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滴水不漏的辞格翻译
《红楼梦》的语言是*精彩的,其中*重要的因素是作品中大量的修辞格和数以千计的习语与四字格。霍译在处理这些修辞格和习语时,力求**,对这些原文中的文化因素真是做到了滴水不漏。霍译成功的例子数不胜数,我们在这一章里专门探讨带有修辞格的汉语习语。**节尽善尽美的直译
一提起霍译,大家会情不自禁地以为霍译*大的特点就是归化,而杨译的*大的特点就是直译。这个想法是非常片面的。其实霍译在不影响译文读者对原文理解的前提下,还是**直译这种方法。霍译以此方式来保持对原文内容、形式的忠实。在我们对习语修辞根据霍译翻译方法进行分类统计时,发现霍译的直译还是排在**位的。
在这一节里,我们分明喻直译之比较、明喻霍直杨意之比较、暗喻直译之比较、暗喻霍直杨意之比较等四个部分来展开探讨。 在为数众多的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中,就语言与文化的丰富内涵而言,长篇小说《红楼梦》名列**。《红楼梦》产生于十八世纪中叶的乾隆时期,它所选取的题材的直接政治背景,是清王朝中叶围绕康熙、雍正政权交替过程中统治**内部进行的激烈斗争。小说结构宏大,人物繁多,它既是中国封建末世政治斗争的一面镜子,也是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曹雪芹艺术修养的**结晶。
阅读过《红楼梦》原作的中国读者无不赞叹作者精湛的语言艺术。文学评论家和读者一致认为,《红楼梦》的语言特色*为显著。首先是作者在选词用字方面显示了极其深厚的语言功底,各种词性的词语都用得贴切自然、生动形象,人物语言用词也充分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笔者的粗略统计,全书一百二十回中共使用了成语、谚语、格言、俗语、歇后语近六千条,其中成语主要来源于古典著作,而其它习语极大部分来自民间,它们不仅为《红楼梦》提供了民族性的和地方性的语言色彩,而且使这部巨著在过去两百多年时间里经久不衰,成了*受欢迎的文学作品,也使它成了语言研究宝库中极其珍贵的财富。
《红楼梦》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高的荣誉和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中也是一部受到高度重视的作品。可惜的是,《红楼梦》在问世两百年以来一直没有被完整地译成过英文,许多翻译工作者面对这部巨著望而生畏,自叹心有余而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