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楼兰古国的神秘面纱 两千多年前就已见诸文字的古楼兰王国,在丝绸之路上,作为*重要的中转贸易站,是当时世界上*开放*繁华的都市之一。 楼兰的繁华,一时无二,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这里“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胡商贩客,日款塞下”。 “西天”取经的中国**僧人法显评价说:“其地崎岖薄瘠。俗人衣服粗与汉地同,但以毯褐为异。其国王奉法。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学。”唐代高僧玄奘对此地也进行了极其简单的记述:“从此东北行千余里,至纳缚波故国,即楼兰地也。” 事实上,唐代的边塞诗人所言及的“楼兰”,一般只是西域的象征罢了。元朝时候,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向往楼兰,但却无法找到它。它就这样神秘地、无声无息地消失了,无任何记载。 1900年,瑞典有一位探险家斯文·赫定,用一把铁锹引发了地理大发现,由此揭开了楼兰古国的神秘面纱。这里有古代的烽燧,有汉文的简牍残片,还有许多汉朝至南北朝的钱币……消失千年的楼兰古城终于从史书的词句中跳脱出来,与司马迁和班固的记录一起,相互印证了一个古老文明的存在。 斯文·赫定称楼兰为“沙漠中的庞��城”,震惊了整个世界。随后,许多**的考古学家、地理地质学者、探险队接踵而至…… 1905年美国的亨廷顿探险队; 1906年英国的斯坦因探险队; 1908年至1909年日本的大谷光瑞探险队; 1910年至1911年日本的大谷光瑞第二次探险队…… 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枢纽城市和中西文化早期交流的结合点,楼兰一直为世界各国考古、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学者所关注。20世纪初期,英国人斯坦因、日本人橘瑞超等在楼兰挖掘并运出大批珍贵文物,致使楼兰出土的大量文物散失在英国、瑞典、法国、德国、日本等**。1979年至今,中国文物考古专家在楼兰地区先后进行了6次考察。 无数的探险家、科学家为楼兰古城而着迷,甚至付出生命。1980年,生物化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失踪。1996年,探险家余纯顺在罗布泊因迷路脱水而亡。 各国探险队在楼兰古城及罗布泊地区发掘出的文物数量之丰富、价值之大,震惊了全世界。楼兰,这延续了数千年的文明,湮没了数千年的记忆,慢慢揭开了神秘面纱! 汉锦、晋代手抄《战国策》、“李柏文书”“楼兰美女”“太阳墓地”……楼兰是一个湮没在“沙漠中的**”,是遗落在历史角落的“博物馆”,是“东方的庞贝城”。 楼兰这么小的一个地方,竟然会成为西域*繁华的地方,其实原因也很简单——楼兰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好了。这给楼兰带来了大量财富的同时,也给楼兰带来了灾祸。 楼兰所在的地方,既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兵家必争之地。要到西方去,必然要经过此地;要保证经济贸易,就应当把楼兰握在手中。数百年间,汉朝和匈奴在楼兰一地展开了拉锯战,今天楼兰归你,明日入我囊中。楼兰国王苦不堪言,只好派一个儿子到汉朝去当人质,又派另一个儿子到匈奴当人质。汉朝对楼兰的外交政策颇有不满,楼兰国王只得陈书于汉朝皇帝,心酸地解释道:“小国在大国间,不两属,无以自安。” 当然,还是后来的汉朝占据上风,派军队驻扎,将此地演变成了屯戍军区,既从事生产,又保障往来汉族人士的**。 依据现在的复原图,俯瞰楼兰古城,城中东北角有一座烽燧,虽然经过历代不同时期的补修,但依然可以从它身上看出早期汉代建筑的风格。烽燧的西南是“三间房”遗址。这座面积为100平方米的房屋,建筑在一块高台上,三间房正中的一间要比东西两间显得宽大。 世界**探险家,瑞典人斯文•赫定曾在东面一间房内发掘出大量的文书简。从三间房西厢房残存的大木框架推测,这里昔日曾是城中屯田官署所在地。 从三间房继续向西,是一处大宅院。院内,南北各有三间横向排列的房屋。在古城,这座院落建筑也是比较大的。相形之下,大宅院南面的房舍多数是单间,矮小、散杂而破败不堪。如果根据出土文书推测,三间房毗邻的框架结构房屋便是楼兰古城的官署遗迹。 因为汉朝的保护,鄯善国(楼兰国)则在新的土地上耕耘,形成了新的气象。从汉、三国、晋,到北魏时期,鄯善一直有纳贡中原的记录。但不久,强大的柔然兴起,侵占了鄯善,并与北魏征战不休,直至后来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