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诗歌
1月1日
击壤歌
佚名
日出而作①,日入而息②。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③!
【题释】据《群书治要》卷十一引《帝王世纪》载,这是唐尧时一位老人击壤(敲碎土块)时所唱的歌。
【注解】①[而]连接两个动词(出、作),译为“就”。作:起,引申为起床。②[息]休息。③[“帝力”句]对于我,帝王的威力有什么呢?于:对于,介词。何有:有什么,代词“我”放在动词(有)前。哉:啊,语尾助词。
【简析】这是一首古老的太平歌词。
《帝王世纪》记载了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帝尧之世,天下太平,百姓无事,有老人击壤而歌,唱的就是这首歌。
歌词的前两句先交待歌者的作息安排,“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是何等自在闲适;三、四句抒写歌者的饮食来源,“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自食其力,自给自足,何等快活。四句十六字,尽写了歌者的饮食起居,用语十分精炼。
“帝力于��何有哉!”颇有点“天高皇帝远”的味道。尽管那时没有皇帝,但唐尧毕竟还是部落联盟的**,然而在歌者眼中却是似有若无的,所以歌词中隐含着一丝淡淡的轻视。
清代沈德潜编的《古诗源》把这首歌放在**篇,“以《击壤歌》为始”。
【译文】
我随着太阳一块儿起床,
我跟着太阳进入梦乡。
挖井喝水如饮琼浆,
种田吃饭足供食粮。
对于我,帝王威力有何影响!
1月2日
弹歌
佚名
断竹①,续竹②,
飞土③,逐宍④。
【题解】《弹(tan)歌》,又作《弹(dan)歌》,出自东汉赵哗所编的《吴越春秋》,相传是黄帝时期的歌谣。
春秋时代后期的范蠡(fan li)向越王勾践**精通射术的陈音。勾践向陈音询问弓弹的原理,陈音在回答时引用了这首古诗。
【注释】①[断](长形的东西)分成段,引申为砍。②[续]接续,引申为制作。续竹:制成弓箭。③[飞土]尘土飞扬。也有的书上把“飞土”释为“射出弹丸”。④[逐宍]追逐禽兽。宍:同“肉”,通假字,指禽兽。
【简析】这首歌谣描绘了劳动者打猎的过程和场面,句式整齐,合辙押韵,语言简练,形象鲜明,具备了诗歌的基本特点。
歌谣的前两句写猎人们打猎的准备工作,后两句写打猎的场面。我们合上眼,仿佛看到原野上尘土飞扬,禽兽四处奔逃,猎人们手持弓箭在奋勇地追赶——多像一组电影镜头!
【译文】
砍来青青竹子,制成弓和箭。
尘土漫天飞扬,追兽如闪电。
1月3日
卿云歌
佚名
卿云灿兮①,纠缦缦兮②,日月光华③,旦复旦兮④!
【题解】这首古歌见《尚书大传》。相传舜将禅位给禹,和臣僚们一起唱这首歌。
【注释】①[卿云]同“景云”,“卿”通“庆”。一种彩云,古人以为祥瑞之气。灿:灿烂。②[纠]集结、连合。缦缦:萦回舒卷的样子。③[光华]光辉。④[旦]日、**。复:接连。
【简析】唐虞之时,生产力很不发达,处于原始社会末期。这时,首领的代换,不像**社会那么残酷、激烈。这首喜气洋洋的“禅位歌”,描绘了虞舜禅位夏禹的一个侧面。
“卿云灿兮,纠缦缦兮”,描绘了祥云的灿烂辉煌、舒卷自如的景象。考虑到这首古歌的演唱目的,这祥云该是傍晚的云,它象征着虞舜即将退位,他的功业是灿烂辉煌的,他的心境是悠闲自在的,全无颓唐没落的忧伤。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这两句道出了自然规律,“寓禅代之旨”(沈德潜语),既是对虞舜的歌颂,也是对夏禹的期望,希望首领像光照人间的星辰,接续代传。
这首古歌用“兴”的手法,虽短小却意深。押韵的韵脚(灿、缦、旦)在语尾助词之前。
1月4日
蜡辞
佚名
土反其宅①,水归其壑②,
昆虫毋作③,草木归其泽④。
【题解】《蜡(zha,又读cha)辞》,相传是神农时代伊耆(qi)氏的作品,是一篇祭祀百
神的祈祷歌。
【注释】①[反]同“返”,通假字,返回、归回。其:它的,代词,指土。宅:住处,引申为应安身的地方。②[归]回到。壑(he):沟谷。③[毋(wu)]不要、别,副词。作:兴起,引申为发生。④[泽]积水的地方。
【简析】这首歌谣表达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祈祷的目的是让“天帝”大发慈悲,不要让自然灾害危害庄稼,保佑人们能过上幸福安乐的生活。但在上古时代,生产力很不发达,人的力量抵挡不了洪水、虫祸等自然灾害。人们只能对“天帝”寄予无限的希望,愿“天帝”能保佑他们幸福美好的生活。这首诗反映了上古时代人们的这种迷信思想。
【译文】
泥土回到应去的地方吧,
流水归到山中的峡谷吧,
虫害不要再骚扰我们吧,
草木去到积水的处所吧!
