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人工智能交叉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
QQ咨询:
有路璐璐:

人工智能交叉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

  • 作者:吴飞 陈为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592334
  • 出版日期:2022年04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8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书拟根据“厘清内涵、促进交叉、赋能应用”来研究讨论通专融合的人工智能交叉课程体系。厘清内涵指确立专业培养定位和专业培养方向,重视数学与统计知识(如概率论、微积分、线性代数、优化求解和矩阵变换等)、计算机编程和系统能力(如程序设计、算法分析和系统等)以及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如逻辑推理、机器学习、强化学习、控制与博弈决策等);促进交叉指 “专、通、交”课程内容贯穿,即核心课程中既要有“专业化”课程
    目录
    第1章绪论001 1.1人工智能的诞生002 1.2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003 1.3人工智能教学知识点演变008 1.4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构成元素011 1.5智能教育前沿研究014 1.6小结016 第2章浙江大学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培养课程体系019 2.1培养目标022 2.2毕业要求022 2.3培养机制023 2.4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025 2.5培养目标毕业要求030 2.6专业必修课程简介032 2.6.1人工智能基础032 2.6.2机器学习034 2.6.3人工智能伦理与**036 2.6.4神经认知科学导论040 第3章人工智能交叉学科043 3.1浙江大学043 3.1.1交叉学科方向044 3.1.2课程体系047 3.1.3代表性课程052 3.2华中科技大学055 3.2.1交叉学科方向055 3.2.2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58 3.2.3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63 3.2.4代表性课程068 3.3武汉大学077 3.3.1交叉学科方向077 3.3.2课程体系084 3.3.3代表性课程093 3.4中国科学技术大学098 3.4.1交叉学科方向099 3.4.2课程体系102 人工智能交叉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目录第4章人工智能交叉课程106 4.1人工智能 人文社科106 4.1.1中国人民大学人工智能 人文社科交叉学科建设基础107 4.1.2人工智能 人文社科人才培养的主要思路与建设举措109 4.1.3代表性交叉课程115 4.1.4结语121 4.2人工智能 社会学121 4.2.1人工智能 计算社会科学研究现状121 4.2.2浙江大学设置“人工智能 计算社会科学”课程123 4.2.3浙江大学“人工智能 计算社会科学”课程概况124 4.2.4课程内容简介124 4.3人工智能 药学127 4.3.1人工智能 药学的研究现状127 4.3.2人工智能 药学的方向设置原因128 4.3.3人工智能 药学的课程概况130 4.3.4人工智能 药学课程介绍135 4.4人工智能 法学137 4.4.1人工智能与法学交叉的研究现状137 4.4.2国内外人工智能 法学的课程设置情况139 4.4.3人工智能 法学的方向设置原因141 4.4.4人工智能 法学的课程概况142 4.4.5人工智能 法学课程介绍152 4.5人工智能 金融学157 4.5.1人工智能赋能金融学的研究现状157 4.5.2人工智能赋能金融的场景应用160 4.5.3人工智能 金融的方向设置原因165 4.5.4人工智能 金融的课程概况167 4.5.5人工智能 金融的课程介绍168 4.6人工智能 神经科学169 4.6.1人工智能 神经科学的现状172 4.6.2人工智能 神经科学的平台现状174 4.6.3人工智能 神经科学的课程设置原因175 4.6.4人工智能 神经科学的课程概况178 4.6.5人工智能 神经科学的代表课程179 4.7人工智能 教育181 4.7.1面向人工智能 教育的平台研究现状183 4.7.2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应用场景183 4.7.3人工智能 教育的课程设置情况185 4.7.4人工智能 教育的方向设置原因186 4.7.5人工智能 教育的课程体系187 4.7.6人工智能 教育的基础知识类课程195 4.7.7人工智能 教育的科研实践类课程197 4.8人工智能 哲学199 4.8.1人工智能的哲学基础及人工智能伦理200 4.8.2人工智能的逻辑学基础201 4.8.3人工智能 哲学方向的设置原因203 4.8.4人工智能 哲学方向的课程概况205 4.8.5人工智能 哲学课程介绍206 4.9智能财务210 4.9.1智能财务学术研究发展现状212 4.9.2国内外相关学科的发展213 4.9.3智能财务专业设置原因214 4.9.4智能财务课程设置状况216 4.9.5智能财务课程介绍218 4.10人工智能 公共管理学223 4.10.1人工智能作为公共管理实践与研究的对象225 4.10.2人工智能作为公共管理实践与研究的方法227 4.10.3国内外高校公共管理学科人工智能相关课程设置228 4.10.4人工智能 公共管理方向设置的原因229 4.10.5人工智能 公共管理的课程概况230 4.10.6人工智能 公共管理方向**课程介绍234 4.11人工智能 管理学238 4.11.1人工智能 管理学方向设置原因240 4.11.2人工智能 管理学的课程概况242 4.11.3人工智能 管理学课程介绍243 4.12人工智能 设计学246 4.12.1人工智能 设计学国内外现状246 4.12.2人工智能赋能的智能产品设计247 4.12.3人工智能赋能的设计流程变革248 4.12.4人工智能 设计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250 第5章AI X微专业256 5.1AI X微专业背景256 5.2课程体系258 5.3课程实训平台261 5.4AI X微专业首期开课264 第6章K12人工智能教育265 6.1高中信息技术265 6.2AI4K12规范269 6.3K12数字化素养能力272 6.4学龄前教育274 第7章结论与展望278 附录重视AI技术发展共商共创专业未来倡议书279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