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我这一生幸福吗
QQ咨询:
有路璐璐:

我这一生幸福吗

  • 作者:赵鑫珊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1146521
  •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01日
  • 页数:270
  • 定价:¥3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是**学者、作家赵鑫珊以幸福为主题的回忆录。作者以幸福为线索,把自己一生的经历以片段式的形式串联在一起,既对自己的一生作了回忆,同时,也向人们说明:人生的幸福并不决定于**,幸福是**所买不到的。本书选材精当,思想宏阔,以直面人生的态度把自己的经历作了解剖,可读性极强,是一部难得的个人史。作者*新的人生回忆力作。本书选取一生中*为幸福的经历,一件件娓娓道来,给人带来学术、人生、精神等方面的启迪。
    文章节选
    1
    **一定能买到幸福吗
    不同的人,不同的幸福模式。
    我写这部书的动机,只是想通过我一生的经历表明,幸福是种心理感受,模式因人而异。**准能买到物质生活的尽情享受,美女香车,灯红酒绿,但不一定能买到幸福。
    在西方哲学史上,斯宾诺莎(B.Spinoza,1632-1677)是位重要人物,深为爱因斯坦所尊崇。他是荷兰犹太哲学家,只活了45岁。他曾把人生*高的幸福作为哲学问题来探求。他说:“我实在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可见他的探求的迫切性和严肃性。他说:
    我要探究世界上究竟有没有一种东西,一经发现和获得之后,我便可以永远享受连续无上的快乐。
    在通常的生活环境中,那些被人们公认(他们的行为可以证明)为*高幸福的,归纳起来,大约不外三种:财富、荣誉和感官快乐。这三样东西萦扰人们的心思,使人们不能想到别的幸福。(斯宾诺莎所说的“感官快乐”即放纵肉欲或肉体快乐。)
    这位哲学家*后找到了人生“真正的善”即“至善”,也就是*高幸福:
    爱好永恒无限的东西便足以培养我们的心灵,使得它经常欢欣愉快,不会受到苦恼的侵袭,因此它*值得我们用全副精力去追求,去探寻。
    以上便是斯宾诺莎高高举起的火把。从我的青年时代起,我就自觉或不��觉、有意或无意地跟随着那火把的亮光,一直走到现在。
    在拥有电脑、电视和手机,以及物欲横流、崇尚高消费的今天,这火把不但没有暗淡、减弱和熄灭,亮度反而增强了,醒目了,耀眼了,而且变成了一种世纪的拯救!
    我一生的经历都在证明斯宾诺莎的幸福论,一个人除了追逐名利、物质生活享乐外,的确还有别的幸福模式。它才是牢靠的。
    因为它主要来自自我或内界,依赖他人和外界的程度很小,很低,而且不用花什么钱,又是绿色的。——它符合21世纪的时代精神和要求。
    或者说,我撰写读者手中这部书,并不打算全面、系统地论述幸福论,仅仅是想从我自身的一些经历去说明,除了社会上多数人追逐的荣华富贵、功名利禄外,还有另外一些幸福模式的存在。
    幸福观会因人而异。虽然同为人类,但免不了有“类同心异”的现象。
    我想起明代的王磐(1440-1530)。他一生拒绝仕途,不爱富贵,只求温饱。他谙熟音乐,擅长散曲。尽管他在诗画方面的成就算不上显赫,只是平平,但他自得其乐,不尘其心,梦寐以青山白云为念,过得充实、踏实,自由、自如、自在。当然他的大前提是有了基本温饱,是个“屋人”(The House-Man),有屋住。这是决不含糊的。
    毕竟这也是一种活法。
    这叫胸中浩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对它,我一直是心向神往。
    我这部书稿要谈论的,正是这种灵魂的快乐。
    “家”这个汉字
    八年抗战中的1941年,我四岁,在江西吉安发蒙,读一年级。当时我家从南昌逃难到这里,住在水东。
    这么小的年纪要走两三里的乡村田埂路去上学是我母亲的意志。母亲是农家女,目不识丁,希望儿子能早早识字,认一箩筐字,弥补做母亲的不足。
    开学**天,母亲起了个早,为我准备一顿特殊的早餐。用餐前,母亲编排了这样一个富有象征性的仪式:
    我家有个小梯子,母亲要我爬上三级,然后下来吃三个水煮蛋。在我爬的时候,母亲说了一句愿望:
    菩萨保佑我仔步步高升啰!
    66个叶绿叶黄一晃而过,今天我还隐隐约约记得我母亲的这句祷词。母亲信佛,可见佛教在中国民间的根深蒂固。
    走到餐桌前,母亲要我吃掉一碗三个水煮蛋。
    “妈,汤怎么是黑色的?”
    “我放了一点香墨,你吃了会读书,认字,认好多好多字!”
    “好多好多”是重音,是江西南昌远郊向塘的乡音。可见,从我发蒙那天起,识字——认汉字,同汉字打交道,走进由汉字构筑的世界,便成了我一生的*高使命,直到今天。
    桌上还有另外一碗水煮蛋,也是三个,只是没有放墨,是为比我大六岁的赵海根准备的。他是我们家的远房亲戚,读小学四年级。我母亲委托他在上学放学的路上照顾我。
    课问休息的时候,为了十万火急找厕所,我误进了女厕,居然在那里方便了,因为我不认识“男”、“女”这两个字,也没有很强的性别意识。
    一个学期,我在课堂上学了不到100个字,但只有“家”这个字印象深刻。老师是这样解释的(说文解字):
    屋顶下养了头猪(豕)的地方便是家。
    这样的解释,引起了我的兴趣,对我的理智或智力是一次冲击,而且是有生以来**次冲击,意义重大。
    今天我才明白,这是我一生出现的**个幸福事件。尽管它同“惊天动地”丝毫不搭界,但对我的内心世界却是一次划破沉沉黑夜的闪电!
    恰好当时我家养了一头母猪。有一回我吃饭,猪在桌下转悠,觅食,居然撞倒了我,我摔在地上。
    四岁的我,会对“家”这个汉字的解释发生兴趣,说明在我的体内有“解释世界的基因”。只是它一直潜伏着,要等到16年后才破土发芽。当时我在北大读二年级。
    进入50岁,我才开始对语言哲学发生兴趣。(对于我,这是一个不小的幸福事件。)
    今天我才明白,言语和文字这两者既有紧密联系,又有区别。双方各有其长处,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比如:
    言语具有当下性和直接性。我们还可以通过问答的方式防止言语表达的不够清楚,产生误会,直到听者*终正确地理解了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或思想,或观念)。——而文字则没有这种优越性。
    文字的优越性却在于:它比言语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能在无比广阔(直到天涯海角)的范围内有效,这都是言语办不到的!
    唐诗便是一例。李白、杜甫当时吟唱的声音早已随风飘逝,但写下的方块字却流传至今。
    四岁的我,怎么也想不到,从1983年我45岁起,我要把我的思想感情铸成一个个汉字,写成一本本书。
    关于“家”的故事,四岁那年朦胧的小觉醒仅仅是开始萌芽。后来我从事人类文明之旅的研究,意识到作物栽培和畜牧业的发明(合起来才叫农业)有多层含义,其中一个是让人定居下来,不再为采集食物到处漂泊不定。
    屋顶下面有头猪(豕),正是定居、安居乐业的符号。当然由于水井的加盟,安居乐业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以上是家的*初含义,物质生活的内涵。
    后来演变成了三个不同层面:
    屋·家庭·家
    写成英文就是:
    House·Family·Home
    屋是建筑空间,有邮编和门牌号。不管是谁(从皇帝到乞丐)都要住进屋子里。乞丐常蜷缩在别人屋檐下过夜。
    家庭属于*基本的人际空间——夫妻、父母与子女。
    家是一个人的精神、灵魂空间,没有门牌号,没有邮编。
    为了分清这三个观念的相互联系和区别,我撰写了一本专著,2005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写书的过程便是分清的过程,对于我,这是一个幸福事件。
    所以说,我一生所经历的幸福几乎同**没有多大关系。
    今天我才明白,我这一辈子都在寻找家(Home)。我永远走在寻家的路上。一日不寻家,便一日无家可归。家不是一枚金币,可以安安稳稳地放在口袋里**性地、一次性占有。不。
    家只存在于寻求中。家不是完成式,而是现在进行式。
    1941年冬天,我做家庭作业。在一盏昏暗的豆油灯下,我描红。纸张很差,比不上今天的手纸。红字“上大人孔夫子”,我用毛笔在上面描。母亲在我身旁做鞋底。——几千年,中国妇女为一家人做鞋底奉献出了多少辛勤和宝贵的时间!
    记得当我写完一张红模了,母亲便说:
    “仔呀,去困觉哟!明天一早又要去上学。”
    等我钻进了被子,母亲便将一个灯芯灭掉,只留一个,让它继续点燃,发光,照亮。
    今天我还记得这个细节。
    可见,中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是节能文明。
    在昏暗的豆油灯光下,母亲把我的课本从布书包里拿出来,将卷成直角的一页页用手抚平。因为母亲生性爱整洁。
    66个春去冬来,今天在回顾中,我才懂得那便是普天下的母子情,也是人生的*大幸福之一:
    旧梦青灯在,新秋白发知。(宋诗)
    是的,童年的梦境,只有落进日后白发的追忆中,才会见出它的深层含义。
    又如果当年的照明是60瓦的明亮电灯泡,而不是农业文明时期悠悠晃晃的豆油灯,我今天的回忆还会拥有这样浓郁的诗意吗?还会像我此时此刻“心游万里关河外,诗成灯影雨声中”吗?
    ……
    目录

