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论 ( 1 ) **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4 ) **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 ( 4 ) 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解析 ( 4 ) 二 中华民族共同体 ( 8 ) 三 坚持 " 两个共同" ( 9 ) 四 中国共产党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百年历程 (12) 五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22) 第二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 (25) 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特征 (26) 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28) 三 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30) 第三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当代建构 (32) 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反映论建构 (33) 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合力" 生成建构 (34) 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济基础核心要义建构 (35) 第二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逻辑 (37) **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古代萌芽 (37) 一 " 华夷 一 统" 的大 一 统思想的孕育发展 (38) 二 " 大 一 统" 与 中华民族整体观念的形成 (40) 三 元明清大 一 统的中华整体观念形成 (45) 第二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近代启蒙 (47) 一 康有为的大同理想 (47) 二 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 (50) 三 孙中山 的 " 五族共和" 思想 (54) 第三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阶段 (57) 一 反帝联合体到中华民族共同体 (57)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60) 三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 自 觉 (64) 第三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 (69) **节 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69) 一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 (70) 二 发挥意识形态的政治整合功能 (71) 三 政治社会化的保证 (79) 第二节 党的建设与执政能力的提升是前提保障 (83) 一 坚持集中统 一领导的制度优势 (83) 二 中国共产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领导力量 (87) 三 进 一 步构建新时代和谐的民族关系 (89) 第三节 重视和加强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中的心态教育 (90) 一 心态教育在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中的重要性 (91) 二 心态教育在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中的** (92) 三 心态教育在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中的方法 (93) 第四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同 (96) **节 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96) 一 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96) 二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 (98) 三 文化认同 (99)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 (102) 一 对文化认同的三个促进作用 (102) 二 在文化认同中扮演的角色 (104)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化认同的整合 (106) 四 促进文化认同的进步 (107) 第三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认同的五种交往方式 (109) 一 以文化资本积累进行交往 (110) 二 以 **公民身份进行交往 (111) 三 以凝练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性人格进行交往 (111) 四 以对共同体认同的文化态度和精神进行交往 (112) 五 以现实实践的行动品质进行交往 (113) 第四节 铸牢**文化基础的三种构建 (114) 一 **层面的构建 (114) 二 社会层面的构建 (116) 三 个人层面的构建 (119) 第五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沟通模式 (122) **节 **文化沟通模式 (122) 一 意识形态沟通模式特色 (123) 二 各民族愿景沟通模式 (125) 三 各民族文化的沟通模式 (126) 第二节 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交往能力 (127) 一 生成和构建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128) 二 生成和构建交往的实践能力 (130) 三 生成和构建交往公共文化的能力 (132) 第三节 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沟通模式 (134) 一 进 一 步凝聚各民族的认同 (135) 二 进 一 步凝聚对中华文化的 自信 (137) 三 进 一 步凝聚对**通用语言文字的认同 (138) 第六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和社会心态健全 (141) **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的文化解释 (141) 一 **认同的文化解释是 一个 " 深描" 过程 (141) 二 **认同是认知— 情感反应模式的构建 (145) 三 认知— 情感反应模式中符号体系的构建 (148) 第二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认同 (151) 一 社会认同理论的产生 (152) 二 社会认同理论的四个基本概念 (152) 三 社会认同构建的益处 (154) 四 社会认同缺乏的危害 (156) 第三节 从民族认同到**认同的实质和秩序 (158) 一 社会认同理论成为认识和理解中国民族问题的重要话语 (158) 二 从民族认同到**认同的关键是形成中华民族认同的**秩序 (158) 三 以知觉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社会认同类型和秩序 (161) 第四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态健全 (166) 一 心态特征 (167) 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心态健全释义 (168) 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态健全的作用 (169) 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态健全的**认同表现 (170) 五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态的 自 我表现 (173) 第七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思考 (176) **节 加强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领导 (176) 一 坚持党的集中统 一领导的重要性 (177) 二 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领导核心 (180) 三 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83) 第二节 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187) 一 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187) 二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192) 