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
海外学者眼里的宝船
海外学者对郑和下西洋和郑和宝船也进行了研究和评述,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看法。
早在1933年,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研究了明代马欢所著的《瀛涯胜览》、巩珍所著的《西洋番国志》、费信所著的《星槎胜览》等有关郑和下西洋的著作,写了一本书:《十五世纪初中国人的伟大海上旅行》,该书中对《明史》中记述的“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一句,注释为:“此种海舶奇大”“每舟平均载四百五十人。”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是对郑和宝船尺度*先作出评价的海外学者。
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其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对《明史》中关于宝船尺度的记载,予以肯定,该书中写道“明代文献中有关郑和船队旗舰的尺度,乍看似乎难以相信,但实际上丝毫不是‘奇谈”’。书中还称,永乐年间明朝海军“有二百五十艘远航宝船”“每艘宝船上平均规定人数由1405年的四百五十人增加到1431年的六百九十人以上,*大的宝船当然超过一千人。”
日本学者寺田隆信在其所著的《郑和——联结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航海家》一书中,盛赞了中国传统造船术,并将郑和船队与在其后的欧洲船队作了对比,还说“15世纪初的中国,以高超的传统造船技术,建造了难以置信的巨大船舶。”
1994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美国作者詹氏所著《中国曾控制过公海——1405~1433期间的宝船队》一书,书中刊载了作者绘制的“郑和宝船与哥伦布旗舰圣·玛利亚号的对比图”。从图中可以看到,作者詹氏肯定了《明史》所记载的宝船尺度。从这张对比图中,我们可明显看到��伦布旗舰“圣·玛利亚”号与郑和宝船尺度上相差十分悬殊。
台湾学者包遵彭、徐玉虎、周钰森等人在他们各自的著作中均认为,郑和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是可信的。
从海外学者著作及所发表的论文来看,对《明史》等史籍记载的宝船尺度持肯定的意见较多,但也有不同看法。台湾学者苏明阳根据对明朝可信的文献及出土文物,如郑和所立之碑文、《南船记》、《龙江船厂志》、《纪效新书》、《天工开物》以及南京发掘的11米长舵杆等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郑和大宝船尺度比明史记载的尺度要小得多,其船长约只有其半,载重量不到其十分之一,排水量只有一千吨左右。还有一些海外学者对宝船宽一十八丈有怀疑,认为把船上主帆挂起来后,主帆的横衡伸出船外,如此计算的船宽才有一十八丈。P.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