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诗词竞赛的历史
自**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播出后,各种诗词比赛在地方电视台层出不穷,逐渐形成一股“诗词热”,这其中便蕴含着我们现代人心中的“诗意”。诗歌在古代的社会地位较现在更高,在古代,诗歌充当着人们日常生活中传情达意的工具,在一些重要的场合,比如外交或者祭祀中,被视作一种典雅、庄重的礼仪规范;在一些轻松愉快的场合中,也发挥着活跃气氛、怡情怡性的作用。在这些大大小小不同的场合里,古人自然免不了会在诗歌技艺上进行比拼,就出现了当时的“诗词比赛”,可想而知,那时的“诗词比赛”内容、形式等与我们现在看到的诗词比赛大相径庭。
诗词比赛的历史早可以追溯到先秦,先秦人喜欢诗歌,在当时的外交辞令中也会引用几句《诗经》中的句子,借此来显示自己文学素养的深厚、语言的雅致,以至于有“不学诗,无以言”的说法,这里的“诗”指的就是《诗经》。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用“当筵歌诗”“投壶赋诗”等娱乐方式将诗歌和娱乐结合,这种“当筵歌诗”是中国原始、流行的一种“斗诗”形式。据《左传》记载,当年晋昭公宴请齐景公时,席间行投壶之礼,赋诗助兴。中行穆子举箭而歌:“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为诸侯师。”投中了,轮到齐侯。齐侯亦举矢而歌:“有酒如渑,有肉如陵。寡人中此,与君代兴。”由此可见“当筵歌诗”在当时的流行程度。
西汉时,出现了文化史上一次比较有名的“斗诗”活动。相传西汉元封三年(前108年),柏梁台建成,汉武帝在台上大宴群臣,席间宣布凡是二千石以上的官员每人赋诗一句,然后合成一首诗。于是包括汉武帝在内的共二十六人写成一首《柏梁诗》,其形式为每句七言,每句都用韵,韵字有重复,是为联句诗的首创。起首是“皇帝曰:日月星辰和四时”,接着是“梁王曰:骖驾驷马从梁来”,他如“丞相曰:总领天下诚难治”“大司农曰:陈粟万石扬以箕”等等。每句注明作者身份,各述其职,句末皆谐声用韵,形成联句体的格式,称之为“柏梁体”。这就是当时规格的赛诗大会,后世多有仿效。
魏晋时“斗诗”形式又有变化,当筵赋诗在文人间开始流行,热衷此事的文人之一便是西晋的石崇。石崇擅长诗文,又是大富豪,他在洛阳郊外金谷涧中,建造了豪华的“金谷园”,方便文人诗友聚会赛诗。宴席上,石崇与宾客常常当筵赋诗,创作出不少佳篇,统称“金谷诗”。石崇为《金谷诗集》亲自作序称:“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现在仍流行的“罚酒三杯”之俗即由此而来。
石崇的金谷宴席往往有几十人参与,其斗诗规则被称为“金谷酒数”。这种饮酒、赋诗的玩法,甚至罚酒的数量,在诗词繁荣的唐朝更是广为流行。诗人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称:“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斗数。”渊源即来于此。
“金谷酒数”是中原北方文人的发明,在当时的南方则流行临水设筵,以“曲水流觞”的方式作诗、斗诗。觞是一种酒器,可漂浮,从上游流来的觞在谁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饮酒赋诗,他人唱诗应和。东晋时有一场**的“诗词大会”是永和九年(353年)上巳节时,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举行的“兰亭之会”。参加这场诗会的有**书法家王羲之及军政高官谢安、孙绰等41人。会上每个人都要作诗高唱,后由王羲之为诗集书写序文,此即**的《兰亭集序》。
诗歌发展到唐朝时达到极盛状态。在唐朝,生活中的各个角落都离不了诗,以文人酒局来说,每一场都是“斗诗会”,“斗诗会”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斗诗”方式。唐朝人特别喜欢行令饮酒,全民参与,此即白居易所谓的“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唐太宗李世民为秦王时,在官署西开文学馆,曾与杜如晦、房玄龄等十八文士,欢宴畅饮,行令吟诗,抚琴弄墨,等等。阎立本的《十八学士图》描绘的就是这个场景。
饮酒赋诗,并以图文记录,在当时是一件极风雅的乐事。白居易曾组织过两次由多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参加的“尚齿会”。这是以作诗吟诗为主题的酒会,会上要求每位老人都要赋诗,然后安排画工给每位老人画像,再将他们所赋之诗题到画上。
