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形而上学》讲演录
QQ咨询:
有路璐璐:

《形而上学》讲演录

  • 作者:余纪元
  •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318714
  • 出版日期:2023年08月01日
  • 页数:424
  • 定价:¥8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这本书根据余纪元先生于2011年夏天在山东大学哲学与发展学院讲授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课堂录音整理而成。它尽可能地保留了先生深入浅出、风趣幽默的讲课风格,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课程涵盖了形而上学的性质,范畴与being,本体与属性,作为being的being,变化、本体与主体,本质与形式,形式因、自然与目的论,潜能与现实,神学与形而上学的统一性等主题。文本包括《形而上学》的关键部分,以及《范畴篇》《物理学》《论生成与消灭》《论灵魂》《尼各马可伦理学》等相关内容。在特定问题的讨论中,课程还介绍了西方学界的相关论争与*新解释。强烈的问题意识贯穿课堂始终,能够帮助我们形成对《形而上学》这部西方哲学奠基性著作的批判性的理解。
    文章节选
    从总体看,该书具有以下四个鲜明的特点。
    首先,就依据而言,从文本出发。无论讲解什么问题,每一讲基本上都是从亚里士多德的原著出发,摘录出他自己汉译的相关章节,逐段乃至逐句地分析讲述,力图让学生原汁原味地品读亚里士多德。而且,在讨论某个问题时,把 《形而上学》 《范畴篇》 《物理学》《论生成与消灭》《论灵魂》《尼各马可伦理学》等相关文本结合起来分析。不过,考虑到听众的实际情况 (多数人不是希腊哲学研究方向的,因而可能不懂古希腊文),他是从英译本转译为汉语的,很少直接源出于希腊文。
    其次,就目标而言,从问题入手。按其本质来说,哲学其实就是问题学,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乃是哲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正因如此,纪元把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贯穿课堂始终的一条主线。纪元把亚里士多德主要地理解为问题型哲学家,先概括出他整个形而上学系统的主要问题,接着展现他如何 “挖井”或 “剥葱”(这是纪元经常使用的比喻)似的步步发掘,层层深入,然后指出他与柏拉图或其他前辈哲学家的复杂纠葛,剖析他到底提出了、解决了、留下了哪些问题。
    再次,就方法而言,启发思考,训练学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考,提升他们的哲学思维能力,纪元不仅从问题入手,看亚里士多德是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也像亚氏的师爷苏格拉底和师父柏拉图一样,不断地在课堂上设问、提问,甚至安排对话。此外,出于加强学生学术训练,拓展他们学术视野的考虑,纪元给学生印发了多篇学术范文和一些主要阅读书目,还以自己为案例,让学生明白如何做学术研究,怎样写研究论文,并多次穿插介绍西方学界若干**专家的研究信息等相关情况,也以他在美国供职的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哲学系为例,介绍他们是如何训练学生的。
    *后,就风格而言,深入浅出,幽默风趣。与他亲自审定出版的 《<理想国>讲演录》《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相比,这本由晏玉荣女士整理的讲演录,*大的一个特点是原汁原味地保留了纪元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的讲课风格。我虽然不是现场耳闻的听众,但读着他那些演讲的文字,一个活脱脱的余纪元就自然地出现在眼前。哲学是相当枯燥的,尤其是严谨呆板的亚里士多德,更尤其是亚氏*为艰涩难懂的形而上学,别说是50人教室的大课堂,即使是只有5人的小研讨,要让学生明白或大体上明白亚氏所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都相当困难。纪元的讲授,硬是挥洒自如地把 “高大上冷”的亚氏形而上学,和 “低小下热”的日常生活结合,并穿插进自己经历过的逸闻趣事,不仅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大家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领悟思想,明白哲理,提升素养。
