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帝国的崛起:从普鲁士到德意志
QQ咨询:
有路璐璐:

帝国的崛起:从普鲁士到德意志

  • 作者:格兰特·罗伯逊;约翰·马里奥特 著; 褚嘉君 译
  •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 ISBN:9787229134747
  • 出版日期:2021年05月01日
  • 页数:216
  • 定价:¥6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1415年,普鲁士王国的前身勃兰登堡选侯国,还是神圣罗马帝国所有选侯国中不起眼的一个;500年后的“一战”前夕,它已崛起为争夺世界霸主之位的欧洲强国。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做到的? 在崛起的过程中,普鲁士曾经历了四次衰退期,还一度面临亡国的危险,但在历史紧要关头,大选帝侯、腓特烈大帝、施泰因和沙恩霍斯特、俾斯麦等伟人横空出世。他们是如何力挽狂澜、扭转国运的? 普鲁士500年的崛起史,也是一部霍亨索伦家族的奋斗史。这个统治家族是通过怎样的奋斗,让普鲁士不断崛起的? 在《帝国的崛起:从普鲁士到德意志》这部由英国**历史学家、牛津大学近现代史导师约翰·马里奥特和格兰特·罗伯逊合著的经典作品中,这些问题和思索都得到了精彩解答。
    文章节选
    德意志帝国中的普鲁士 自腓特烈大帝1786年去世后,普鲁士不管在德意志帝国还是在欧洲大陆,都是特殊的存在。1867年以来,普鲁士自己完成了一项壮举:统一德意志并建立由霍亨索伦家族统治的德意志帝国。1871年起,每当谈及德意志,人们总会想到普鲁���,而每当谈及普鲁士,人们总会想到德意志。基于历史事实和现状,这不无道理。 特赖奇克写道:“根据历史和政治事实,整个帝国是——正如威廉一世皇帝曾对俾斯麦所说的‘一个扩大的普鲁士’,无论事实上的,还是形式上的,普鲁士都是主导因素。我们的德意志军队是什么?毫无疑问,正是普鲁士军队。根据《1814年陆军法案》,普鲁士发展成为一个军国主义**,囊括了整个帝国。德意志帝国的邮政系统、电报系统、帝国银行都是普鲁士的原有机构,覆盖整个帝国……到后,德意志帝国的意志只能是普鲁士的意志。” 近代普鲁士 普鲁士在近代德意志帝国中拥有至高无上地位,这种地位建立在伟大的威望和传统之上,也依靠稳固和无可争辩的事实:普鲁士的**特色,普鲁士在帝国的地理和领土位置,普鲁士君主的特权,君主制与统治**的联盟,普鲁士军队、行政部门和行政机构的力量,**海军——本质上为普鲁士人的创造,其军火库是普鲁士人的据点,依靠的是普鲁士人民的知识架构、工业资源以及经济力量。毋庸置疑的是,无论在德意志帝国的境内还是境外,都没有一个德意志邦国能够单枪匹马地或与其他德意志邦国联合起来挑战普鲁士的优势地位。1866年至1867年奥地利的失败和被排除在德意志之外,是普鲁士掌控德意志帝国的必要条件,也是德意志帝国建立的政治基础。 自1871年以来,奥地利作为一个德意志**,只能是普鲁士的附庸盟友,而不是对手。俾斯麦对1815年至1860年普鲁士政策控诉时的不平已经一扫而空。如他所料,如果这一时期的普鲁士政策在维也纳而非柏林制定,那么1879年至1914年的奥地利政策则是在柏林而非维也纳制定的。 普鲁士统治的基础 事实和统计数字令人惊叹。帝国的军队和政治事务的至高权力由德意志皇帝一手掌握,而皇位则由霍亨索伦家族世袭。