现今诗词比赛中难度较大的“飞花令”也出现在唐朝,“飞花令”在唐代是诗人喜欢玩的酒令之一。飞花令,原是饮酒助兴的游戏之一,输者罚酒。酒令是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筵席上是助兴取乐的饮酒游戏,萌生于儒家的“乡饮酒礼”,早诞生于周朝。饮酒行令既是古人好客传统的表现,又是他们饮酒艺术与聪明才智的结晶。
“令”的意思就是约定所答诗中出现某字,定下某字便是某令,“飞花令”又叫“拈字流觞”,如出现“花”字,就叫“花字流觞令”,出现“月”字,就叫“月字流觞令”。
“飞花令”又叫“春城无处不飞花令”,因诗人韩翃《寒食》诗中“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一句而得名。其实在唐代,带有“飞花”二字的诗句不少,如武元衡的“飞花寂寂燕双双”,顾况的“飞花檐卜旃檀香”,薛稷的“飞花乱下珊瑚枝”,薛曜的“飞花藉藉迷行路”,等等。而只有“春城无处不飞花”被公认为是“飞花令”的源起,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韩翃是唐德宗李适欣赏的诗人;二是韩翃本人也是好酒之人,其不少诗作都和酒有关。
行飞花令时可选用诗和词,也可用曲,但选择的句子一般不超过七个字。“飞花令”有许多不同的玩法,略举两例。一例是讲字序的,合席约定每人吟一句诗词,其中要带“花”字,其难在“花”字须出现在特定位置上,如个人说“花落知多少”(孟浩然诗),那接下来的人说的诗句中“花”就得在第二字位,答“五花马,千金裘”(李白诗)是对的,如果说“感时花溅泪”(杜甫诗)就错了,要罚。再接着“花”就得在第三字位:“月照花林皆似霰”(张若虚诗),如果说“迷花倚石忽已暝”(李白诗)也不对,要罚酒。“花”在第七字位上则一轮完成,可继续循环下去。行令人一个接一个,当作不出诗、背不出诗或作错、背错时,由酒令官命令其喝酒。
在酒宴上,行令方式还可以有一些变化,如直接说一句带“花”字的诗,“花”字在诗中的位置对应到某客人,此客人再接,如果正好对应到自身,则罚酒。如行令人说“牧童遥指杏花村”,“花”在第六字,从行令人开始数到第六人接令,如果第六人刚好是行令人自己,则行令人喝酒。
还有一例是不讲字序的,吟出古诗词句中的“花”字排在哪一位,哪一位就饮酒,接着继续行令“飞花”。一般情况下,所有参与者都飞到“花”时才令毕,酒席才可结束。因此,玩“飞花令”时人人都少不了被罚酒和敬酒,确实“春城无处不飞花”。
“飞花令”在唐朝是酒令,但它也是“诗词大赛”的规则。目前各种比赛中出现的“飞花令”所采用的规则,就来源于唐时“飞花令”的规则。
除此之外,古代文人之间“斗诗”,也会通过举行各种雅集的方式来进行。在这样的文学聚会中,与会者各自赋诗,然后由众人公选的评判者来裁判孰为优胜,若所作诗数量较多,可能还会各自出资,结集刻印。这种集会赋诗的形式,常见的有限题赋诗和限韵赋诗,也有两者都限制的。这样的聚会在文人群体中十分普遍,小说《红楼梦》中对这样的场面着墨较多。海棠诗会是《红楼梦》中规模的一次诗歌创作和比拼大会。初秋季节,贾探春提议组成诗社,成员有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三春”、贾宝玉及李纨。诗社成立,李纨自告奋勇担任社长,点评诗作,迎春、惜春为副社长,分别负责出题限韵、誊录监场。诗社一共组织了三次大型集会,在次集会中,贾芸正好送了贾宝玉两盆海棠花,大家就以海棠花为主题赋诗,林黛玉在这次诗会中表现得气定神闲,大家苦思冥想之际,她却在玩耍聊天,后一挥而就。薛宝钗在第二次史湘云做东的诗会上,发表了她的诗歌感言:诗题不要过于新巧刁钻古怪了,若题过于新巧,韵过于险,再不得有好诗,终是小家气。在这几次诗会上,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诗歌总是胜人一筹,难分伯仲。第三次集会在《红楼梦》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后,邢岫烟、李纹、薛宝琴、贾宝玉各作一首咏红梅诗。所以,海棠诗社的三次集会分别以海棠、菊花、螃蟹、红梅为主题,共作诗二十五首。虽然《红楼梦》中曾有元妃省亲时的“命题赋诗”,还有《葬花吟》、桃花社等各种作诗填词的机会,但海棠诗社是曹雪芹浓墨重彩、着意描写的文学社团,其中有建章、拟题、作诗、评诗的详细流程,大家各展诗才,流露了各自的内心世界,也凸显了彼此不同的性格特点。
因此,可以说在古代文人的生活里,诗歌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类似于现在诗词大赛这种互相比拼、互相竞技的诗歌比赛形式在古代也有不少。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传统自华夏文明蒙昧之初传承至今,虽然形式历经几多变化,但其风流慰藉的内在精神和骨气清朗的品格却一以贯之,诗歌时至**依然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休憩优游的精神家园,也是每一个在尘世生活、步履匆匆的行人头上那片璀璨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