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抗战史 友乎 敌乎( 平装)
QQ咨询:
有路璐璐:

抗战史 友乎 敌乎( 平装)

  • 作者:马振犊 戚如高
  •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3323005
  • 出版日期:1997年04月01日
  • 页数:419
  • 定价:¥1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抗日战争是近代100余年来中华民族**打败外国侵略者的民族解放战争,是反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在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各民主党派、各抗日团体、社会各**爱国人士、海外侨胞团结奋斗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热情支持下取得的。中国人民在抗日*前线浴血奋战,英勇牺牲,为**、为民族,也为世界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为了全面反映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之概貌,确立中华民族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促进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学术进步与繁荣,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编辑了这套丛书。
    这套丛书是一套学术丛书,丛书规模在50种左右。选题范围,时间上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迄于1945年9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内容上包括“政治系列”、“经济系列”、“军事系列”、“外交系列”、“人物系列”及“综合系列”等。从1992年开始陆续出版,到1995年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全部出齐。
    本丛书的编辑方针是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贯彻忠于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以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为研究对象。既要反映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的作
    文章节选
    **章 国民政府对德友好关系之缘起
    1.中德关系之历史渊源
    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东方古国,在她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传统之中,对外友好往来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古代,中国的外交活动,主要是以周边**为对象���而到了近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欧美各国势力蜂拥而人。
    在这当中,作为亚洲大国的中国与作为歐洲大国的德国之间,开始了他们的一种颇具特色的双边关系。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以屈辱的姿态向欧洲列强开放门户,德国政界及财界对中国这一广阔的市场垂涎三尺,开始以一种新的眼光与动机,迫不及待地准备来华“做生意”。汉堡、科隆的商人派船使华,并上书普鲁士当局,要求普鲁士代表德国尚未统一的各邦国来华,与英法等国争夺中国市场。……
    目录
    序言
    **章 国民政府对德友好关系之缘起
    1.中德关系之历史渊源
    2.孙中山及其南方革命政府的联德政策及行动
    3.蒋介石的联德方针及早期对法西斯主义的推崇
    第二章 抗战爆发前的中德外交关系
    1.南京政府的联德努力及德国的远东政策山
    2.中德关系的蜜月时代
    3.不安分的局外人
    4.孔祥熙访问德国及其成果
    官三章 德国军事顾问来华与中国抗战
    1.德国赴华军事顾问团之组成
    2.鲍尔与他的继任者
    3.佛采尔劳而无功
    4.塞克特备受推崇
    5.法肯豪森任重道远
    第四章 中德易货贸易
    1.克兰与中德易货协定
    2.战前德国军火输华概况
    3.关于中德易货贸易的小结
    第五章 德国与中国战前国防工业
    1.未雨绸缪的国防工业发展战略
    2.德国与中国战前国防工业
    3.物超所值的军火贸易
    第六章 尴尬的第三者
    1. 中口战争爆发后德国的态度
    2.陶德曼调停及其失败
    3.德国顾问与正面战场抗日作战
    4.悄悄进行的军火贸易
    第七章 友好末路
    1.大势将去
    2.回光返照之中德关系
    3.中德分道扬镳
    第八章 中德断交与复交
    1.中德断交与中国对德宣战
    2.德国与汪伪政权
    3.德国投降后中德复交的努力
    附录一 人名索引
    附录二 中德两国使节表
    附录三 人事记
    附录四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语
    这套大型丛书,汇集了国内名家研治抗日战争史的精心之作,时间上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下迄于1945年9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内容上包括“政治系列”、“经济系列”、“军事系列”、“综合系列”等。每书专门研究一个方面或一个问题,既深入透彻,亦全面具体,许多结论、观点都突破了过去学术界的习闻常说,显现当代学人的求真求实的学术情怀。全套书构成对整个战争的全面、真实的大写真。可读性强,许多史事的反映都出乎意料,大量征引的资料都鲜为人知。的确是人们了解中华民族和现代崛起和了解抗战史研究的*新成果的力著。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