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学院发展纪事(1952-2021)(全2册)
QQ咨询:
有路璐璐: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学院发展纪事(1952-2021)(全2册)

  • 作者:文劲宇,陈晋
  •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8086929
  • 出版日期:2022年09月01日
  • 页数:837
  • 定价:¥18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记录了自华中工学院成立以来的电力工程系的发展历史,包括组织机构的变迁、人才培养理念、模式及其培养计划的变化、重要节点,科学研究的成就等内容。本书的价值在于文化传承,同时对高等教育研究、电气工程的技术发展历史研究、以及从事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读者适合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院友;高等教育发展史、电力工业以及电气工程学科发展史研究者和爱好者;历史爱好者。本书的价值在于文化传承,同时对高等教育研究、电气工程的技术发展历史研究、以及从事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章节选
    序巍巍中华,文脉悠长。自西周起,设辟雍,乃史载官学之始,授六艺。自汉以来,立太学,传儒经,布仁恕之道,擢俊秀者,拔为官,授以职。清道咸始,列强汹汹,**洞开,志士仁人,创洋务学堂,传自然科学,救亡图存。京师大学堂、北洋学堂、南洋公学等,乃新学之始,亦中国现代大学之雏形。新中国成立后,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篇章。华中科技大学之前身华中工学院,其电气学科之源,可溯至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华南工学院。泱泱华夏,文明赫赫。著史传统,源远流长,廿四史通鉴古今五千载。史学传统乃构建中华民族精神之核心要素,史学文化亦为中华民族之道德、国运、族脉所托命之本。以史为鉴,胪陈沿革,详述是非成败���福,资于治道。国史如是,院史亦然。七十年前,与华中科技大学同岁之电气学院,在新中国的朝阳中诞生,筚路蓝缕。在共和国的旗帜下成长,踔厉奋发。在改革开放中腾飞,成就辉煌。七十载,建**平台,创**成果,栉风沐雨。七十载,荟杰出师资,育拔尖人才,薪火相传。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七十华诞之际,集全院师生及院友之力,撰写一部学院发展史。回顾历史,追寻创业足迹;展望未来,憧憬发展前景。抚今追昔,永志先辈功绩;继往开来,激励来者奋进。编者

    2022年5月26日前言谨将此书献给曾在学院工作过的全部900多名教职员工、在学院学习过的全部3万多名学生,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过学院的海内外朋友们!2022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简称电气学院,华中大电气,本书文中也简称学院)将喜迎建院(系)70周年华诞。作为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工学院)的创始专业之一,学院在新中国的朝阳中诞生,在共和国的旗帜下成长,在改革开放中腾飞,在新时代迈向世界**。七十载栉风沐雨,薪火相传,形成“厚积薄发,担当致远”的华中大电气院训精神。七十年来,学院海纳百川,团结向上,始终践行立德树人根本宗旨,荟杰出师资,育拔尖人才,为**培养输送了逾三万名各类人才,为**建设贡献了华中大电气人的青春和力量;承担了*首批新工科教学改革项目,创建了全新的电气专业荣誉学位培养体系,毕业生质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七十年来,学院求是创新,砥砺奋进,建成了完备的学科体系,电气工程一级学科所属的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共五个二级学科(源于1997年版《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均为**级的**或特色学科;电气工程2007年成为**首批一级学科****学科,2017年成为**首批双**建设学科,首轮建设整体成效显著,2021年作为培优学科进入第二轮建设;通过实施“电气化 ”的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战略,建成了强电磁工程与新技术****实验室,造就了以聚变、强磁场、加速器、先进电工材料与器件、电力系统储能、超导电力等研究方向为代表的****的强电磁学科领域。七十年来,学院厚积薄发,担当致远,为中国**条500 kV超高压交流输电工程(平顶山-武汉)、**条±500 kV超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葛洲坝-上海)、**条1000 kV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长治-荆门)、**条±800 kV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昆柳龙)、**个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张北)以及三峡电站、溪洛渡电站、向家坝电站、白鹤滩电站等一大批**重大工程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坚持“四个面向”开展科学研究,高水平成果不断涌现:建成*高校**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并在大电网大机组**运行、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电力电子化电力系统、复杂电信号光电式测量、强脉冲功率特种电源、特种主泵电机等方向取得系列突破性成果,解决多项“卡脖子”难题,仅“十三五”期间就牵头获得5项**科技奖励,为满足**重大需求和保障国防**做出重要贡献。