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珩与中国古书画鉴定学
陈步一
晋唐以来,传世古书画浩如烟海,真伪杂糅。梁武帝令陶弘景鉴定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可算是历史上书画鉴定的较早事例。此后,历代鉴定名家辈出,如:宋代徽宗、米芾父子,元代赵孟频、柯九思,明代项子京、董其昌,清代梁清标、安岐等,无不具有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二十世纪以来,在现代中国古书画鉴定方面潜心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者,当首推现代古书画鉴定学奠基人、杰出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家、美术史家——张珩先生。
张珩(1915.2—1963.8),字葱玉,祖籍浙江吴兴南浔。其家族为南浔四大巨富之一,号称南浔四象。祖父张钧衡,字石铭,为光绪二十年(1894年)举人。除承先世丝盐经营外,另于上海开办钱庄,信托公司,并投资房地产、股票、公债等,是一名殷实的实业家。平生爱好金石、碑刻和藏书,在南浔建有适园,藏书达十万卷。伯父张乃熊,字芹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秀才,为藏书家,并事书画鉴藏。父张乃骥,字仲苹,善书画鉴藏,亦精版本目录之学。叔,张乃(马畟),字叔驯,为**钱币收藏家。堂叔张静江,为江浙财团头人,与胞兄张弁群合作经营古董业,并向国外出售。曾鼎力支持辛亥革命为国民党一大**执行委员,国民党二届二中**政治会议主席,后任浙江省政府主席。**收藏家庞元济又是张静江之舅。
张珩由于出身这样的家庭,幼年时所见古今法书名画甚丰,能及时得到父叔的指点,又与庞元济往来,少年时期对古书画的品鉴能力就高于常人。其*初出于个人玩赏,久而成癖,又因其家庭豪于资财,每每重金选购。除历代尺牍方面收藏颇富以外,更得大量唐以后历代书画名迹,一时蔚为大观。因精于鉴定,张珩早在1934年和1946年就先后两次被聘任为故宫博物院鉴定委员,**被聘任时年仅19岁。 近十年来,随着美术市场的兴起和美术收藏的风行,美术鉴定已成为显学。书画作为美术的大宗,不仅始而引起广泛兴趣,继则导致关注鉴定知识,而且亟待总结前辈经验,造就新的鉴定人才。然而,从社会分工而言,固然需有专司断代辨伪的书画鉴定家,可是从实际情况而论,古今鉴定专家的多数,不但有着良好的书画史素养,并且不少人同时也是美术史家。谈到这个问题,人们便会想起引论中已提及的西方**美术史家帕诺夫斯基叙述二者联系的名言。自古以来,中国便有不少美术史家、书画家和收藏家从事鉴定工作,可是既不曾形成专门之学,也没有培养这类人才的机构。长期以来,书画鉴定在人们心目中并非一种学问,而是一种眼力,一种技能。20世纪60年代,以张珩《怎样鉴定书画》的发表为标志,才有了书画鉴定的学理和方法,初步形成了现代的中国书画鉴定之学。而张珩这一重要建树,固然离不开他开创性的研究,却也与应邀到美术史系授课大有关系。
中国**个美术史系,20世纪50年代设立于**美术学院,虽然成立伊始便不幸搁浅,但60年代**春又恢复了招生。招生简章明确规定,培养目标之一便是美术鉴赏人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也为了让未来的美术史家具备鉴定基础,不致以伪当真,发表无根之谈,1962年,系负责人金维诺先生便延聘两位书画鉴定专家来系授课。一位是张珩先生,另一位是徐邦达先生。当时张珩正主持首届全国书画鉴定,有日益丰富的鉴定实践,适应教学需要的系统思考,使他在备课中形成了这一学科的现代架构,随后利用全国鉴画的间隙,为我们这些学生断断续续讲了一个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