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新闻采写艺术
QQ咨询:
有路璐璐:

新闻采写艺术

  • 作者:聂中林
  • 出版社:军事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801376640
  • 出版日期:2003年01月01日
  • 页数:465
  • 定价:¥2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新闻,也是一门科学。什么是新闻?怎样采写新闻?如何不断提高新闻采写的能力?……《新闻采写艺术》没有讲晦涩难懂的理论,也不谈空洞的概念,而是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很好的回答。每一章、每一篇都实实在在,言之有物,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读后将会使你受到启迪,获益匪浅。
    聂中林同志,已有35年新闻工作的历史,是《解放军报》社的一位**编辑。《新闻采写艺术》中的百篇文章,是他集长期的采写、编辑和通联等方面的点滴经验、集腋成裘写成的,分为写作杂谈篇、采写体会篇、业务探讨篇、专访写作篇、编辑札记篇、优稿品评篇,内容丰富而扎实,其中有不少独到见解和新鲜经验,读后使人感到清新、亲切、有用,加之他在写作上注重文采,博古论今,深入浅_出,寓庄于谐,洋洋洒洒,颇吸引读者的魅力。这对于有志于新闻事业的青年人来说,是一本很值得细读的基础书、启蒙书,是一本从新闻实践中来、又经新闻实践锤炼使人受益的书,不仅可以从中学到管用的新闻知识,而且可以学到作者对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坚强事业心和认真负责的精神,值得阅读和借鉴。
    文章节选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即:用朴实简洁的线条勾勒画面。后来,人们将这一技法借用到了书写文章上。《辞海》中是这样注释的:“文学艺术的通语,指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鲁迅概括这种手法的特点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运用这种方法,就描写对象而言,可分为人物描写与场景描写;就描写的角度,可分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实写与虚写;就描写���情态,可分为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运用白描的方法,需要过硬的语言功夫,它像小家碧玉一样,俊美动人,全靠天生质丽,不靠新装打扮。如果白描的功夫到家,就可写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上乘之作。
    无庸置疑,白描手法,无论是用于对人的描写,还是用于对事的描写,或者用于对景的描写,都可以达到既简洁又形象的效果,使专访具有动人的魅力。
    请看写事。在《平阳百灵鸟》这篇专访里,书写徐爱英刻苦训练,由笨鸟变成灵鸟的过程时,这样写道:“夜深人静,她还在排练室里练功不停,长袖击退了满天繁星,迎来了雄鸡啼鸣”;“剧团下乡,一有空,她就到旷野里苦练唱腔,高山大川陪她伴唱”;“演出时,她站在幕边,对于别人的一句唱腔,一个动作,都要熟记于心。”这里连标点符号在内,仅仅用了100个字,就把徐爱英那种为追求艺术,锲而不舍,苦心磨炼的奋斗精神,刻画得绘声绘色。
    再看写景。在《天山深处的足迹》这篇专访里,有这样一段描写:“列车驶过瀚海,眼前便出现了巍然耸立的冰峰,皑皑白雪,将阳光折射出灿烂瑰丽的色彩。他们来到了天山脚下的那拉提地区体验生活,拍摄外景。这儿海拔3000多米。
    目录
    执著追求不倦探索——写在前面的话

    写作杂谈篇
    登高自卑贵持久
    勿忘八小时之外
    从刘绍棠的习惯谈起
    开源·挖矿与写作
    练!练!练!
    观察·描写与练笔
    狗“出汗”的联想
    把生活的“窗口”开大些
    生活·积累·成果
    要有“小草精神”
    哪壶*开提哪壶
    新鲜独特出精品
    科技报道要讲科学态度
    给读者更多的想像空间
    以情感人以情取胜
    要使跑着的人也能阅读
    话说“硬话、绝话、过头话”
    量汉尺,楚霸王矮于穆铁柱
    朋友——《辞海》

    采写体会篇
    练就一手“快刷子”
    文章短了也出彩
    接近性上想“点子”
    一次现场采访的感受
    广泛采访与多换“镜头”
    深挖细究“为什么”
    功夫在写外
    提炼——一道重要工序
    交待穿插新闻背景的“艺术”
    从抓问题的角度切入
    选择主题与运用题材
    谨记:突出“思想性”
    不要忘记“两分法”
    多出“土特产品”
    烹饪“可口佳肴”
    融知识趣味于一炉
    点面结合 “有骨有肉”
    也要写出“人情味”来
    敞开人物心灵的“窗户”
    现场特写中的景、声、情
    掌握“以情感人”的技巧
    崇曲忌直曲折多变
    反差与创新
    老主题与新意境·老典型与新榜样
    系列报道的一次回顾
    从通讯到报告文学

    业务探讨篇
    写稿与读报
    要题目与抓题目
    捕捉新闻与把握规律
    采写稿件与有的放矢
    选事实与选角度
    独特视角与稿件质量
    眼睛与新闻
    平铺直叙与妙笔生花
    “横向”与“纵深”
    写过程与写精神
    抓特点与出新意
    抓反复与反复抓
    冷门与热门
    立足会议与跳出会议
    通讯与细节

    专访写作篇
    报坛百花园中的奇葩
    师出有名
    抓住它——题目
    寻求*佳时机
    对象——成功的一半
    专访之前的“专访”
    访的学问
    选题要集中
    同“*近”之类告别
    形象与白描
    把读者带到现场
    眼睛里头出文章
    细节与个性
    饱蘸激情
    点到“穴位”上
    语言艺术
    采写问题性专访初探
    不拘一格写专访
    注重本报之专
    态度与作风
    专访对象——朋友
    将视野扩大些

    编辑札记篇
    编辑作者要互相负责
    分清一般事实与新闻事实
    要让“鲜菜”上餐桌
    时过境迁也有新
    “好衣料”还要剪裁好
    有感于《攻关战士赞歌》
    用好“微型武器”
    算算·查查·问问
    想想社会效果
    落选稿件浅析

    优稿品评篇
    革命战争的一只有力喇叭
    动人的“理想之歌”
    新闻散文式的一次尝试
    一幅欣欣向荣的农村图画
    让人物“立”在纸上
    聚光、焦点与连队人物新闻的写作
    国情的呼唤
    政工宣传上的“原子弹”
    后记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