在德国208780平方英里的领土中,有134616平方英里是普鲁士的(1917年数据);在6500万德意志帝国的臣民中,有4000万是普鲁士国王的臣民;在86个人口超过5万名居民的城镇中,有55个是普鲁士的;在1.25亿英镑的帝国预算中,普鲁士贡献了8000万英镑。自1871年以来,帝国首相一直是普鲁士军队的成员(霍恩洛厄亲王除外);普鲁士占有联邦议会61席中的17席,帝国议会(国会)397席中的236席。在德意志25个军的现役部队中(巴登和黑塞的部队与普鲁士合并),普鲁士拥有17个军。帝国不设战争部,战争部的职能由设在柏林的普鲁士陆军部来执行, 它负责编制萨克森和符腾堡的军事预算。 不管怎样,我们都要记住一点:普鲁士事关一切,要不惜一切捍卫普鲁士的优势地位, 这就是《 普鲁士之歌》的内涵。在士兵、政府人员、容克地主,乃至德皇威廉一世、俾斯麦侯爵、特赖奇克教授眼里,德意志帝国就是“一个扩大的普鲁士”。在发生利益冲突时,必须把普鲁士放在位,因为正是普鲁士的力量成就了伟大的德意志帝国。普鲁士的机构组织为王朝增添光彩,也是王权永固的关键。没有德意志帝国,普鲁士依旧是**的**;而没有普鲁士,德意志将变成不伦不类的双重君主制的哈布斯堡家族的封地而已。帝国首相霍恩洛厄亲王写道:“当我与普鲁士的**们在一起时,能很轻易地感受到南北德之间的差异。南德的自由主义不是普鲁士年轻**的对手。他们的数量太多了,太强大了,王国和军队都是他们的。而且,**的**也在他们那里……1866年到1870年,我为南北统一而努力,所以我现在必须尽力使普鲁士隶属于德意志帝国。因为所有这些绅士都对帝国毫不在意,他们都迫不及待地想把帝国抛到一边。”“我所看到的,”冯·罗恩在三十五年前写道,“在历史上,力量决定一切……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不是法律问题,也不是血统问题,它是一个力量的问题,而这种力量为我们(普鲁士人)所有。” 首都柏林 普鲁士不仅统一了德意志,还确定了后者的首都,更准确地说,普鲁士使自己的首都成了德意志的首都。无论是黑暗时代(中世纪初期)的德意志,还是查理大帝的德意志,抑或萨克森王朝、霍亨斯陶芬王朝、卢森堡王朝和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帝们的德意志,都没有真正的首都。各个选侯国、**领地以及富有的工业区,都有着自己的族群、朝代或实现经济生活和理想的**,这些城市要么是民族或宗教情感的**,要么是艺术的**,要么是工业的**。但不管是亚琛还是德累斯顿,美因茨还是海德堡,法兰克福还是慕尼黑,科隆还是奥格斯堡,都无法成为像伦敦和巴黎那样的首都。那样的首都是一个**的政治、军事、行政、朝代、经济、智力和精神生活的**,人们能够感受到它的统一、交汇、融合与辐射,失去它,**将变得死气沉沉,四分五裂,不再是有机的整体。 维也纳和霍夫堡是哈布斯堡王朝政府所在地,但维也纳从未成为或自称为德意志的首都。拿破仑率领他的军队进入维也纳,与1814年反法同盟军开进巴黎以及1871年德意志入侵法国,意义是不一样的。假如拿破仑在维也纳的美泉宫宣布自己为皇帝,这个仪式将向德意志和欧洲传递的信息,与1871年1006 月18日向法国和世界传递的信息截然不同。当时,普鲁士国王在凡尔赛宫的镜厅被拥护为皇帝,引起了轰击的巴黎大炮的回响。特赖奇克在描述维也纳国会时轻蔑地问道:维也纳在德意志和德意志人的生活中代表着什么呢?这个名字代表着王朝的自私自利、**的分崩离析、人民希望的破灭以及思想的愚钝低下,他自己回答说。 1871年,普鲁士为德意志确定(或者说是强加)了真正意义上的首都。敌国的军队进入这个首都,则意味着对**的致命一击。