    目录
    **讲 形而上学的著作、性质与方法 一、《形而上学》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整体 (一)《形而上学》著作及其生成情况 (二)《形而上学》的结构 (三)《形而上学》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整体 (四)《形而上学》研究的*新发展 二、形而上学的性质 (一)《形而上学》的**句话 (二)几种认知能力 (三)形而上学的特征 (四)惊奇与哲学 三、形而上学的方法 (一)哲学是一项集体研究的活动 (二)形而上学对听众的要求 第二讲 范畴与beings 一、什么是being (一)为什么being*让人困惑 (二)being的中文翻译问题 二、being的四种类型 (一)being的四种类型 (二)范畴的being与潜能/现实的being的区分 (三)亚里士多德研究世界的两种方式 三、《范畴篇》**至四章 (一)**章:“同名异义”、“同名同义” 与 “同源派生” (二)第二章 :“内居于”与 “表述” (三)第三章:种与属 (四)第四章:being的种类 四、《论题篇》**卷第九章 (一)范畴与谓述的种类 (二)弗雷德的贡献 第三讲 本体与属性 一、《范畴篇》第五章 (一)**本体和第二本体 (二)本质的谓述和偶性的谓述 (三)**本体和主体 (四)第二本体和主体 (五)第二本体与 “内居于” (六)**本体的各种特征 二、《形而上学》第七卷**、二章 (一)being的多种含义 :本体与属性 (二)“是什么”(tiesti)与 “这一个” (todeti) (三)其他范畴对本体的依赖性以及它们的 独特意义 (四)本体在三种意义上优先于其他范畴 (五)从 “什么是being”到 “什么是本体” (六)与 《范畴篇》第五章的比较 第四讲 作为being的being 一、《形而上学》第四卷**句话 (一)beingasbeing (二)科学:特殊与普遍 (三)beingasbeing的属性 二、being的普遍科学如何可能 (一)《后分析篇》中的科学概念 (二)《后分析篇》对普遍科学的否定 (三)being不是一个种 (四)《形而上学》第三卷的前四个问题 三、**含义 四、欧文的两个论点 五、关于欧文的**个论点 六、关于欧文的第二个论点 七、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八、不矛盾律以及对它的辩护 (一)*确定的原则:存在中的定律还是思想中的 定律 (第三章) (二)驳斥否定不矛盾的论点:赫拉克利特 与普罗泰戈拉 (第四章) (三)对不矛盾律的论证:否定不矛盾律的 困难 九、对排中律的考察 (第五至八章) 第五讲 变化、本体与主体 一、《物理学》**卷:形式与质料的引入 (一)《形而上学》第七卷第三章与 《物理学》 **卷 (二)关于变化的理智思潮 (三)范畴理论与对巴门尼德的驳斥 (四)变化的三要素:日常语言的路径 (五)范畴与变化:两种类型的变化 (六)本体性的变化 (七)形式与质料的区分是如何得到的 (八)《论生成与消灭》:进一步区分两种类型的 变化 二、《形而上学》第七卷第三章 (一)两个列表 (二)本体的主体标准的问题 (三)对主体标准批评的含义 (四)第七卷第三章的结构 (五)形式问题的困惑 第六讲 本质和形式 一、本质与定义 (一)什么是本质 (二)本质和偶性复合体的区分 二、形式在本体论中的地位 (一)对 《范畴篇》与 《形而上学》第七卷的 关系的传统认识 (二)本体的特殊性与普遍性 (三)分离和 “这一个” 三、“这一个”和分离之间的紧张 (一)两种尝试之间的矛盾 (二)《形而上学》第七卷的困境:三个前提 第七讲 形式因、自然与目的论 一、《形而上学》第七卷第十七章:一个新的开始 (一)作为形式因的本体 (二)关于原因和形式/质料的讨论 (三)为什么S是P (四)第十七章与以往章节的不同 二、第七、八、九卷是一个统一体吗 (一)传统的观点 (二)它们是一个统一体吗 (三)多种形式/质料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