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曾国藩家训
QQ咨询:
有路璐璐:

曾国藩家训

  • 作者:(清)曾国藩 王澧华 向志柱 注释
  • 出版社:岳麓书社
  • ISBN:9787805209081
  • 出版日期:1999年08月01日
  • 页数:339
  • 定价:¥1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曾国藩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他率领湘军,经过十余年战争,镇压了太平天国,被清廷称为“同治中兴”的**功臣,他严于治军、治家、修身、养性,实践了立功、立言、立德的*高追求,被后世视为道德修养的楷模,被称为“是*好的父亲、*好的儿子、*好的兄长”。
    曾国藩的功业无人可去效仿,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两个人物,也是半个世纪的一对夙敌——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曾到曾国藩的人生世界里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养料。
    《曾国藩家训》是其家书中的精品,运用他治家的具体事例,解读他继承先哲遗训、结合自身体会、教导兄弟后人成功的高招妙术。从而弘扬了中华**家教传统,让中国现代家庭有了导航标。
    目录
    谕纪鸿(读书明理,勤俭自持)
    谕纪泽(读书当勤勉,做人须忠恕)
    谕纪泽(读书当求涵泳体察)
    谕纪泽(尔当雪父生平三耻)
    谕纪泽(读经当作笔记,学文莫如作赋)
    谕纪泽(三河惨败,情怀难堪)
    谕纪泽(岳家凋败,宜往慰解)
    谕纪泽(《文选》宜细读,时文当常作)
    谕纪泽(做人要有气量,治经要精小学)
    谕纪泽(写字作文,皆宜摹仿古人间架)
    谕纪泽(学书当知南北两派之长)
    谕纪泽(看书不可不知所择)
    谕纪泽(文人不可无手抄词藻小本)
    谕纪泽(看书宜求个明白,久之必得些滋味)
    谕纪泽��学书必师法欧虞颜柳)
    谕纪泽(读经须读全,作字须换笔)
    谕纪泽(老境侵寻,思将儿女婚嫁早早料理)
    谕纪泽(早起、有恒、容止厚重)
    谕纪泽(治家八事,缺一不可)
    谕纪泽(举止要重厚,行文要圆适)
    谕纪泽(作文写字,皆要珠圆玉润)
    谕纪泽纪鸿(努力读书,决不怕没饭吃)
    谕纪泽纪鸿(举止要重,说话要慢)
    谕纪泽(勿轻服药,饭后宜散步)
    谕纪泽(文章雄奇,全在行气造句选字)
    谕纪泽(扎挣发愤,扬长补短)
    谕纪泽(古人解经,有内传外传)
    谕纪泽(屋后栽竹,复其旧观)
    谕纪泽(生死莫测,作此遗训:八本八法三致祥)
    谕纪泽(早起种蔬,自易兴旺)
    谕纪泽(指示种菜,读书之法)
    ……
    附一
    附二
    编辑推荐语
    中国智慧之一:人格修炼
    曾国藩作为一个政坛上的大人物,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政客*为显著的地方,是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炼,促进仕功的建立。
    曾国藩活了62岁。他出生在湖南省湘乡县一个偏僻的农民家庭,家里五百年来没有一个人有过科名,父亲考了17次,才在43岁那年中了一个秀才。曾国藩五岁发蒙,23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然后通过三次考试才在28岁那年中进士点翰林。30岁时,由北京城里芝麻绿豆大的小官起步,只用七年,就官至二品,这在湖南是****的。两年后,他做了吏部侍郎。一辈子做到这样的大官,已经是祖宗三代集大福了。三年时间他在清朝六个部兼过五个部的副部长,除了财政部,干过吏部、工部、刑部、礼部侍郎,他很会做官,官声很好。他有一回一次升了4级。42岁以一介书生而封万户侯,一大学士,中国男人*大的理想———封侯拜相,他都做到了。
    曾国藩的修身,人格修炼对他事业有帮助。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
    许多人都认为人格修炼是空虚的东西,认为修身是虚无缥渺的东西,甚至还是迂腐的,但曾国藩一生的事业,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重要的原因。
    他靠人格的魅力成为**的**。有极高的威望,全国各地的**人才投入到曾国藩麾下,幕僚多达三四百人,当时**流人才都是出自他手下。野史记载,许多新科进士不愿意履朝廷之任而愿意进入两江总督的幕府,曾国藩的一个手令就可以使他们千里趋之。
