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时间胶囊(美国国家畅销书,福克纳小说奖获奖作品,作者被誉为美国的“艾丽丝·门罗”)
QQ咨询:
有路璐璐:

时间胶囊(美国国家畅销书,福克纳小说奖获奖作品,作者被誉为美国的“艾丽丝·门罗”)

  • 作者:﹝美﹞琼·西尔伯 著 曹源 译 时代华语 出品
  •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 ISBN:9787559400727
  • 出版日期:2021年07月01日
  • 页数:240
  • 定价:¥4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重磅**: 恐惧、信仰与爱,我们的每项抉择都影响了自己和他人的一生。 全书向我们展现了深渊距每个人的咫尺距离,以及亲密关系带来的欢乐。小说由一系列内在关联的故事勾连而成,组成包罗万千的圈形叙事结构。作者将毫不相干的生命集中进同一个群体里,令作品叙事有了神奇的厚度。 作者将三个中篇小说组成长篇小说,这些文字既能独立阅读,又如一张华丽的土耳其地毯,串起三个主角的生命,将一群来自世界不同角落的陌生人集结到一场车祸的悲剧中,横跨了几代人的命运。 看似细琐的日常,实则遥相呼应、彼此关联。 书中人物显然容易失足犯错,而这本书字里行间悄然传递的信条也显得深刻厚重:不论我们感觉多么孤独,我们从不曾真正地孤单过……
    文章节选
    1 这种事时常发生:人们在旅途中发现一片应许之地,感到仅是停留于此,就能实现自我飞跃。他们将无法领略这种心境,将旧识抛诸脑后,与当地的美丽异性交往,定居,熟识一切风土人情,还建立了家庭——但这种状态也许不会持续很久。
    我的姑妈就有这样的经历。她在二十来岁时去了伊斯坦布尔,结识了一名英俊的卡帕多西亚地毯商。她大学主修古典文学,脑子里总装着数不尽的问题和想法;他则儒雅聪慧,成日与旅者打交道。他爱上了与我姑妈之间那种形而上的谈话,因此再也无法与土耳其姑娘们交流。当女伴们返回希腊时,姑妈选择留下来与他同居。这是在一九七〇年。
    他的商店位于游客云集的苏丹阿赫迈特,住处则在费内尔一个鱼龙混杂的老社区。琪琪姑妈热情好客,他们的公寓总是挤满她丈夫的同行和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外国人。她会殷勤地为他们做上一顿半土耳其式大餐,把他们安顿在自家的沙发上。她还在店里帮忙,向所有顾客解说地毯上的图案:那些星星代表幸福,蝎子是为了驱赶真正的蝎子。从寄回的信来看,她对现状相当满意——她在遣词造句时加入了土耳其语,描述着她那种天天品茶、喝咖啡的悠闲日子。她的事迹成了我们家族中的一个传奇。
    其时她的父亲正疲于照料子女(她的母亲于六年前去世),她的弟弟沉浸在对高中生活的憎恨中,她常给他们写信。这是一个深受前卫左翼思潮影响的犹太家庭,琪琪也参加过歌唱全世界儿童的露营活动,因此她与一个土耳其人交往,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妥。琪琪往布鲁克林寄了一张地毯,据说来自托罗斯山脉,她父亲在回信中写道:“颜色非常漂亮,你真是个行家。我担保没有人会舍得踩在上面。”
    随后琪琪男友的生意急转直下。不是商店地下室惨遭水淹,就是有账收不回来,附近还有一家新开的店来抢生意……这类事情层出不穷,商店无奈以关门告终。琪琪的家人以为这次她终于可以回家了,但她没有。她的男友奥斯曼决定搬回乡下老家,帮父亲种南瓜(用来榨南瓜籽油)、西红柿、西葫芦和茄子。琪琪为搬家做好了准备,她想看看真正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真的太西化了。卡帕多西亚是个非常古老的地方,她为能看到火山岩而雀跃万分。她要结婚了!这个消息震惊了她在布鲁克林的家人们。他们有没有成为婚礼的座上宾呢?显然没有。因为他们收到信时,婚礼已经办完了。“我戴了一顶串珠帽子,还有耀眼的头巾,整个过程简直让我不敢相信。”琪琪写道。
