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喜欢写日记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这跟我的成长经历有些关系。瘦小、懦弱、自卑这是老师对我的印象,所以被欺负也是常有的事,加上陌生环境带来的压迫感,那种无助和漠然的情况常常发生。算了下,我经历了数十次搬家,居所从不固定,所以我在悲欢离合中成长,一次次失去,一次次得到,循环往复。这本书的内容融合了我儿时至青年的生活,我对其中情节记忆犹新,甚至不敢忘怀。
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农民工兄弟,浩浩荡荡的乡村人从天南海北聚集到一座又一座新兴城市,付出辛勤与汗水,恨不得把时间榨干,即使身体脱虚也无所谓,只为换得财富。城市之所以好,是因为它承载着人的欲望——渴求优良的教育环境、**环境、社会环境等,让人们疯狂,趋之若鹜。
书中表现了人物对城市的执念。首先,是李晓茂父母对城市的执念,在城市打拼,小人物的*初梦想是生存,继而是拥有立身之地,拥有城市的房子是那代人极其渴望且迫切的憧憬。后来,当梦想无限之远大时,生活中*致命的矛盾才逐渐显现,这段历程会把人的身体和灵魂狠狠折磨。我觉得我的父母拥有很强大的内心,因为他们是从坎坷之路走出来的。
李晓茂对城市的执念相较于父母,过犹不及,这是家庭执念的延续。当他承受了种种是非以及不如意时,便认为都是自己的错,是自身不够强大的缘故,这是自卑的体现。当李晓茂完全置身城市时,他已脱离淳朴的乡村社会,被城市社会同化,当他再度回首时,便会觉得陌生、惶恐。人和事总会改变的,感情也随时间淡化,如此,他再去看待儿时玩伴或是家乡亲人时便徘徊不前,甚有抵触心理,直至远离那种他不愿再度承认的关系。这是一种悲哀,社会虽然在进步,但也搁浅了人*初的感情。身在俗尘里,事有不得,隐隐约约,朦朦胧胧,辨不清,道不明。
每个人的求学之路常与孤独为伴,这恰好让我们有了自省的时间。懂得放下,才不会萦绕痛苦;懂得保护自己,才足以得到内心的光明。每个人的遭遇有所不同,但终归有相近的地方。少时,我*喜欢的就是到书店里读书,那段时间非常惬意,因有这样的读书体验,才能心中无所顾虑,也逐渐看淡人与人之间诸多实质性的区别,接受,然后有所选择,主观地认识自己。迷惘也常伴随,可那又怎样呢,这是必然的,慢慢适应它,消化它,*后你会发现,那不过如此啊!
我衷心希望阅读这本书的少年,这本书能在你遇到困难时给予一点方向的指引。当然,我觉得家长也有必要读一读,读出孩子的内心,读出他所要面临的困境,帮助他。这样,他在成长中,便不是孤军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