但是,到柏林来的游客,当他穿过蒂尔加滕公园、胜利大道和菩提树下大街时,经过暗淡而被遗忘的选帝侯雕像,直到腓特烈大帝的雕像让他停下为止,他都感到他可能在德国首都,但他周围的一切都是普鲁士,而非德意志梦想的实现。劳赫按照腓特烈大帝生平骑马的样子为他在那里塑造了青铜雕像,周边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关于他统治和胜利的不朽记忆。雕像的每一侧是石刻的文字,记录着由他的统治和精神激发出来的胜利。普鲁士哨兵在康格斯沃彻幽灵般的哨所森严戒备;夜空中回荡着齐藤和赛德利茨轻骑兵的号角声;那个身着红色镶边的蓝色军装、 默默接受着人们礼赞的模糊身影,可能是沙恩霍斯特、毛奇,或者腓特烈大帝本人。 历史问题 普鲁士的进化与帝国的形成。普鲁士在何时、通过何种方式建成的呢?它发展到什么阶段呢?它是如何并出于何种初衷,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普鲁士呢?它又是怎样征服整个德意志帝国的呢?普鲁士的演变和帝国的建立。这个普鲁士是如何、何时产生的,经过了什么阶段的发展,以什么方式,以什么样的目的,一条一条线,一条又一条地推进到今天的普鲁士,把德意志民族聚集在双头鹰之下的呢? 勃兰登堡 各种书籍告诉我们,这段历史始于1415年。当时德意志南部的霍亨索伦伯爵作为选帝侯来到勃兰登堡边疆区。勃兰登堡边疆区丝毫没有近代普鲁士的特点。它不是军事驻点,也不是教育**,不信奉也不包容新教,治理体系不完善,农业不发达。这里全是未开发的田野和沼泽,不适宜发展工业。它没有海岸线,并被强大、贪婪、嫉妒的古老王朝团团包围。 1415年,勃兰登堡是所有选侯国中不起眼的一个。这里的选帝侯帽也有些破旧。霍亨索伦离开了法兰克尼亚气候宜人、兴旺发达的农场,离开了繁华城市的红顶楼房,来到了这个寒冷、荒凉而令人生畏的北方地区,接手了一个前途未卜的摊子。在这个部分领土被抵押的小诸侯国,在这片布满泥沙的酸性土地上,野蛮的庄园首领和野蛮的农奴与大自然展开残酷搏斗,彼此也互相争斗。 1415年,没有人会想到这个来自法兰克尼亚的专横、野心勃勃的伯爵正在他贫穷、无政府的领地中开启了诸侯国的进化历程。他们也不会想到,四百五十年后,这个诸侯国将成为欧洲重要的德意志**。当年那顶破旧不堪的选帝侯帽嵌上了皇冠,这顶皇冠是在东北方的哥尼斯堡赢得的战利品。而那个来自纽伦堡的霍亨索伦伯爵,终吞并了韦廷王朝、韦尔夫王朝、维特尔斯巴赫王朝以及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地。1417年,霍亨索伦跪在卢森堡的恺撒脚下,被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选帝侯。他不知道普鲁士已经肩负起了实现德意志统一的历史使命,因为当时普鲁士尚未建立。即使在两百多年后,勃兰登堡-普鲁士也只是名义上的**。
    目录
    章 导语 / 001 第二章 勃兰登堡-普鲁士的起源与领土形成 / 025 第三章 1618—1740年的勃兰登堡-普鲁士 / 057 第四章 腓特烈大帝 / 097 第五章 普鲁士与法国大革命 / 147 第六章 普鲁士濒于灭亡 / 169 第七章 普鲁士的复兴 / 197 第八章 维也纳会议 / 225 第九章 复辟与反动 / 245 第十章 1848年革命 / 269 第十一章 德意志的普鲁士化 / 295 第十二章 德意志统一 / 317 第十三章 帝国宰相俾斯麦 / 341 第十四章尾声 / 381 大事年表 / 401 参考文献 / 406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