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物传略 邹树文(1884~1980)字应宪,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会员,吴县(今苏州市区)人。1907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获师范科举人学位、五品内阁中书学衔。1909年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院攻读经济昆虫学,师从昆虫学耆宿康斯笃克(J.H.Comstock)。1912年入伊利诺伊大学研究院专攻昆虫学。次年获科学硕士学位,成为中国早留美并获得学位的昆虫学家。后在芝加哥大学研究院从事研究。留学期间,砥志研思,成果斐然。曾于1911年、1912年在全美科学联合年会上宣读《白蜡蚧壳虫》《鳞翅目幼虫毛序同原的研究》论文。当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昆虫学会、经济昆虫学会会员,美国大学科学荣誉会会员,获西格玛赛(Sigmaxi)金钥匙奖。1913年与竺可桢、赵元任、秉志、章元善等,发起组织中国近代个综合性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1915年回国,历任金陵大学、北京高等农业专门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1916年参与发起组织中华农学会。1920年兼任江苏省昆虫局副局长、代理局长。1928年任浙江省昆虫局局长。任职期间先后设立昆虫分类、昆虫生活史、蚊蝇、寄生虫等研��室,稻虫、桑虫、棉虫研究所,开展各地虫害调查和**,开创了中国药剂治虫、以虫治虫工作。1930年任江苏农民银行设计部主任。1932~1941年,受聘任**大学农学院院长。先后参加中华农学会、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合作学社、中国建筑学会、科学化运动协会等。1942年后兼任国民政府教育部专门委员,农业教育委员会常委,学术审议委员会、二届委员、常委,农林部专门委员,贸易委员会蚕丝研究所所长,西北农学院院长,制宪国民大会代表,立法院立法委员,立法院农业及水利委员会委员等职。1944年10月,与张巨伯等30余人在重庆发起成立中华昆虫学会,当选监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拒绝随国民党去台湾。1950年参加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政治院学习,1951年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同年参加皖北土改工作团。后任南京中山陵园管理委员会委员,1953年被聘为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54年起,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1956年任中国农科院、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顾问。长期从事昆虫研究和教育工作,先后发表《礼记月令辨伪》《虫白蜡利用的起源》《毛诗蜉蝣虫名疏证》等论文十余篇,著有《中国昆虫学史》《昆虫》等。参编《中国农学史》(上册)。为发展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培养选拔大批**农业科技人才作出贡献。 陈照(1884~1987)原名有余,通州(今南通市通州区)人。青年时期以种田为生。21岁拜游医焦月波为师,得**瘰疬病(淋巴结核)秘方,后行医,为乡邻患者**瘰疬。对上门求医者,无论生熟、贫富,倾其全力**。1956年结束游医生涯,成为南通市中医院正式医生。各地慕名上门求医者络绎不绝。他总结行医经验,使**由原90%提高到98.8%。1958年把秘方和拔核疗法献给**。是年秋,赴北京参加全国医学技术革命经验交流大会和全国科联第二次代表大会,荣获卫生部颁发的医药卫生技术革命先锋金质奖章,受到周恩来总理等党和**领导人接见,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特约研究员,入中华医学会。曾当选南通市劳动模范、江苏省先进工作者和全国劳动模范。 恽宝惠(1885~1978)字恭孚,又字讷葊,武进县(今常州市武进区)人。历任清朝兵部主事,陆军部主事、秘书科科长,宪政筹备处坐办,陆军大臣行营秘书长,陆军部承政司司长,禁卫军秘书处处长。中华民国成立后,曾任禁卫军司令处秘书长、总统府秘书、国务院秘书长、总统府顾问、北京故宫博物院总务处副处长、蒙藏院副总裁等。抗日战争期间,任伪北京财政局局长等职。1945年回江苏常州,主持纂修《恽氏家乘》,并辑成《恽氏先世著述考略》。1954年应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邀请,赴北京任专员,撰写了晚清文史资料,同时应中华书局之邀,校勘《清史稿》等古籍。1960年将十分珍贵之其父恽毓鼎36册日记“归之北大图书馆”。1962年赴长春清史研究所主讲清史。“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冲击。“文革”结束后被聘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所著《清慈禧太后篡窃政权之经过》《关于袁世凯的订正》《清末宫廷**之生活》《满清服饰》《筠心馆札记》等及所整理的文献,对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皆有重要价值。 胡敦复(1886~1978)无锡县(今无锡市区)人。1897~1902年,先后在上海南洋公学的外院、中院和特班读书。1903年在广州穗湾学堂任教。1905年入上海复旦公学学习。1907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19年归国,任职于北京游美学务处,主管教务。后任清华学堂任教务长、立达学社社长、复旦公学教务长。1912年因不满美国对清华学堂的控制,离京到上海创办大同大学,出任任校长。1925年8月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1922年、1925年先后兼任中国科学社董事暨董事会基金监察员、中法教育基金委员会委员等职。1927年秋应聘到北洋大学任职。1928年赴美期间被授予名誉博士学位。同年任大同大学校董事会董事。1930年起出任交通大学科学学院数学系主任直至1945年,成绩斐然,使该系成为交大好的系部。在繁忙的学校行政事务和教学工作之外,热心参与学术活动。筹备并于1935年7月主持召开了中国数学会成立大会暨届数学年会,当选为中国数学会董事会主席,期间,加速审定数学名词,出版学术性刊物《中国数学会学报》和普及性刊物《数学杂志》,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大部分“大同”师生转移后方后,留守上海。1941~1945年任大同大学第三任校长。坚持开展数学研究、发展现代数学。1949年去台湾。1950年起任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客座教授,直到1962年退休。毕生从事数学教育与研究,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主要著作有《算术》《几何》《几何学》《新中学几何学》《积分方程式之导引》《平面几何学》《立体几何学》《英文宝库》(第1~5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