    他如饥似渴读很多实学的书,使他一生能够遍兼五个部的部长。培养自己的声望、知名度,当时没有媒体,没有电视,他靠什么呢?靠诗文。三十岁时他自信诗已经达到很高的地步。在北京城里的知识分子圈和他的家乡湖南知识分子圈中建立了自己的声望,回到湖南一呼百应。还有无数反映民生的奏折,老百姓喜欢不喜欢?有政治之心的知识分子喜欢不喜欢?真正想为**做一点事的官员也不会反对。这些奏折副本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使得曾国藩建立了很高的社会声望。
    中国智慧之二:韬光养晦
    曾国藩的事业成功之道,再一点,就是大功不举。翻开中国的史册,常见这样的一些故事,与人相处共患难易,共成功难,功高震主。尤其是在拥有生杀大权的君王面前,你有大的功劳更是很难。还有同事的眼红嫉妒,从古以来建立大功又得善终的不多。
    54岁他经过十几年的千辛万苦打下南京,朝廷在封赏之余,又对他手下的十几万湘军保持高度警惕。一面在颂扬,一面又在挑拨离间,恨不得一棍子打死。曾国藩非常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实际上是处于很险恶的政治局面中。
    曾国藩很清晰地洞察到这样的局面,他淡化自己头上的光环,尽可能地缩小自己被射中的目标。他将功劳归之于朝廷,归之于友军,而自己在任何时候都声称做得不够。大量裁撤湘军,90%的湘军被裁撤。他恢复乡试,赢得了世人的称赞,渡过了表面风光,而实际上危机四伏的险恶的政治阶段。
    中国智慧之三:阴阳之道
    曾国藩*大的成功原因,指导曾国藩思想理论基础,是中国的哲学阴阳调和。曾国藩在三十岁的时候,就将易经读通了,他多次在家书中说到自己在易经里读通了一个道理“削息赢满”,也就是易经说的一阴一阳为之道。
    易经集中了中国古代*高的智慧,阴和阳两个符号来代表宇宙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对立而相关的现象。比如说天和地、白天和黑夜、生和死、男与女或者是雄与雌、公与母,还有进与退、人生的顺利与坎坷。还可以推导出人之心与理、科学与艺术,宇宙间和人类*值得关注的是两个对立但是互相又不能够离开的现象,这是我们中国古人一个很伟大的发现,而且很聪明用阴和阳来代表。
    曾国藩从此悟出什么东西呢?
    他认为一个人的功名、事业、富贵、地位、权势,一切好的东西可以把他比之为放在阳的范畴,那么一切坎坷、不利、退让、宽容、厚道别人、自己压抑,这许多方面归为阴的范畴,这样两个东西要互补、要调和。曾国藩很早就认为自己阳的方面很多了,他说已经做了中级官员之后,祖父、祖母、父母都在,而且还有儿子女儿,兄弟姊妹也都有,所以他就提出了要求缺,自己的享受、自己的功名享受要不够,这就是偏重阴的方面,来进行平衡。到晚年他干出很大的事业,阳已经不得了,所以他时时刻刻有一种恐惧之感,深怕因为阳刚太盛使自己陨灭,所以他说古来成大功大名者长寿的少,所以他求阴来补,所以退让、宽容别人、压抑自己,使得这种平衡尽量不要破坏。
    9月,督其弟曾国荃攻陷安庆。11月,加太子少保衔,奉命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旋向朝廷举荐左宗棠督办浙江军务、李鸿章出任江苏巡抚。1862年,以安庆为大本营,命曾国荃部沿江东下,直逼天京;命左宗棠部自江西进攻浙江;命李鸿章部自上海进攻苏南,对太平天国实行战略包围。10月,湘军与李秀成等部数十万太平军在天京城外激战,持续围困天京。至1864年7月,终于攻破天京城池,完成对太平天国起义的镇压。朝廷褒功,封曾国藩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傅,赏双眼花翎。
    年5月,曾国藩奉命督办直隶(约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军务,镇压捻军。他驻营徐州,先后采取**设防、凭河筑墙、查办民圩的方略,欲在黄河、淮河之间,运河以西,沙河、贾鲁河以东的区域歼灭捻军,因师久无功,次年冬清廷改派李鸿章接替,命其回两江总督本任。1867年,调任直隶总督。1870年6月,天津发生教案,奉命前往查办,屈从法国势力,处决、遣戍官民数十人,受到社会舆论谴责。9月,还任两江总督。
    曾国藩重视采用外国军火,主张“师夷智以造炮制船”。1861年,设立安庆内军械所,制造“洋枪洋炮”,后又试制小火轮船。1863年,造成“黄鹄”号轮船,并派容闳赴美国购买机器。1865年至1866年,与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后为之积极筹措经费,派遣学童赴美留学,成为清末兴办洋务事业的首创者。
    曾国藩毕生服膺程朱理学,又主张兼取各家之长,认为义理、考据、经济、辞章四者不可缺一,但始终将理学放在首要地位。于古文、诗词也很有造诣,被奉为桐城派后期**。1872年3月在南京病卒。赠太傅,谥文正。后人辑其所著诗、文、奏章、批牍等为《曾文正公全集》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