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灌输**教学”向“对话**教学”转变
2001年,教育 部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强调,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要实现从“灌输**教学”向“对话**教学”的转变。灌输**的教学是把学生作为被动接收的容器,学生端坐在座位上,认真地听、认真地看、认真地思考、认真地回答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有经验的教师还不断向学生提出要求:上课思想要集中,思维要跟着老师转,和老师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可是,现实中的学生似乎不太愿意配合老师的教学,他们会认真听讲却不愿意与老师互动,会端坐在教室里思绪却四处游走。灌输**的教学者认为传授课本中已有的知识就是学习,认为能熟记并运用课本中已有知识的学生就是**的学习者。把知识的传递误认为学习,学生们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逐渐“逃离课堂”。
佐藤学提出:“所谓学习,是同客体(教材)的相遇与对话;是同他人(伙伴与教师)的相遇与对话;也是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他提出:“学习原本就是合作性的,原本就是基于同他人合作的‘冲刺与挑战性的学习’。业已懂得、理解的东西即使滚瓜烂熟,也不能称为‘��习’。”学习是同客观世界对话,同他者对话,同自我对话的三位一体实践活动。“真正的优质教学应当是‘知识的建构’;是教师引导学生同教科书对话、同他者对话、同自己的内心对话的活动;是合乎学科本质、基于‘相互倾听关系’而展开‘挑战性学习’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对话就没有学习,没有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