三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96) 第三节 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199) 一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丰富内涵 (200) 二 支持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203) 三 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 (206) 第四节 " 两个共同" 的推动作用 (209) 一 实现 " 两个共同" 的重要意义 (210) 二 实现 " 两个共同" 的路径和条件 (213) 三 坚持 " 四个维护" 的原则 (217) 第五节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20) 一 坚持完善民族区域 自 治制度的意义和内涵 (221) 二 推进少数民族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25) 三 坚持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232) 第八章 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些思考 (242) **节 " 思" 的框架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42) 一 为什么要在 " 思" 的框架里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43) 二 以人性之 " 思" 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性意蕴 (245) 三 以美之 " 思" 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美学意蕴 (250) 四 以哲学之 " 思" 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品格意蕴 (254) 第二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日常族际交往基础 (259) 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 日 常族际交往理念化基础构成 (260) 二 日 常族际交往的文化资本积累基础构成 (263) 三 日 常族际交往的实践能力生成 (265) 四 各民族 日 常族际交往的核心要素培育 (271) 第三节 " 绝地天通" 人神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 (275) 一 " 绝地天通" 人神观的起源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萌芽 (276) 二 " 绝地天通" 人神观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 (279) 三 " 绝地天通" 的人神观对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义 (284) 第四节 后现代语境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91) 一 后现代内涵构建的谱系脉络 (292) 二 后现代的三个核心观点 (294) 三 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 " 历史法则" (297) 四 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后现代方案 (299) 第九章 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306) **节 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306) 一 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内涵 (307) 二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容 (309) 三 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大意义 (312) 第二节 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原则 (316) 一 弘扬中华**文化 (316) 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有精神家园 (320) 三 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的原则 (323) 第三节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路径 (326) 一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 五个认同" (326) 二 加强各民族族际交往交流交融 (334) 三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 自信 (335) 四 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力量之源 (339) 第十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和物质基础 (347) **节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 (347) 一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意义 (347) 二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内涵 (349) 三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特点 (351) 第二节 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意识 (352) 一 中华民族根意识的涵义 (352) 二 中华民族文化 自信的根意识的去社会幻象 (354) 三 中华民族文化 自信的根意识的身份认同 (356) 第三节 以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推动深度贫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 — 以甘肃省 " 两州" 市场和脱贫攻坚关系为视角 … … (361) 一 以 " 看得见的手" 和 " 看不见的手" 共同推动发展 … … (361) 二 形成市场和政府双重作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65) 三 以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手推动经济发展 (367) 第十一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常交往的六大心态 (370) **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日常交往的爱国心态 (370) 一 各民族爱国主义的鲜明特点 (371) 二 各民族 日 常交往形成的三大爱国心态 (374) 三 各民族 日 常交往爱国心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80) 第二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日常交往的伦理心态 (384) 一 伦理心态的含义 (384) 二 各民族的 日 常交往伦理心态的四个构建 (386) 三 各民族 日 常交往伦理心态形成的原因 (392) 第三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日常交往的同情心态 (393) 一 有关同情的理论的谱系追溯 (394) 二 各民族 日 常交往同情心态的表现 (397) 三 各民族 日 常交往的同情心态的三个特点 (400) 第四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常交往的社会心态 (402) 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日 常交往社会心态的诠释 (402) 二 各民族 日 常交往社会心态的特点 (404) 三 各民族 日 常交往社会心态的表现形式 (407) 四 各民族 日 常交往社会心态的功能和作用 (409) 第五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日常交往的法治心态 (411) 一 各民族法治心态在 日 常交往中的特殊性 (411) 二 各民族法治心态的形成经历的三个阶段 (414) 三 各民族心态法治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418) 第六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日常交往的民族群体心态 (420) 一 民族群体心态的相关理论阐释 (421) 二 各民族 日 常交往的民族群体心态特点 (426) 三 各民族 日 常交往民族群体心态评价 (429) 结束语 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433) 参考文献 (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