编撰一部如实反映学院发展历程和师生精神风貌的院史,总结历史经验、传承学院文化,是学院多年来的心愿。值此学院七十周年院庆的时机,我们集全院之力,终于完成了史料较为完备的**部院史——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学院发展纪事。我们希望院史能够帮助全院师生和所有关心学院发展的朋友们了解学院的创建、发展、壮大的历程,振奋师生员工团结奋进,传承优良的院风、教风和学风,成为学院立德树人的重要教育资源之一。同时,通过编撰院史,以七秩积淀,逐**梦想!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将秉承“厚积薄发,担当致远”之精神,续写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篇章,为**培养以上进心做人、以责任心做事、以事业心规划人生的思行合一的高水平人才,学院将力争成为电力碳中和领域的**战略科技力量,成为享誉世界的**电气学科。本书涉及资料的时间跨度为从1952年确定建校华中工学院至2021年12月。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为学院发展简史,下册由学院所属各系所发展简史和毕业生名册组成。从华中工学院电力工程系发展至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的历程中,学院的名称经历了多次改变。文中在2000年以前的简称“电力系”“电机系”皆为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的前身;2000年以后的简称“电机系”为之前的“电机教研室”,简称“电力系”为之前的“发配电教研室”“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教研室”。因时间跨度较长,文中所有涉及的人员,一般均只记姓名,省略了头衔、职称、敬称,敬请谅解。在院史中,为了怀念先辈们在建设、发展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学科中的辛劳和贡献,记录了一批先辈的事迹和照片。因编写院史的人力、时间、经费所限,未能逐一采访先辈或其后裔以一一核对、认可。所采用的照片中,大部分来源于学校和学院的各类历史资料,以及从学院教职工和院友中征集的照片,也有部分照片源自网络上的相关资讯。如对所采用的照片及记录的事迹有异议,请与文末所记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办公室联系。由于编者水平所限,本书存在许多不足与错漏,诚挚期盼全院师生、校友及朋友们批评指正。若对全书的内容有任何建议,请联系: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办公室:02787543228

    编者

    2022年5月26日
    目录
    院训 院徽 院庆徽 变迁图 序 前言 上册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发展简史 一、 建系初期 百业待兴(1952—1956年)(3) (一) 缘起(3) (二) 奠基者(4) (三) 发展经纬(10) (四) 教学工作(13) (五) 科学研究(16) 二、 困难时期 艰苦创业(1957—1965年)(17) (一) 发展经纬(17) (二) 负重而行(21) (三) 教学工作(22) (四) 科学研究(24) 三、 十年“文革”,曲折前进(1966—1976年)(27) (一) 政治风雨(27) (二) 整顿中的前行(28) (三) 本科生教育(29) (四) 成人教育(30) (五) 科学研究(30) 四、 恢复高考 再启宏图(1977—1987年)(33) (一) 发展经纬(33) (二) 本科生教育(39) (三) 成人教育(41) (四) 研究生培养(42) (五) 科学研究(43) 五、 改革开放 迅速发展(1988—1999年)(49) (一) 发展经纬(49) (二) 本科生教育(55) (三) 研究生培养(59) (四) 科学研究(60) 六、 与时俱进 争创**(2000—2021年)(63) (一) 发展经纬(63) (二) 党建与师德师风(71) (三) 师资队伍建设(82) (四) 本科生教育(96) (五) 研究生培养(108) (六) 学生思政工作(117) (七) 科学研究(133) (八) 学术交流与社会服务(158) 结语(161) 附录一领导班子及管理机构负责人名录(161) 附录二师资队伍相关统计(170) (一) 建系以来在电力工程系、电气学院工作过的教职员工名单(170) (二) 1954年度华中工学院教师安排方案(187) (三) 1993年电力系在职**职称人员名单(188) (四) 2021年12月电气学院在职人员岗位分布(189) (五) 历年本科生辅导员和研究生辅导员信息(截至2021年12月)(192) (六) 聘请客座教授、顾问教授、名誉教授(2002—2021年)(194) (七) 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一览(1991—2021年)(197) (八) 学院所获部分集体、个人荣誉奖项(综合类,1991—2021年)(198) (九) 校级荣誉奖励获得者(2000—2021年)(199) (十) 校级以上人才计划获得者名单(206) 附录三本科教育相关数据与资料(212) (一) 本科生各专业人数一览表(1953~2021年)(212) (二) 不同历史时期的本科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典型案例(217) (三) 精品课程和网络共享课建设情况(2003—2017年)(271) (四) 大学生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一览表(2009—2021年)(272) (五) 出版的部分教材、专著、译**录(275) (六)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各级教学名师一览表(2011—2021年)(288) (七) 