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万历 年号,作为记录东亚古代君主统治周期的纪元。自它诞生之日起,历代封建王朝的大儒重臣都要为那区区两字费尽心思,力求赋予其祥瑞寓意,来讨取上位者的欢心。这样的局面一直延续到了明代才略有好转。一方面,除了二度登基的明英宗朱祁镇,先后使用过正统、天顺两个年号之外,其余的十几位皇帝均为一帝一(年)号。极大减少了如汉、唐般频繁改元而造成词汇枯竭的现象。其次,或许是受明太祖朱元璋文化程度不高的影响,明代的年号大多通俗浅显,自然也就省去了一番搜索枯肠、引经据典的手脚。 作为大明皇朝的第十三任统治者,明神宗朱翊钧登基之时年仅十岁,在选定年号的问题自然更没有什么发言权。于是*终经群臣商定,草拟了一个不见于任何典籍之上、喻指大明与世长存,皇帝万寿无疆的新生词组——万历,作为这个新时代的编年。单纯从时间上来看,长达四十八年的万历朝的确在大明皇朝的历史中*为绵长。但也正是在这段近半个世纪的光阴中,大明皇朝经历了一段犹如“过山车”般的急��兴衰,并*终未能触底反弹,明神宗朱翊钧驾崩后短短二十四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便攻入北京,逼迫明思宗朱由检煤山自缢。此后又过了十八年,随着明昭宗朱由榔在昆明篦子坡被吴三桂命亲信用弓弦勒死,大明皇朝终告覆灭。 万历年间大明国力的急转直下,自然令人对明神宗朱翊钧的执政能力产生了严重的质疑。是以清高宗弘历、清仁宗颙琰父子,曾先后发表过:“明之亡非亡于流寇,而亡于神宗之荒唐”、“明之亡,不亡于崇祯之失德,而亡于万历之怠惰”这般的高论,以张廷玉为首的清朝学者在编撰《明史》之时自然也秉承上意,将“明之亡,实亡于神宗”这样的话语写入了《明史·神宗本纪》。有趣的是,口口声声批评明神宗朱翊钧荒唐的清高宗弘历,其统治的乾隆年间在后世眼中也同样是清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至于清仁宗颙琰虽自诩勤政,却也未能扭转其统治时期吏治腐败、国力衰退的局面。可见一国之兴亡,并不单纯以统治者的能力和意愿为转移。而近代学者之中亦有不少人延续这两位清朝皇帝的思路,进一步提出了所谓“明之亡, 非亡于崇祯,而亡于天启,实亡于万历,始亡于嘉靖”的说法,此后更不断有人将大明皇朝的灭亡线索前推,出现了“明亡于正德”、“明亡于成化”、“明亡于土木堡”、“明亡于永乐迁都”、“明亡于朱元璋废相”等诸多见解。皇朝兴亡本是历史规律,上述这些说法看似颇有道理,但仔细分析却都不过是倒果为因的哗众取宠而已。鲁迅先生在短文《立论》曾说:“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而同样事情放到分析历史之中却大体要反其道而行之了。如若不能从蛛丝马迹中看出一个已经灭亡的皇朝存在的隐忧,似乎便不能称之为高屋建瓴、鞭辟入里了。先贤有云:“失败者做的任何事都可以是他失败的缘由,而成功者的每一个举动都让他更接近成功”。而本书便尝试着跳出那些带有主观色彩的固有认定,通过*原始的史料,尝试着为读者还原了一个真实的万历皇朝、还原那改变一个皇朝命运的“四大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