1月5日
夏民谣
《尚书》
时日曷丧①?予及汝皆亡②!
【题解】夏是我国历史上**个朝代,是夏后氏部落**禹所建立的奴隶制社会。共传13代,16王。约从公元前2l世纪到前16世纪前后。夏朝末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桀(jie),当时征赋繁重,怨声载道,百姓准备起义。这首歌谣唱出了人民的反抗精神。《尚书》:也称作《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尚”就是“上”。《尚书》,就是上代以来的书。《尚书》中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和东周的重要史料。
【注释】①(时]同“是”,通假字,这。日:太阳。曷(he):何不、为什么不,兼词。丧:死亡。②[皆]一起,副词。
【简析】这首歌谣唱出了人们对暴君的刻骨仇恨,表现出了昂扬的战斗精神。
歌谣**句是个反问句式,表现了人们对暴君的诅咒;第二句表现了人们对暴君的仇恨,与暴君共灭亡的决心。歌谣的语言极为简练,感情十分强烈。
1月6日
女承筐
《周易》
女承筐①,无实②;
士到羊③,无血④。
【题解】这是一首描绘剪羊毛情景的歌谣。《周易》,也称作《易经》,儒家经典之一。记录占卜的书。共64卦,384爻(yao)。《易经》体现了许多朴素的辩证观点。
【注释】①[承筐]用筐子接着。承:承接,引申为接着。“筐”前省略了介词“于”。②[无实]形容筐里的羊毛蓬蓬松松。无:不、没,副词。实:充实、充满。无实,或解释为:筐里的羊毛还没装满。③[士]泛指男子。刲(kui):割取。羊:这里指羊毛。④[无血]没有出血。意思是说:男人剪羊毛,没有碰伤羊的身子。
【简析】这首歌谣描绘了古代剪羊毛的场面。你看,女人笑呵呵地拿筐接着,筐子里的羊毛蓬蓬松松;男人在聚精会神地剪着羊毛,动作是那么熟练,那么轻巧!歌谣文字简练,情景逼真,似乎还能使我们体味到劳动的欢快节奏。
