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子①中秋记游 佳节也,胜境也,四方之名流也,三者合,非偶然也。以不偶然之事而偶然得之,乐也。乐过而虑其忘,则必假文字以存之,古之人皆然。 乾隆戊子中秋,姑苏唐眉岑②挈其儿主随园,数烹饪之能,于烝彘首也尤。且曰:“兹物难独噉,就办治,顾安得客?”余曰:“姑置具③,客来当有不速者。”已而,泾邑翟进士云九④至。亡何,真州尤贡父⑤至。又顷之,南郊陈古渔⑥至,日犹未昳⑦。眉岑曰:“予四人皆他乡,未揽金陵胜,盍小游乎?”三人者喜,纳屦⑧起,趋趋以数⑨,而不知眉岑之欲饥客以柔其口也。 从园南穿篱出,至小龙窝⑩,双峰夹长溪,桃麻铺芬。一渔者来,道客登大仓山。见西南角烂银坌涌,曰:“此江也。”江中帆樯如月中桂影,不可辨。沿山而东,至虾蟆石,高壤穹然,金陵全局下浮,曰谢公墩也。余久居金陵,屡见人指墩处,皆不若兹之旷且周。窃念墩不过土一抔(11)耳,能使公有遗世想,必此是耶;就使非是,而公九原有灵,亦必不舍此而之他也。从蛾眉岭登永庆寺亭,则日已落,苍烟四生,望随园楼台,如障轻容纱,参错掩映,又如取镜���影,自喜其美。方知不从其外观之,竟不知居其中者之若何乐也。 还园,月大明,羹定酒良,彘首如泥,客皆甘而不能绝于口以醉。席间各分八题,以记属予。嘻,余过来五十三中秋矣。幼时不能记,长大后无可记,今以一彘首故,得与群贤披烟云,辨古迹,遂历历然若真可记者。然则人生百年,无岁不逢节,无境不逢人,而其间可记者几何也?余又以是执笔而悲也。
【注释】
① 戊子:乾隆三十三年(1768)。是年,袁枚五十三岁。
② 唐眉岑:生平不详,苏州人。
③ 置具:备办好菜肴。具,酒肴与食器。
④ 翟进士云九:翟大程,字云九,安徽泾县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
⑤ 尤贡父:尤荫,号贡父,江苏仪征人。诗人,著有《出塞吟》《黄山吟》等。
⑥ 陈古渔:陈毅,字直方,号古渔,江宁(今江苏南京)人。曾入卢雅雨等人幕。著有《诗概》《所知集》等。
⑦ 昳(dié):太阳偏西。
⑧ 屦(jù):古时用麻、葛等制成的鞋。纳屦,即穿鞋。
⑨ 趋趋(cù)以数:《礼记·祭义》:“其行也,趋趋以数。”注:“趋读如促,数之言速也。”
⑩ 小龙窝:与下大仓山、虾蟆石、谢公墩均为小仓山附近名胜。谢公墩,以东晋谢安曾住此而得名。
(11)一抔:一捧,形容小。
【题解】
王元启《惺斋论文》云:“画家论画树之法,枝枝节节须带曲势,不须下一直笔。作文亦尔,须逐处曲折生波,及有姿致,若依本直说,有何情趣?”袁枚本文即在曲折处谋篇。文题是 “记游”,却不以游入手,先写烝猪首,再写不速之客至,方牵率写游。写游又以紧紧擒住一“望”字,言“西南角烂银坌涌,曰:‘此江也’”一段,洵为神来之笔,寥寥数言,将登高俯看所见,描绘形象入画。 与袁枚其他游记一样,文章善于移情入景,穿插心理感受。如写登永庆寺见日落时望自己居处数句,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样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