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997—2021年)(289) (八) 20042022年实验技术研究项目(290) (九) 教学实验技术成果奖获奖项目(292) (十) 学院历年双创赛事重大成就(统计截止2022年1月)(293) (十一) 本科生**奖学金获得者名单(2011—2021年)(312) 附录四研究生培养相关数据与资料(313) (一) 研究生人数分年份分专业统计表(1980~2021年)(313) (二) 不同历史时期研究生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典型案例(316) (三) 研究生**奖学金获得者名单(2012—2021年)(334) (四) **学位论文获得者(省优国优)(335) 附录五科学研究相关数据与资料(339) (一) 主要科研成果奖励统计表(1978—2021年)(339) (二) 电气学院学科平台建设情况一览表(1954—2021年)(355) (三) *科技部创新团队建设(2007—2021年)(357) 附录六电力系源头之五校回忆(358) (一) 综合部分(358) (二) 武汉大学分部电机系简述(359) (三) 湖南大学分部电机系简述(359) (四) 南昌大学分部电机系简述(360) (五) 广西大学分部电机系简述(360) (六) 华南工学院电机系简述(361) 附录七电气工程学科与校内其他学科、专业的发展渊源(362) (一) 电气工程学科与动力系(全程关联)(362) (二) 电气工程学科与工程物理系(1958年)(364) (三) 电气工程学科与船舶系(1959年)(365) (四) 电气工程学科与计算机专业(1960年)(365) (五) 电气工程学科与无线电系(1960年)(366) (六) 电气工程学科与硅元件厂(1968年)(367) (七) 电气工程学科与激光研究所(1972年)(369) (八) 电气工程学科与自动控制系(1973年)(369) (九) 电气工程学科与机械系(1979年)(370) (十) 电气工程学科与环境学院(1995年)(371) (十一) 电气工程学科与水利水电及自动化工程系(1999年)(372) 附录八院训、院徽和院庆标识释义(374) (一) 院训(374) (二) 院徽(375) (三) 70周年院庆标识(376) 编后记(377) 下册所属系所发展简史及毕业生名册 所属各系所发展简史(1) 电机及控制工程系发展简史(3) 一、 电机及控制工程系(电机教研室)大事记(3) 二、 教材建设(16) 三、 领军人物和重要科研成果(18) 四、 电机系平台建设(28) 附录1电机系(教研室)历任领导(31) 附录2熊衍庆老师人物纪(33) 附录3电机系(教研室)历年人员名录(34) 电力工程系发展简史(39) 一、 发配电教研室成立(1953—1956年)(39) 二、 发配电教研室发展(1956—1965年)(43) 三、 筚路蓝缕 曲折向前(1966—1976年)(49) 四、 春风扑面 阔步前行 (1977—1999年)(50) 五、 迈入电力系新时代(2000—2009年)(63) 六、 牢记使命 开创未来(2009年—至今)(66) 附录1课程发展简史(70) 附录2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实验室大事记(1962—2022年)(76) 附录3电力系人员名录(80) 高电压工程系发展简史(87) 一、 艰辛创业时期(1952—1976年)(87) 二、 改革奋进时期(1977—1999年)(93) 三、 厚积薄发时期(2000—2012年)(100) 四、 新时代大发展时期(2013年—至今)(105) 应用电子工程系发展简史(110) 一、 学科历史概况(110) 二、 师资队伍与人才培养(112) 三、 学科特色(115) 四、 大事记(123) 附录:应用电子工程系系庆校长和专家题词(124) 电工理论与电磁新技术系发展简史(127) 一、 发展渊源及历程(127) 二、 人才培养(135) 三、 科学研究(141) 四、 结束语(143) 聚变与等离子体研究所发展简史(145) 一、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早布局抓时机(145) 二、 砥砺前行,从向外借力到自主发力(147) 三、 潜心耕耘,开启新的征程(150) 四、 展望未来,攻坚克难求突破(153) 强磁场技术研究所发展简史(154) 一、 脉冲强磁场设施筹备(154) 二、 脉冲强磁场设施建设(156) 三、 脉冲强磁场设施运行(158) 四、 脉冲强磁场设施应用(161) 五、 **脉冲强磁科学**组织机构发展历程(161) 六、 **党支部建设(164) 七、 未来发展(165) 附录1大事记(165) 附录2**人员历年人员情况(167) 应用电磁工程研究所发展简史(169) 一、 筚路蓝缕,砥砺奋进,开创我校加速器学科方向(169) 二、 立德树人,为国育才,致力于电气学科教学事业(176) 三、 笃行致远,不负芳华,书写服务社会的**篇章(177) 附录1大禹楼建设历史(178) 附录2社会咨询项目一览(179) 附录3科研获奖一览(180) 电工实验教学**发展简史(182) 一、 实验教学**沿革(182) 二、 实验教学**初期建设阶段(2004—2006年)(186) 三、 实验教学**规范建设阶段(2007—2016年)(189) 四、 实验教学**“新工科”建设阶段(2017年至今)(193) 五、 展望未来(203) 附录12017年以来实验教学**发表或出版的论文、书籍(203) 附录2出版书籍(205) 电工电子科技创新**发展历史(206) 一、 科技创新**初创期(1992—2000年)(206) 二、 科技创新**变革期(2001—2007年)(208) 三、 科技创新**发展期(2008年—至今)(211) 四、 科技创新**发展大事记(2001年—至今)(213) 学院毕业生名册(230) 名册编排说明(232) 一、 电气学院毕业生名单(233) 二、 应用电子工程系(原船电专业)毕业生名单(407) 三、 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建筑电气毕业生名单(418) 编后记(420)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