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恩寺暗藏顺治
虎丘山面见康熙
顺治十八年顺治帝突然“驾崩”,其子康熙八岁继位。康熙逐渐长大了,也已得知老皇上自己的父亲顺治没有死,而是上五台山出家当和尚了。
顺治帝的确没有死,而是带着孝庄太后为其安排的家奴济元为保护者,一起上五台山做了和尚。
康熙总是想见见自己的父亲--顺治帝,但几次上五台山,总没有如愿以偿,这种思父之心时时涌在心头。
这年,康熙决定第二次南巡,以察民情,看黄河、长江防汛情况。
顺治在五台山上听说康熙南巡,他也想到江南走走,如有机会,可以看看儿子。于是便带着济元直下江南,先到了虎丘承恩寺,见到住持方丈际志长老诚恳地道:“贫僧从五台山上来贵地,想在贵宝刹挂单!”
“不方便,御驾就要到了。”
“长老,贫僧也为瞻仰圣容才赶来的,您就成全弟子一片至诚吧!”
际志长老见顺治面善,举止文雅,不可能会是刺客,就应允了。不过,他又千叮咛万嘱咐一番,千万不可造次添乱子。顺治满口答应。
一日,康熙来到虎丘山,寺内外一阵忙碌,隆重接驾。康熙仰看这山上的承恩寺巍峨耸立,金碧辉煌。这江南山景华翠摇曳,更是一番人间仙境。心想:“这地方**五台山好多了,若父皇能在此出家修行,倒使我欣慰了。”
康熙边走边观景边向际志方丈问话,方丈小心翼翼地回圣上所问��
康熙进香之后出大雄宝殿,举目一看,殿前长着两棵老龙柏树,像两条龙相互揖让着。随问道:“这两棵柏树古朴苍郁,长得奇特,相互间如两个人彬彬有礼的对着,有什么说道吗?”
际志方丈道:“回皇上,这两棵柏树名叫双龙揖让树。”
康熙道:“双龙在此揖让,有意思,御笔伺候。”
左右应声而动,康熙提笔写了三个大字“双龙柏”后莞尔一笑,又吩咐道:“镌大石立此永为纪念!”际志方丈忙连声“谢万岁!”其他众沙弥也立刻附和高呼万岁。
康熙余兴未尽,顺口道:“这样吧,朕出一联,请长老来对!”提笔写道:
一寺双龙揖让,有情才得邂逅;
.
际志长老想了想:“两棵树可成双龙揖让,如果指当今皇上,只有一龙,谈不上双龙了,这可如何对好呢?”于是就道:“臣僧文思不敏,不善应对。”康熙见众僧围着,说道:“**无遮大会,佛前平等,哪位高僧能对上,请不必惶恐,偶有不当,朕亦不怪,不必禁忌!”
“我来!”
“这是哪个冒失鬼,敢在皇上面前自称我字?”际志回头一看,正是五台山来挂单那个客僧。他顿慌起来,想:“这个和尚,连‘臣僧’都不说,我、我的,怕是要
…… 对联,也称楹联,俗称对子,简称联或对,它是在我国汉字的义形和音韵特点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传统文学形式。
对联与赋、诗、词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自己的特点。对联可称为诗魂赋骨,是文字应用形式的高度概括。对联既是文学形式,又是自然界事物的存在形式。“对”就是对应、对立,“联”就是统一。对联特别讲究平仄对仗、物性对仗、意境对仗、词性对仗、结构对仗等。而自然界的男女、天地、明暗、南北、新旧、甜苦、强弱、粗细、长短、前后、悲喜、无有、生死、多少、迎送、红绿、宽窄、平仄、公母……无不是绝妙的一平一仄两字对联。
成作的对联很多,仅一个安徽省的名胜对联就有一万四千六百多副,全国各省的名胜对联之多就可想而知了。另外名胜对联仅是25种对联类别中的一种,这样算下来,全国的成作对联当是百万数量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