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要是沈从文看到黄永玉的文章
QQ咨询:
有路璐璐:

要是沈从文看到黄永玉的文章

  • 作者:张新颖
  •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总社
  • ISBN:9787532179336
  • 出版日期:2021年07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5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要是沈从文看到黄永玉的文章,这个假设,却有着极其现实的重要性,不是对于已逝的人,而是对于活着的人,对于活着还要写作的人。” 本书围绕黄永玉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展开,收录作者张新颖的十篇评论及随笔,它既是“无愁河”的延续,也是追根溯源。黄永玉,这位老人回望生命的来路,在“停不下来”的怀念里,写作成为唤回沈从文的方式。他想象中直接的读者对象,是逝去的前辈与友人;而这条“无愁河”,同样滋养着后辈的读者,他们带着从中获得的信息,一步步走向健康的生活。它潜藏着一股成就人的力量。
    文章节选
    少年多谢相遇的世界
    ——黄永玉《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 一、路线和年龄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第二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二〇一六年),翻开来是一张手绘地图,标着:“哈哈!这八年!”——从一九三七到一九四五年。这一部就叫《八年》。图上的红线,连接起一个个地方,划出了一个少年的“道路”;现在出版的是上卷,这张图上的路线,暂时只看到这么长就可以:
    十二岁的序子,离开家乡朱雀城(凤凰),到长沙一二八师留守处找爸爸;又随留守处经武汉、九江等地,迁往师部所在的安徽宁国;适逢一位远房二叔从师部回集美学校,序子就跟着二叔,经杭州、上海,坐船到厦门,考入集美初中;未几,日军攻打厦门,学校迁往安溪。厦门、安溪集美学校的生活,是描述的**。但序子“异类”的行为,使他不得不离开安溪集美,另转入德化师范学校;德化待的时间更短,仓促逃离后,在同学老家过了���温暖的年,即往泉州浪游而去。这个时候的序子,十五岁。 二、记忆力和多情、多谢 写法呢?走到哪里写到哪里,出现什么就写什么。你得一再惊叹黄永玉记忆力之好,清晰,完整,实为罕见。偶有记不得的地方——从集美农林学校到安溪的路程、刚到达后的情形、晚自习照明用什么灯——特意标出,无限遗憾:“活了九十岁,一辈子对自己的记忆力从来颇为自信,唯独迷蒙了这三件事,以致留下了‘真空’,实在对不起自己和读者。”(210页)
    记忆力的问题似乎没啥好讨论的,有的人记忆力超群,有的人记忆力糟糕,天生的东西不必讨论。但除去天生的部分,记忆还有后天的运作,譬如你为什么记住了这件事而没有记住那件事,就是选择和舍弃。记忆有自动选择和舍弃的功能,但在自动之外,也还给个人留有空间。可以讨论的,就是这个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黄永玉记得那么多,记得那么细,是他的记忆力想要记得那么多,记得那么细。他的记忆力想要都记下来。
    为什么想要都记下来?概而言之,是因为他经历的人、事、物,和他都有关系,他对这些都有感情。这话听起来没有什么意思,其实关键正在这里。我经历了某些事,但我很可能觉得这样的经历对我没有一点影响,和我没有什么关系,当然更谈不上感情,日久年深,忘了也很自然。黄永玉特别,他不筛选,凡是出现在他生命中的,都和他的生命产生关系,由关系产生他的感情。所有的经历,不仅是好的,还包括坏的,都能够吸收转化为生命的养分。没有关系,没有感情,怎么记得住?
    所以,从这里,可以见出黄永玉的一个特质:用年轻时候的朋友汪曾祺六十几年前的话说,是“多情”,“对于事物的多情”。这话出自一九五〇年汪曾祺写的《寄到永玉的展览会上》,“多情”跟好多方面联在一起:“永玉是有丰富的生活的,他自己从小到大的经历都是我们无法梦见的故事,他的特殊的好‘记性’,他的对于事物的多情的,过目不忘的感受,是他的不竭的创作源泉。”
    这种“对于事物的多情”特质,换作汪曾祺的老师、黄永玉的表叔的说法,就是对世界的“有情”。
    用黄永玉自己的说法,也是他常说的,是对世界的“多谢”。 三、无声 因为“多情”、“多谢”,点点滴滴,都值得用心写下来。《无愁河》写得这么长,黄永玉话这么多,岂是无缘无故?