    同样不敢相信这个事实的还有她的亲戚们。但他们获知地址后都送去了礼物:一台微波炉、一台全自动咖啡机和一条供寒冷山区取暖用的电热毯。这是一个务实而开明的家庭,他们想给她一些能派上用场的礼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们都没有收到琪琪的来信,她的父亲还担心这些礼物是不是在邮寄过程中失窃了。“我知道对你来说很难想象,这里没有电,但我们过得很好。每天早晨我都在炉子里生火,这儿的烟气都很好闻。我还会在烧水锅底下生一堆火。”琪琪在信里写道。
    琪琪烧火?没想到她会过上这么原始的生活。她的弟弟艾伦(后来成了我的父亲)问她在那里常听什么音乐,有没有收音机。她给他寄了些她喜欢的土耳其歌手的录音带——有一个蹩脚的男低音歌手,还有一个唱得极好的女歌手,调子清冷忧伤。艾伦一直希望能去拜访她,但他先是上了大学,夏天还要做油漆房屋的兼职,后来又正式进入广告行业,根本脱不开身。琪琪从未提过回家的事,她父亲提出买两张票让他们来纽约,这样家人就都能见到她的丈夫了。琪琪却说:“哦,爸爸,别浪费你的钱了。”没人敢再提这事,因为青春期时候的她情绪敏感、脾气火爆,所有人都怕她变回当初那样。
    她在那儿待了足足八年。她在信中告诉我们,“我丈夫说,我的缝纫手艺已经能与他的姐妹们媲美了”“我正在重读拉丁语的奥维德作品,确实不错”“今年冬天太长了,真讨厌。我已经学会了奥斯曼所有的星象学问”。没人知道她现在什么样,也没人能从这些散碎的叙述中拼凑出什么。她没有提过自己是否已怀孕或是生产,家人也避免问到这些。
    当她的弟弟终于决定去拜访她时,琪琪却写信说:“你猜怎么着?我终于要回来了,再也不走了。真是等不及要见你们!”
    “等不及个鬼,”弟弟说,“她才不介意继续等着呢。怎么现在又无法抗拒家的召唤了?”
    但她的丈夫却没有一起回来。“我在这里的生活自然而然地画上了句号,”琪琪写道,“奥斯曼将是我永远的挚友,但我们不会再在一起了。”
    “那是谁辜负了谁呢?”亲戚们脑海里一直有这个疑问,“她永远不会告诉我们的,是吧?”
    大家都好奇她抵达时会是何种模样:她会一脸风霜,穿着肚皮舞舞娘那种轻飘飘的裤子吗?纽约新建的大楼会吓她一跳吗?她会对着双子塔目瞪口呆吗?并没有。琪琪还是老样子。三十一岁的她,皮肤相当好。她穿着牛仔裤和高领毛衣——可能还是她离开时穿的那套。当她看到弟弟从一个瘦削少年变成了穿着运动衫的男人,她感叹道:“上帝啊,看看你!”她又对父亲说:“好久不见了,是吧?”
    她的行李箱简直一团糟,非常有第三世界的风范:有很多用绳子捆着的塑料编织袋,居然还有九条地毯,她是怎么想的?
    原来她是想把地毯卖掉,卖给谁都可以。
    她弟弟一直记得他们一起吃的顿饭,琪琪拿刀叉的方式很有欧洲范儿。她轻描淡写地嘲讽一切,好像什么荒谬的事在她眼中都不值一提。她取笑艾伦的眼镜,说他戴上它后像个书呆子;笑他是个大胃王,说他从八岁起就这么贪吃了——这听上去确实是她说话的腔调。别人问她,旅途是否劳累,她回答道:“没什么大不了的。”
    离家之前,她在一家书店混日子。现在她该靠什么过活呢?或许她还有些旧友?这个想法很快被证实了,因为没过多久她就和当年在布鲁克林大学结识的马西同居了。马西的母亲买下了她的几块地毯,琪琪用这笔钱在曼哈顿东村租了一个店面,店里陈列着她带回来的地毯和杂七杂八的东西:一套黄铜茶具、一些绿松石珠子,还有她穿过的带褶边的纯棉裤子。
    这家店艰难维系了一段日子。弟弟总怀疑她沾上了毒品生意,因为在她回来之前恰好上映了《午夜快车》,在那部电影中,伊斯坦布尔大麻泛滥。琪琪很抵触这种电影,因为里面对土耳其监狱的刻画太耸人听闻了,用她的话说:“又有哪个**的监狱是美好的呢?你给我说一个看看?”
    而后她的小店每况愈下,终只能关门大吉。琪琪失业后靠做保洁为生,她显然对此兴味十足,相较之下,她的家人却感到有些尴尬。她的回应是这样的:“这里的人连怎么打扫房间都不懂,也太神奇了,不是吗?”
    目录
    一 时间的掌纹:相遇与别离 二 命运的余波:机缘与选择 三 沉默的羁绊:自由与奇迹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