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作已经出版到第六版了,感谢大家的支持与厚爱。作为读者,我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它出版的诸多经典著作启迪了我的心智,开阔了我的视野;作为作者,我更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它提供了机会让我的研究成果可以跟更多的人分享,接受大家的批评指正。 高水平的企业文化研究书籍可谓汗牛充栋,按理说科学的理论可以指导造就科学的实践,然而现实就是这么充满喜感,搞明白企业文化并实践好的企业凤毛麟角。事实上,既有的企业文化理论是够用的,核心问题在于很多人无视它。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我们很多的企业文化基本就在“礼”“义”“仁”的层面,离“道”还差很远。什么是企业文化之道?其实就是基本假设。 关于企业宗旨的假设就是指一个企业终的目的是什么,经典理论认为“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社会的价值高于利润的价值”。某大型企业提倡“三为”宗旨———为投资人、为顾客、为员工,这是做了一个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排序,冠冕堂皇的价值主张背后,可能背离了企业的基本假设。很多企业认为企业的存在目的是为了给股东创造化的利润,企业股东价值化是不用辩驳的真理。但还有一些企业采取不同的假设,它们认为企业的宗旨不是股东利益化,而是股东利益合理化,相关方利益化,是让社会更美好。不同的假设使得企业在决策的时候,在处理股东和员工、股东和社会、股东和客户之间关系的时候,有不同的政策出来。 按照价值排序,如果首先是为了投资人的话,那考虑的主要是****,但是你看马斯克,可回收火箭、火星移民计划、人脑植入芯片……他首先考虑的不是利润,而是社会进步。我们在企业里越来越多见到价值排序的变化——从股东利益化到股东利益合理化。原来大部分企业都坚持股东利益化,但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遇到很多问题,例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企面临困境的时候,倾向于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谁能赚钱谁厉害。但现在**对国企的定位是既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承担社会责任,不能单纯把盈利作为目标。2019年8月19日,包括贝佐斯、库克等在内的近200家企业的**执行官集体发出了一份联合声明,重新定义了公司运营的宗旨,他们宣称:股东利益不再是公司重要的目标,公司的首要任务是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这个目标意味着企业相关方(包括员工、股东、合作伙伴、客户)的利益要均衡,不能只把股东的利益化。未来大量的企业要追求股东利益的合理化、整体利益的化,这也是现代企业发生的非常显著的变化。 在新时代,企业文化承担的使命和企业面临的工作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文化从原来的展现企业形象、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塑造合格的干部职工队伍等基本功能转向了统领企业发展,用文化力参与全球竞争。这就要求企业在战略、组织、制度政策、领导力、团队建设等方面都要体现新时代的内涵。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与管理,不能路径依赖。*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庄严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大环境发生变化了必然影响到企业文化发生变化。新时代的一些提法、做法、要求,比如要从高速度增长转变成高质量发展,必然带来企业的经营理念、目标、路径等发生变化。比如十九大提出要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企业,这样的蓝图和目标对企业的文化要求就跟以前不一样了。现在的国际形势也有所变化,美国反自由贸易的趋势愈演愈烈、英国脱欧,等等,企业文化的外部影响因素变了,企业文化需要创新。 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句话连三岁的孩子都熟知了。但是,我们的企业透彻搞明白它的含义了吗?没有!我们的企业做好应对预案了吗?没有!我们有真正重塑内在的文化基因的想法和措施了吗?还是没有! 我一般不习惯性地表达观点,那样不严谨。但是对这个问题,我这样果决地表达立场和观点,是源于我们对国内企业广泛的调研。