    但读这一部《八年》,有一处,你以为该多写却没有多写,你以为该说话的人却没有说一句话。密密麻麻的《无愁河》,偏偏在这里,给你一个震撼的留白。
    那是在宁国,父亲决定让序子去集美读书。 “爸,怎么我一点都冇晓得我要走?”序子问。
    爸爸把左手拐靠着桌子想事情。想完事情放下左手低着脑壳又想。
    “爸,你咯子冇好过,把光洋退送顾伯、戴伯,我不去了就是……”
    爸爸轻轻跷起二郎腿一晃一晃看着天花板。
    “爸,我想到个好办法,让紫熙二满把你也带去不就行了,我们一齐走。”
    爸爸摸着序子脑壳。
    “爸,其实你用不着难过,我去一些日子就回来看你一次,过一些日子又回来看你一次……”
    爸爸默默打手势要序子睡觉——序子边脱衣服边讲:“爸,其实也是好事情,得豫三满以前对你讲过,你在宁国暂时住段日子就去上海找田真一姑爷和大孃,住到他们那里。再慢慢一个一个找你上海画画的老朋友,在上海画画卖钱,日子好了,把妈和孥孥都接过去,寄钱养婆。我读书得空就来上海看你们。到那时候,你自己想想,那会多好。听说,宁国离上海也不远,坐车坐船,一两天就到。比朱雀到长沙近多了!”序子钻进被窝里还讲:“爸,东坡《水调歌头》词讲:‘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睡着了。(82-85页) 序子说了又说,父亲一声不响。第二天汽车站送别,父亲“动作轻松潇洒,面带微笑,一点也没料到这一盘行动是生死之别。”
    九十岁的老人回忆起这些,慨叹四十刚出头的父亲“还年轻,太善良”,没有本事预计民族的大历史和个人的小历史,“常常给小民众弄几笔率意的玩笑”——“唉!算了!算了!”“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可还是忍不住要问:“小民众做得到吗?痛不觉痛,伤不觉伤,离别不觉离别,欢聚不觉欢聚……”(86-87页)
    此后的序子,就只能从断续的书信里得知亲人和家乡的消息:一二八师解散闲杂人员,开赴战场,朱雀子弟嘉兴一役几近全部战死,剩下一城孤儿寡妇,“树不发芽鸡不叫”,悲伤到连哭声都没有;父亲找不到工作,无奈之下,只身到青浪滩绞滩站,学音乐美术的小学校长,一辈子沦落在险滩疾浪轰天价响的寂寞里;母亲到沅陵难童收容院做先生,带着的三个弟弟也就做了难童;九孃疯了…… 四、底子 序子浪荡世界,两手空空,但你要说这个少年一无所有,那就错了,他随身携带着“动人的财产”,别人看不见,自己心里有数。“无愁河”的源头在朱雀,他生命的原初阶段在这个特别的源头里浸了个透;他走出来,如同“无愁河”流出来,这个丰沛的源头还一直在,一直连着。
    坐船过洞庭湖见岳阳楼,想起范仲淹的名篇,“冇哪样感动”,觉得除了两句名言,都有点散,“风景气势写得零零碎碎,写得急。”“头八句就把闹台打响,一盘一碟,一碗一盆好菜往你身上扣,让你顾东顾不来西,泼得你满身胶湿,汤水淋淋。这种文章我一句都做不出,想都冇敢想过。”(44页)一个小学毕业生,讲得出这样的话?你还别不信,序子少小熟背了不少古诗文,更有幸在文昌阁小学受教于脾气古怪的胃先生,胃先生“说《岳阳楼记》虚而不实。我也受过他的影响,为这事翻过好多书”。(293页)这就是一点小小的文化底子。
    底子这东西,要让它养人,就得给机会激活它。闯荡世界,与人、事、物相遇,就随处是机会。序子常常因眼前情景,冒出几句古诗词,顾家齐伯伯夸他:“读书就要这样子读法。见景生情才有用,才养人。”(81页)见景生情就是遇,遇到了,才激活了;激活了,才养人。
    但与大千世界相遇,却也考验底子,有时候就显出不够、显出没有来。序子说,有时候想作诗,但“都在诗意的外边拿不进来”(35页),就是见出读书还不多、底子不够用来。序子在杭州见过新诗人刘宇先生,后来也想作首新诗看看,“‘人生’,对!‘人生’起头。‘人生’哪样呢?人生……‘人生自古……’‘人生总发’?‘人生迈步’……”这样的经验,让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不能,也是好。
