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大国海军实力(上)
1939 年9 月,英国向纳粹德国宣战时,人们以为**海军已经做好充足的作战准备。从兵力上来说,**海军共有12.9 万名军官和士兵,另有7.3 万名后备役兵员可供调遣。算上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来支援的舰船,英国海军一共投入了317 艘作战军舰。这些军舰分为以下几类:12 艘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8 艘航母、58 艘巡洋舰、100 艘驱逐舰、101 艘护航船只和38 艘潜艇。
仓促上阵的英国海军
从表面上看,这个配置似乎是一支强大的海军,但表面实力掩盖了诸多内在的缺陷。其中有个问题可能是无法解决的。**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后简称一战)之后,多年以来,英国经济始终步履维艰,英国海军部得到的海军建设预算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想要维持世界**海军的水平显然是不可能的。另一个困扰是英国人作茧自缚造成的。
1922 年,英国签署《华盛顿海军条约》(Washington Naval Treaty)。这个由美国倡导缔结的条约,对英国、美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五国海军拥有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数量进行了严格限制。条约规定的比例是5:5:3:1.75:1.75——也就是说,英国**海军和美国海军享有同等优待日本为了换取在东亚地区的其他特权,接受了数量上的些许劣势;法国和意大利两国数量相同,也是*少的。条约还规定了一个为期10 年的“海军假日”计划,即所有条约签署国在此期间不得建造新的主力舰。这个时期之后建造的所有主力舰排水量均不得超过3.5 万吨。
在此后数年中,轮流执政的保守党和工党政府多次大幅削减海军建设项目。1929 年,工党置专家建议于不顾,提出将**海军的巡洋舰数量从70 艘减至50 艘。第二年,这个决定在伦敦海军会议上正式生效,英国还同意在巡洋舰总吨位上与美国持平。日本则坚持要求达到两国同类舰船总吨位的70%。此时,驱逐舰和潜艇也被纳入《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的范围,而“海军假日”被延长至1936 年。
这是一个令人伤心的故事。1931 年4 月,英国海军元帅、**海务大臣(First Sea Lord)弗雷德里克•菲尔德爵士(Sir Frederick Field)全面回顾了10 年削减带来的累积效应。他这样写道:“英联邦已经接受了这样的海军实力,即在某些情况下,海军显然无法在我们被迫卷入战争时保持海上通道的畅通。论防御实力、论舰船现代化……我们都无法达到其他大国的标准。”
菲尔德继续详细列出了英国海军的弱点。“目前我们的主力舰数量大大压减,”他写道,“如果为了保护我们的利益,我国必须把舰队派往东方**,在此期间万一与欧洲大国发生争端,那留在本土海域保护海上贸易和领土**的舰艇数量就会显得不足。”按照1930 年《伦敦海军条约》(London Naval Treaty)的条款规定,英国海军只能拥有50 艘巡洋舰,这是“肯定不够的”,而驱逐舰实力也同样十分羸弱。1918 年,海军共拥有433 艘驱逐舰,每艘都有自己的职责。1931 年,这个数字成了120 左右。到1936 年,其中55 艘将超出服役年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