面临大变局,我们的企业存有大量的结构性和系统性的问题,科技创新的动力和能力缺失,国际视野和全球布局的战略迷失,社会公民的核心价值构建不足,惯于上规模抢速度的低质增长而不能高质量发展,等等,在新常态和新时代之前,这些问题被高耗低质的增长所掩盖,新时代来了,大变局来了,内挤外压,企业骤然间内忧外困。 有压力就有动力。我从来不怀疑中国企业的韧性和企业家的狼性。但是,光有理想是不够的,当下“商人性格”就是以的成本换取的利益,企业家精神在迅速退化。 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具体的,解决之道也必须明确实用。新时代,企业的战略、组织、机制体制、技术创新、国际化、风险控制、品牌形象等都要随需应变。现在是新时代逼迫企业文化进化,不断升级和重构,我用了“逼迫”这个词,逼迫就是施加压力促使、强行迫使对方接受要求、条件,强迫施加压力使之服从,就是“不得不”,就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但是,先别奢谈文化升级,现如今我们的企业文化还存在很多历史性问题,盖楼之前,我们需要先填坑。 比如说,我们抓不住企业文化的本质,企业文化变成了企业文学,变成了秀才文化,变成了老板文化。这些问题大家一直都在说,但实践中不自觉就滑向了这个误区。再比如说,历史沿革下来的文化和管理“两张皮”,认识不到、认识不清、把握不准文化和管理之间的关系。管理本身就是文化,企业文化只有渗透到经营管理当中去才管用,否则一定是“两张皮”。 人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目的;社会发展的终目的是造福人民,中国梦的根本凝结点是人,商业的目的不只是赚钱,而是让人过上美好生活。新时代的企业必须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伟大企业和好企业的区别在于,好企业可以为社会提好的产品和服务,伟大企业不仅能做到这些,还能够向社会尽到公民责任。 衡量一个**的发展水平,不能仅看经济指标,更要看文化指标;不能仅看国民收入,更要看国民素质;不能仅看商业成就,更要看商业伦理和商业文明。经济富足只会让人需要我们,不会让人尊重我们,新时代将引导并迫使企业重新审视商业环境。只有把企业文化放到行业发展、民族复兴、**富强这个大的洪流当中,文化的力量才能彰显出来。 现在是一个消费分级的时代,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从原来基本的满足需求到创造需求;从原来狭窄的产业边界到新型的产业**。比如说汽车,如果你把它作为一个代步工具,那车企就是一个简单的制造企业;如果你把它作为一种出行方式,那它就符合了现在的社会需求,车企就从一个制造企业变成了一个互联网企业;如果你把它作为智慧城市的一部分,那车企就变成了一个物联网企业、一个智能企业。很显然,这样的使命定位和重新战略定位所引起的组织变革、领导力变革是天翻地覆的。 随着新时代到来,新生代问题凸显。大量传统的、宣贯式的文化理念和管理方式与新生代的文化诉求存在天然的差异。00后已经开始进入职场,从管理60后、70后、80后、90后到现在管理00后,这种挑战在文化管理上表现得非常明显。新生代与之前的员工几乎属于不同物种,他们在社会行为、职场行为、消费行为等方面极富个性,对企业的领导力、管理方式和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新生代的人群比例在企业中越来越高,企业文化的主体是人,主体变了,文化必须随之变化。新生代越来越成为文化主体,它跟新时代一起构成了驱动文化变革的核心力量。企业不能躲,也躲不掉,远离了新生代,就远离了新时代。企业必须直面现实需求,创新文化理念,调适文化管理手段。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生命力的市场主体,才能成为有内生活力、有竞争力、有品位格调的可持续发展企业;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有文化力的百年老店。 科技改变世界。移动互联时代的跨界、平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都对之前的文化建设与管理发出了挑战,比如现在的富士康大量地使用机器人,工人减少了很多,这样的工厂怎么建设文化?怎么管理文化?与之前的做法肯定不同了。 这些年我们一直都致力于推广企业文化重构,推动文化创新。上面所述这些外在的变化正在深刻影响并**带动企业文化的变革,这个趋势极其明显,大家应该认清这些新时代企业文化趋势,也必须认清这些趋势,及时地推动企业文化重构,我们不敢说超越时代,至少可以做到跟随时代。 不重构,就过时,就被时代淘汰,勿谓言之不预也。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同样,没有永远“成功的”企业文化,也没有永远“失败的”企业文化。认清企业文化的时代要求,把握规律,适应趋势,做好企业文化升级重构,方能**企业更好发展。 后借大润发创始人的一句话给大家做个警示, “我战胜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了时代!”确实是这样,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