    序子的“财产”,还不只是一点文化底子,更重要的,是家乡给他打下的人生底子。这人生的底子好像无法说清楚,但关键的时候,就用上了。譬如,在安溪集美,序子留级的这一班从文庙搬到对河后垵分校,负责人是“仇人”杨先生,那序子怎么办?“在文庙,序子睡在床上还想过,遇上这种毫无反抗挣扎余地场合,王伯会怎么对付?幺舅会怎么对付?田三爷会怎么对付?隆庆会怎么对付?到了后垵,遇到意外,你怎么对付?你张序子就死了瘫了?你都十四岁了!你还怕?”(428页)这些家乡人,这些在序子小时候和他发生过关系的人,他们遇事会怎么办,就是序子的底子。后来,序子舍弃行李从德化师范逃走,也是因为有这个底子,才会有这个决定——“几十年来,序子一直挂念那些从朱雀带出来的无辜的被窝和箱子。是王伯决定的,他心里问过王伯。”(511-512页)王伯,一个朴野、强悍的女子,序子三岁多的时候带着他去苗乡荒僻山间避难的保姆,如此影响序子此后的人生。回头想想《无愁河》部浓笔重彩写王伯,就更能明白这个女人的分量和光彩。这样有分量和光彩的人,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人、事、物,还有整个家乡,给序子的人生打底,这个底子,你怎么敢轻估。
    来到家乡之外的世界,来到与家乡不一样的环境中,在人、事、物的对比和参照之下,家乡的不一样才清楚地显现出来,才被有意识地认识,有意识地肯定。而那个家乡打底的自我,他的不一样也逐渐清楚地显现,被自觉地认识,自觉地肯定。譬如刚到厦门,高中生长白照拂序子,长白的温和、纯良深深感动序子,但他那种没有一点防护能力的善良又让序子心里想,“这个人跟朱雀人没有一点相同的地方。把长白押到朱雀,他**也活不下去。他根本不晓得世界上有一块用另外一种情感、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另外一种思想,成天在狠毒的剽风中从容过日子的地方。”(117页) 五、喜欢“全世界” 这样一来,这个人会不会被圈限住,固执于家乡给定的一切,而拒绝接受不一样的东西?有些人确实可能会给自己画个圆圈,精神世界就在这个圆圈里面打转转;可是,“无愁河”是一条大河,一条长河,它有源头,丰沛的源头是给它宽阔和长远流程的;朱雀城给序子打下底子,坚实的底子是为他敞开生命,而不是封闭生命。
    序子对新鲜事物、未知的世界,怀有强烈好奇,他的心态时刻敞开;而且,那样小的年纪,就有平和得惊人的理性。譬如,路经上海,初来乍到,耳闻目见,一定有诸多不习惯,“不过序子心想:讲老实话,我并不怎么讨厌它。大凡一种新东西来到眼前,都有点心虚,有点恨,有点对立,有点自危,混熟了,其实是好东西,用不着那么紧张的。新朋友也是这样,以为随时会扑上来,其实不会。”“上海那么大,新东西多得来不及怕,来不及看,来不及喜欢。”(101页)
    就是带着充分打开的心,序子来到集美,要做一个真实的“彩色的梦”——序子的梦“只有一回是彩色的。在朱雀。”(133页)
    序子在集美念了三年不到,老是留级(六个学期,留级五次),学校办学宗旨宽怀,先生们也容忍这个“异类”。这个通常意义算不上好的学生,对学校、对先生的感激却是至深无比的。学校“疏朗宏阔的文化气派”(488)浸入了他的神魂,“先生们则无一不可爱,无一不值得尊敬,无一不百世怀念。”(214页)“这是心里头的神圣,一辈子供奉的灵牌神位。”(355)
    这个“怪物”让人侧目的,除了留级,还有一件事:他竟然在《大众木刻》上发表了作品。序子的艺术道路,是从这里开始的。
    课堂的世界太小,他不耐烦,抵触——“序子不是这个世界的”;他渴望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他找到了图书馆。他得低分的教室的世界,和图书馆的新世界,怎么比?“你打你学校的分,我打我自己的分。中间只有这一点点区别。”(219页)
    我们谈黄永玉的时候,乐道他经历的传奇,不怎么谈他的读书;就如同我们谈沈从文,也是。可是成就他们叔侄的,不仅仅是经历,倘若没有超过常人的读书,是没法想象的。
    所以,让我们看看少年序子的读书,举例来说:
    《榕村语录》、《榕村续语录》,康熙宰相李光地著,他是安溪人,居然有时也用很多白话文,北京那些提倡白话文的学者可惜不见提起他;
    《肌肉发达法》,好!
