 折衷派与曾国藩/246 第十二章 史学之昌盛/248 第十三章 词学之复兴/250 第十四章 ―清之戏曲小说/252 第十五章 结论/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