1月7日
**雨
《卜辞》
**雨①。其自西来雨②?
其自东来雨③?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题解】这是一篇卜(bu)辞,就是算卦的辞。所谓“卜辞”是我们祖先占卜吉凶祸福的记录,一般刻在龟甲或兽骨上,是甲骨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释】①[雨(yu)]下雨,名词用作动词,应理解为动宾短语。②[其]大概、恐怕,语首副词,表示揣测的语气。③[自]从,介词。
【简析】这首“歌谣”表现了卜人故作姿态,从而也让读者看到求卜人的虔诚。
卜人回答问题一般采用两贞法,就是把某事的正反两面各问一次,也有采用多贞法的。这里的《**雨》就是多贞的例子。尽管它不是文学创作,但是已经具备了诗歌的形式。对照《茉苢》(fu yi)、《江南》(分别见本书1月8日、2月8日),就可发现它们同《**雨》多么相似。
“**雨”是对事实的肯定,是卜人在重复求卜人的话。以下四句是卜人在询问求卜人来雨的方向。四个表示疑问的单句组成了一个排比关系的句群,竞包括西东北南四个方向。不难想见,求卜人的任何回答都跳不出卜人的圈套。
1月8日
芣苢
《诗经》
采采芣苢①,薄言采之②。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③。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④。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⑤。
采采芣苢,薄言秸之⑥。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⑦。
【题词】这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一首。周南,在今陕西省南部。关于《诗经》,参见1月31日《先秦诗歌简介》。以下选自《诗经》的篇目皆同此。
【注释】①[采采]采了又采。芣苢(fuyi):俗称车前草,可作药。②[薄言]语气助词,无义,略微相当于民歌中的“呀儿哟”之类。之:它,代词,指芣苢。③[有]有了,指已经采了下来。④[掇(duo)]拣、拾。⑤[捋(luo)]手握长条状的东西向一端滑动。⑥[袺(jie)]用手扯住衣襟兜东西。⑦[襭(xie)]把衣襟角掖在裤腰带上兜东西。
【简析】这首诗用反复的手法,层层递进地描绘妇女劳动的情景,轻松愉快,形象生动。
全诗三章。三章字句基本相同,每章仅变动两个字。**章写“采之”、“有之”,刚开始采,就已采到手了。第二章写“掇之”、“捋之”,拾取芣苢,数量有限,于是就大把大把地捋起来。第三章写“袺之”、“襭之”,采摘得越来越多,衣角兜不了干脆用衣服下摆来兜。全诗是一首摘采歌谣,使人读了如身临其境,仿佛看到林边河畔,一群妇女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全诗音调和谐,诗中有画。
直接叙述,反复咏唱,层层递进是《诗经》的一种重要表现方法,这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1月9日
驺虞
《诗经》
彼茁者葭①,壹发五啄巴②。吁嗟乎驺虞③?
彼茁者蓬④,壹发五。吁嗟乎驺虞!
【题解】这是《诗经·国风·召南》中的一首。召南:在今陕西省南部与河南省、湖北省连接的一带。驺虞(zou yu):周代掌管牧猪的官吏。
【注释】①[彼]那,代词。茁者:茁壮的。者:的,结构助词,有指代作用,指下文的“葭(jia)”;也可理解为代词,相当于“的(植物)”。彼茁者葭:判断句式。“葭”:芦苇,这里专指初生的芦苇。②[发]发生,这里引申为“出生(小猪)”。豕巴(ba):两岁的小母猪。③[吁嗟乎]唉,叹词。④[蓬]蓬蒿。
【简析】这首诗表现了牧猪娃的不幸。
古代的奴隶给奴隶主作牛马,他们的孩子给奴隶主放牧,且时时挨打受骂。因此,他们一看到小猪,就想到牧猪官的凶残可怕。诗中反复咏叹的是牧猪娃的恐惧叫声。
“彼茁者葭”,“彼茁者蓬”,似乎同本诗的**无关。这是借“葭”、“蓬”而引出“豝”,就是借物抒情。这是《诗经》的另一重要表现手法——“兴”。
1月10日
相鼠
《诗经》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①。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②!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④!
相鼠有体⑤,人而无礼⑥。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⑦!
【题解】这是《诗经·国风·鄘(yong)风》中的一首。鄘:周朝国名,在今河南汲县北。相:看,审视。
【注释】[人]名词用作动词,应理解为动宾词组像是人样。而.却、反而,转接连词。仪:仪表、丰采。②[何为]千什么。为:做、干。何为:宾语前置。③[止]容止、容貌。④[何俟(si)]等什么。俟:等待。何俟:宾语前置。⑤[体]体貌,体态容貌。⑥[礼]礼仪,可引申为教养。⑦[胡]何、怎么、为什么,代词。遄(chuan):速、马上。
【简析】这首诗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奴隶主**的憎恶和蔑视。
全诗三章,反复咏唱,层层递进。每章开头先用比喻的方法,把“鼠”和要诅咒的人联系起来,十分生动形象。这种方法叫作“比”,也是《诗经》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然后揭露奴隶主们“无仪”、“无止”、“无礼”,并以此为根据,痛斥他们应该快快死掉。三章的末句都是反问句式。
【译文】
看那老鼠还有张皮,
像个人样却没丰采!
