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漫长的大路,炎热的夏季,尘土飞扬;多雨的春秋,泥泞不堪;寒冷的冬天,则荒凉阴郁;行走在这条大路上的人各色各样:郁郁寡欢的年轻人、铁皮桶小贩、撇奶油的工人、疲惫不堪的农民、憔悴的农妇、丁零哐当的马车……大路两旁是一望无垠的平原,光秃秃的,没有一棵树;一个个像火柴盒似的棚屋暴晒在毫无遮蔽的平原上,棚屋里住着辛苦劳作的人们或因过度劳作而瘫痪的人。大路继续蜿蜒而行,来到了“快乐大道”;臭烘烘的街道、打着赤膊放肆地尖叫嬉笑着的小伙子们、哭闹的婴儿、卧病在床的老者、因交不起房租而发愁的男人、高温锅炉旁的工人等等。一阵飓风刮来,大路上空顿时乌云密布,风刮得越来越猛烈,简陋的棚屋被风卷起,扔了出去;窗户震得粉碎,房间里尽是水,干旱的小麦顿时被蹂躏成了泥浆,大雨倾盆如注……这一切构成了“大路”上的风景线。以上这些就是哈姆林·加兰的《大路条条》短篇小说集中所描写的、在美国西部大发展过程中普通人物的形象以及他们的生活。
哈姆林·加兰于1860年9月14日出生在美国东西部交界处、密西西比河畔的威斯康星州西部一个叫新塞伦的村庄。后来,为了生计,全家几次迁往明尼苏达及爱荷华州的草原和农场,*后在1876年落