    1
    **一定能买到幸福吗
    “家”这个汉字
    我家的稻草屋不再漏
    来自几何学的满足和幸福
    深夜听外婆纺纱
    接到北大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
    我曾拥有一间私密性的小书房
    2
    北大朗润园——我的“莱比锡音乐学院”+“柏拉图哲学学园”
    我与圆明园废墟和荒野场
    在高大的白杨树下
    深夜,我靠在床头沉思默想
    “**个原因”
    我是一个很穷很穷的大学生
    为世界观而搏斗的物理学
    我成了一个泛神论者
    北京十三陵燕子口小山村
    没有写毕业论文
    3
    聆听中国农业科学院十七年的钟声
    牧羊人所见
    感谢两处社会科学院
    哲学苦闷与哲学创作
    4
    退而不休和三个惊叹号
    *初一滴水和*后一滴
    人与地球
    回答日本教授的提问
    “一所悬命”
    春节+唐诗+世界眼光=当代中国人
    泡咖啡屋灵感附身
    生的沉思,死的默念
    追求人类知识的统一性
    我为什么要写作
    编辑推荐语
    我写这部书的动机,只是想通过我这一生的经历表明:幸福是一种心理感受,模式因人而异。**准能买到物质生活的尽情享乐、美女香车、灯红酒绿,但不一定能买到幸福。
    ——赵鑫珊自传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