做人没丰采,
活着不死还干什么?
看那老鼠还有满口的牙,
像个人样却没礼貌!
做人没礼貌,
活着不死还等什么?
看那老鼠还有个模样,
像个人样却没教养!
做人没教养,
为什么不快去见阎王!
1月11日
河广
《诗经》
谁谓河广①?一苇杭之②,
谁谓宋远③?跂予望之④。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⑤。
谁谓宋远?曾不崇朝⑥。
【题解】这是《诗经·国风·卫风》中的一首。卫:在今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一带。河广:黄河宽。
【注释】①[谓]说。河:先秦时代专指黄河。②[苇]芦苇。杭:同航,通假字。之:时态助词,表示动作完成。“杭之”就是说渡过了。③[宋]宋国,在黄河南岸。④[跂(qi)]抬起脚跟站着。予:我,代词。跂予,主谓倒装。之:代词,指宋国,可不译。⑤[曾]乃,却。容:容纳。刀:同舠(dao),通假字,小船。⑥[崇朝(zhao)]从天亮到早饭之间,指时间短促。
【简析】这首诗抒发了流浪在卫国的宋人对家乡的思念。
“谁谓河广?”有两层意义一是不相信滔滔的黄河能隔断对家乡的思念;一是对家乡的感情正像黄河的水那么深长。这又是“兴”的手法。“一苇杭之”、“曾不容刀”,用的都是夸张的修辞手法,前者写出了急于回乡的心情,后者写出了不能回乡的遗憾。“谁谓宋远?”表现了流浪人的心是和故乡贴在一起的,同“谁谓河广?”相照应。“跛予望之”,“曾不崇朝”,家乡就在眼前,踮起脚就能看到,一会工夫就能回去。全诗仅有两章,意义上却能递进,把流浪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刻画得十分细致、生动。
【译文】
谁说黄河宽?
一片苇叶就渡过岸。
谁说宋国远?
踮起脚来就可看见。
谁说黄河宽?
却难容一条小小的船。
谁说宋国远?
赶个大早儿就可回家园。
1月12日
木瓜
《诗经》
投我以木瓜①,报之以琼琚②。匪报也③,永以为好也④!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题解】这是《诗经·国风·卫风》中的一首。是一首历史悠久的**情歌。
【注释】①[投]投赠、赠、赠送。以:把,同“木瓜”组成介宾结构,表示所投之物。译为现代汉语时须将介宾结构放在“投”之前,否则,“以”可不译。木瓜:就是金橘儿。“木瓜”和下文的“木桃”、“木李”,都是瓜果类的东西,不是今天的瓜、桃、李。②[报]酬答,回敬。之:她,代词,指投赠者。琼琚:同下文的“琼瑶”、“琼玖”都是美玉的名称。③[匪]不是,副词,同非,通假字。④[以]连词,连接状语(永)和**词(为),不译。永:永远。为:成为。好(hao):相好,名词。
【简析】这首诗唱出了小伙子对姑娘的一片深情。
自古至今,相爱的青年男女大都要互相赠送点什么东西,以密切并深化双方的感情。一般来说,男方所送的物件总要贵重一些。《木瓜》大概能算是个例证吧。
你看,姑娘送给小伙子的不过是“木瓜”、“木桃”、“木李”之类我们今天金橘儿一样的东西,好看,好闻,但不能当水果吃。那个“木桃”也绝非水蜜桃之类,原来是山楂,就是红果儿,也叫山里红,那东西相当酸。不难看出,姑娘是聪明而且淘气的,她似乎是考验对方。小伙儿呢?一片痴情!在他看来,“木瓜”之类虽不可口却象征着姑娘的心。所以他三番五次地用贵重的美玉来报答姑娘的情意,还口口声声地申明:这可不是报答你呀!不是报答又是什么呢?“咱们永远作相好吧!”——这就是热恋中的小伙儿的心,大概也是姑娘的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