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 周敦颐是北宋五子之一,公认的宋儒理学创始人,**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有《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等作品流传于世。 周敦颐生前名声并不显赫,程颢、程颐二弟子受业其门下,及至受朱熹和宋理宗的大力推崇褒奖,其“上承洙泗,下启洛闽”的理学宗主地位才得以确立。周敦颐为官清正,其学问品行,不外乎“清廉”二字,后来者俱不能及。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周敦颐出仕为官,每到一处都大力兴教办学,大量的湖湘学人深受其影响,他的教育思想,重在劝人向善,以精进德业为教育目的,提出了“改过迁善”“进德修业”“务实”“心泰则无不足”“立诚”等修养身心方面的命题与观念,为后世教育者开辟了新的道路。 《任所寄乡关故旧》这首诗,周敦颐写于永州通判任上。侄儿周仲章前来看望,临别之际,周敦颐写下这首七律与侄儿。此诗道出了周敦颐一生为官不改君子气节、内修圣人之德、谨守清廉品行���立身之道,以此勉励和教育侄儿及家人节制物欲,保持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 任所寄乡关故旧1 老子生来骨性寒2,宦情3不改旧儒酸4。 停杯厌饮香醪味,举箸常餐淡菜盘。5 事冗6不知筋力7倦,官清赢得梦魂8安。 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9只一般。 注释 1 任所寄乡关故旧:此句据清代张伯行编辑的《周濂溪先生全集》原注为:“先生迁尚书虞部员外郎,复任永州通判,仲章侄至任归,诗与之云。” 2 骨性寒:犹有傲骨,指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3 宦情:做官的志趣、意愿。《晋书·阮裕传》:“吾少无宦情,兼拙于人间。” 4 儒酸:犹寒酸。形容读书人贫窘之态。 5 停杯厌饮香醪味,举箸常餐淡菜盘:醇香的美酒,并不是我所追求的,因此停下手中的酒杯;一日三餐,粗茶淡饭于我才合适。香醪,美酒。箸,筷子。 6 事冗:繁忙的事务。 7 筋力:亦作“精力”,犹体力。 8 梦魂:古人以为人的灵魂在睡梦中会离开肉体,故称“梦魂”。 9 舂陵:古零陵郡,代指周敦颐做官的家乡永州。 解读 生活简朴,节欲以清心 周敦颐积极入世,外修君子德政,悲悯关怀老百姓,内求理想人格的完满,特别注重道德教化。他认为清明的政治是化育百姓的前提。诗的开篇指出,他为官从政鞠躬尽瘁,至老风骨凛然,“迂腐”的书生本色依旧,这不免具有自嘲的意味,但他用意明显,希望将寡欲与拙朴的价值取向传递给家族子弟,并通过融入家庭教育,践履于日常生活当中。 诗歌提及自己平时不喜欢喝美酒,厌恶珍馐美味,只要粗茶淡饭的朴实生活便能满足。追求感官享受乃人之常情,但周敦颐安贫乐道,颇享孔颜之乐,似乎是对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的节欲思想的贯彻遵循。“厌”“常”二字,都足以表现他不慕**、崇尚节俭的生活态度。这即是从侧面训导侄儿及亲人,做官、治家、修身都应该持身清正并保持俭朴的生活作风,节欲以清心,奢靡尤不可取。 周敦颐在南昌做知县的时候,有一次得怪病,险些暴毙身亡,**一夜后又活过来了。家人收拾他的“遗物”之时,发现他随身携带的箱子里只有两件破衣服和几本旧书。周敦颐为后世树立的清廉榜样,是儒家美政理想的范本。以善政安民,以清白的操守示人,正是他留给侄儿仲章等家族子弟*好的财富。 “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意思是说,当亲朋故旧问起“我”的近况,只需告诉他们“我”在“舂陵”跟个普通人一样,没什么不同。此等简单朴实的回复,足见周敦颐的低调谦逊。 生活简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极其丰富,很多人甚至认为节俭不过是件可有可无的“小事”,好逸恶劳、沉迷于物质享受,以致“啃老族”“巨婴”等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勤则不匮,俭则不费,“勤俭”二字实成家之本也。勤俭不仅是治家的根本,也应该是新时代青少年的立身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