    《普通地质学》,好!是达尔文的徒弟莱伊尔写的,读熟了它,走到哪里都清楚脚底下是什么岩头,眼前是甚性质的山;
    《人类和动物的表情》、《贝尔格舰上的报告书》都是达尔文写的,比《进化论》有意思;
    《警犬培养和训练》;
    《云图》,好!七十八页照临照抄。
    卢梭的《爱弥儿》,很有味道和见识,只可惜译文拗口,仿佛三斤新鲜猪肉让人炖糊了;
    日本版的《世界名花大全》;
    金端苓画的《欧战进展地图》,学着这个办法画了张“保卫大武汉地形图”……(219-220页)
    他在图书馆把杂志、画报上的国际人物照片,用自来水笔画成漫画,自己编了厚厚的两本《国际人物漫画册》。
    开始读莎士比亚、屠格涅夫、高尔基、绥拉夫莫维支;王尔德薄薄的《朵连格莱的画像》,前头打了四行跟文章一点关系都没有的虚点(……),莫名其妙。(443-444页)
    世界就是通过一本本书,一点一点展开在序子的眼前。
    序子到清水寺旅行,发现一种没有见过的小虫,带回学校研究,到图书馆查动物学大辞典。“都看得出来,序子根本不可能是块科学家的料。……虽然动植物考试的分数不高,心里头就是喜欢;不是为了做科学家的喜欢,是做一个人的喜欢。等于喜欢这个‘全世界’。在学校读书就是学一些如何喜欢‘全世界’的本领。”(434页) 六、虚妄 黄永玉写《八年》,里面有这么几句很坚定的总结: 序子铤而走险居然从容自若的根据何在?
    他抓准眼前这个图书馆是他将要走进大世界的根据。
    迈出的肯定脚步,是朱雀城所有孩子给他的“神力”。
    除此之外,都归虚妄。(214页) 前面说过了“根据”和“神力”,现在说几句“虚妄”。
    既为“虚妄”,大可不说。本来应该是这样,可是,让我觉得不得不说,又不想多说的事实是,有多少人的一生,就浪费在虚妄上。
    孩子受教育,有的教育就是往虚妄上引导;
    虚妄常常有不可思议的蛊惑力,成年人成熟了吧,并不,像中了邪,打了针,前赴后继;
    有的人,他的事业就是制造虚妄。
    序子实打实用脚走路,一步一步踩在坚实的地面上,有分辨力,有主心骨,有实的经验,过真的生活。
    “心肠要硬一点,过日子要淡一点,读书要狠一点。”他父亲曾经这样告诫过。(43页) 七、不急 《无愁河》从二〇〇九年起在《收获》上连载,我和不少读者一样,一直“跟读”,到现在已经进入第八个年头。跟着跟着,这漫长的阅读,仿佛跟出了节奏,跟出了旋律。读这一卷《八年》,是重读,也仿佛是回旋。一边读一边想,还真是应该再读这一遍。哪能没有回旋呢。
    序子学木刻,幅作品发表在《血花日报》上,朱成淦先生指点道,“你眼睛要注意明暗问题,起码看三个部分,亮的,暗的,不明不暗的三个调子……我以前读书的时候,老师教的是五调子,你先抓三个就行了。”(363页)
    说的是画画和木刻,我想到了写文章。哪怕是写论文,能不能也有三个、五个明暗调子?总见有人讨论文学批评的文体,想到过这三五个明暗的调子没有?
    第二幅木刻,朱先生说“倦慵之作”,说“心思松”——“这七个字一辈子也没忘记。”(363-364页)
    也通文章的写作。
    但收获的岂止是文章的作法,不过这个比较容易说而已。别的,且只举一个例子吧。
    我以前想不明白一件事,整人的人,整错了,自己也知道整错了,即使不道歉赔罪,也大可罢手,不再整下去。“他不。你不死,你活着,他反而认为是你在伤害他。”(507页)一句惊醒懵懂人,解决了困扰我好久的问题。
    这部书,慢慢读,总有东西给你。黄永玉写起来不着急,我们读,也不用着急。
    前头说过,序子批评《岳阳楼记》“写得急”;一九七二年,黄永玉跟一个年轻学生通信,指出他写作“缺乏构思上的延续力,你老是像闪光灯似的运用文字。一句一个意思,没有把造句耐心地用三两句或一小段宣叙得从容些。”可见“急”,在黄永玉心里是写作的大忌。由此我们多少明白,《无愁河》为啥写得不急,写得那么耐心,那么从容,部三卷,第二部《八年》出了上卷,还有中卷和下卷,还有第三部——老人家您慢慢写,我们慢慢读。
    二〇一六年二月三日
    目录
    序 “黄永玉是个小天才” 李辉 黄永玉先生聊天记 要是沈从文看到黄永玉的文章 赞美自己编歌唱的生命 与谁说这么多话 ——黄永玉《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 这些话里的意思 ——再谈黄永玉《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 少年多谢相遇的世界 ——黄永玉《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 汪曾祺和黄永玉:上海的事情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里的叙述及其他文字 一个传奇的本事续 ——李辉《传奇黄永玉》读记 这一部作品和这一个读者 ——谈周毅《沿着无愁河到凤凰》 纪念周毅:存下一些话,几首诗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